代国是由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方割据政权,公元376年被前秦苻坚所灭。关于代国战败以后代王什翼鞬的结局,迄今为止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代国灭亡之后代王被其子寔君所弑,这样的观点主要参照《魏书》、《北史》、《资治通鉴》等史籍,称为“被弑说”;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代国灭亡之后代王被苻洛俘虏后带到长安,这样的观点主要依据《晋书》、《宋书》、《南齐书》等文献,称为“被俘说”。本文针对代国战败以后的代王结局,一边参照相关史料,一边结合阴山山脉的地理环境,提出自己的观点。
一 代王的退却路线:以《魏书》为考察中心
前秦军队进攻代国时,有关代王的退却路线,《魏书·序纪》记载:“(建国)三十九年,苻坚遣其大司马苻洛,率众二十万及朱彤、张蚝、邓羌等诸道来寇,侵逼南境。冬十一月,白部、独孤部御之,败绩。”(《魏书·序纪》,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页)两军初战,代王让白部和独孤部御敌,结果却以失败告终。
关于这次战役的地点,《南齐书·魏虏传》记载:“泰〔太〕元元年,苻坚遣伪并州刺史苻洛伐犍,破龙庭。”(《南齐书·魏虏传》,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983页)所谓“龙庭”,狭义上应该指代国的宫廷,广义上应该指代国的都城。关于代王统治时期的都城位置,《魏书·序纪》记载,代王分别于建国五年(342年)八月“还云中”、建国二十二年(359年)夏四月“还云中”和建国二十七年(364年)春“还云中”(《魏书·序纪》,第12、14、15页),这说明他一直把“云中宫”作为统治中心。关于“盛乐宫”与“云中宫”之间的关系,《魏书·太祖纪》记载:“(登国十年)十有二月,还幸云中之盛乐。”(《魏书·太祖纪》,第27页)《魏书·太宗纪》亦载:“太宗明元皇帝……登国七年生于云中宫。”(《魏书·太宗纪》,第49页)所以“盛乐宫”应为“云中宫”的别名。关于云中宫的地理位置,《水经注 · 河水》引《魏土地记》曰:“云中城东八十里有成乐城……云中宫在云中县故城东四十里。”(郦道元着、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78页)成乐即为代魏时期的盛乐,所以“云中宫”在云中县和盛乐县之间。由于其后代国连续战败,故本论将此次战役称为“都城之战”。
为了阻止前秦军队继续进攻,代王再派刘库仁前去迎战。《魏书·序纪》记载:“帝复遣库仁,率骑十万逆战于石子岭,王师不利。”(《魏书·序纪》,第16页)有关“石子岭”的地理位置,《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孝武帝太元元年十一月”条胡三省注:“石子岭当云中盛乐西南。《新唐书》曰,自夏州北渡乌水,一百二十里至可朱浑水源,又百余里至石子岭。”(《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3278页)可见这里有两种解释:其一,是胡三省个人的观点;其二,是引自《新唐书》的观点。由于夏州在今天的陕西省靖边县附近,此处距离黄河南岸大约有三百多公里,如果按《新唐书》
记载,“石子岭”距离夏州大约一百公里左右,它并不应该是前秦与代国的主战场。因为前秦与代国交战之前此地归前秦管辖,“前秦伐代”期间代国军队全线溃败,他们保护本土的力量尚且不足,更不可能主动进攻前秦的领土。所以或许历史上出现过几个叫作“石子岭”的地名,但这次战役发生在“云中盛乐〔宫〕西南”,即胡三省的观点最为可信。
代国在“石子岭之战”失败以后,《魏书·序纪》记载:“帝(代王)时不豫,群臣莫可任者,乃率国人避于阴山之北。”(《魏书·序纪》,第16页)关于代王向北退却的路线,《魏书·序纪》记载:“高车杂种尽叛,四面寇抄,不得刍牧,复度漠南。坚军稍退,乃还。十二月,至云中,旬有二日,帝崩。”(《魏书·序纪》,第16页)由于代王退到阴山北部避难时,突然遭到高车军队的“四面寇抄”,不得不回到阴山南部。其后代王又回到“云中”,关于这个“云中”是指云中宫还是云中县呢?按照前文《魏书》的记载方式,代王每次外出巡游或征战之后回到云中宫时,都写作“还云中”,而这里却记载为“乃还……至云中”,既有回到云中县也有回到云中宫之意。但《魏书·昭成子孙列传附寔君传》记载:“高车四面寇抄,复度漠南,苻洛军退,乃还云中。”(《魏书·昭成子孙列传附寔君传》,第369页)这说明代王在前秦军队退却以后回到了云中宫。所谓“旬有二日,帝崩”,按照一旬为10日计算,也就是过了12日左右代王逝去。有关代王的死亡原因,《魏书·昭成子孙列传附寔君传》记载:“(拓跋)斤因是说寔君曰,帝将立慕容所生……时苻洛等军犹在君子津……(寔君)乃率其属尽害诸皇子,昭成亦暴崩。”(《魏书·昭成子孙列传附寔君传》,第369页)由于代王之子寔君受到拓跋斤的唆使,担心代王把王位传给慕容氏所生之子,于是寔君将他杀害。关于“君子津”的地理位置,按照《水经注·河水》记载:“河水与二县(赤城县和桐过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郦道元着、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第80页)根据前田正名先生的研究,“君子津”是沿着阴山山脉向东流入黄河以后又往南折的地方,这附近河面狭窄利于渡河(前田正名:《平城の历史地理学的研究》,东京:风间书房1978年版,第156页)。《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标注的“君子济”(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与前田正名考察的“君子津”的地理位置完全相同。而且《魏书·序纪》记载:“(建国)二十五年,帝南廵至君子津……(建国)三十二年正月,帝南幸君子津。”(《魏书·序纪》,第14~15页)在这两条涉及到君子津的文献中,都能够证明它位于云中县南面,两地距离大约有三十多公里,不可能在云中县西南二百余里。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昭成子孙列传》校勘记〔一〕认为该卷原文已经散佚,现行本《昭成子孙列传》并非是《魏书》的原文,而是后代学者补入的内容(《魏书·昭成子孙列传》,第386页)。所以如果仅仅采用该《传》,便得出代王在云中宫被弑的结论,还欠缺一定的客观性和说服力。
通过以上对《魏书》的考察,“前秦伐代”期间,代王最有可能经过“云中宫→石子岭→阴山北部→阴山南部→云中宫”等五个地点,如果将它们连接起来,就是代王的退却路线。
二 前秦军队的进攻路线:以《晋书》为考察中心
关于前秦军队进攻代国的相关路线,《晋书·苻坚载记上》记载:“遣其安北将军幽州刺史苻洛为北讨大都督,率幽州兵十万讨代王涉翼犍。又遣后将军俱难与邓羌等,率步骑 二十 万 东出 和龙、西 出 上郡,与洛会于涉翼犍庭。”(《晋书·苻坚载记上》,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98页)前秦苻坚共计派遣三十万大军,分为幽州、和龙、上郡三路进攻代国。
代国战败以后,《晋书·苻坚载记上》没有代王向阴山北部避难,并遭到高车军队“四面寇抄”的相关史料,而是记载代王战败以后“遁于弱水”。但是《魏书·序纪》记载代王“复渡漠南”,说明他逃到阴山北部时,确实遇到了高车军队的围堵。由于前秦和代国的交战时间发生在十二月,此时北方游牧民族由北向南迁徙。然而代王为了躲避前秦军队的进攻,相反在冬季由南向北退却。所以这两个部族因争夺领地而引发的军事冲突便无法避免。当代王遭到高车军队的“四面寇抄”以后,退回到阴山南部的五原县时,此地南面有黄河阻挡去路,东面的都城、盛乐县一带已经相继陷落,并且围捕代王的前秦军队蜂拥而至,只有西面还暂时看不到明显敌情,或许这才是代王“遁于弱水”的真正原因。
而按照《晋书·苻坚载记上》记载:“苻洛逐之,势窘迫,退还阴山。”(《晋书·苻坚载记上》,第2898页)这说明代王没有如愿逃到弱水,而是被前秦军队追赶上之后遂回到阴山南部。
但是,另一方面,按照《魏书·外戚列传上附贺讷传》记载:“昭成崩,诸部乖乱,献明后与太祖及卫、秦二王依讷。”(《魏书·外戚列传上附贺讷传》,第1812页)据此判断代王逝去以后,贺皇后和拓跋珪等人来到贺兰部避难。关于贺兰部的地理位置,《魏书·穆崇列传》记载:“(太祖)北逾阴山,复幸贺兰部。”(《魏书·穆崇列传》,第661页)可见贺兰部应该在阴山北部。然而《魏书·皇后列传附贺皇后传》记载:“后与太祖及故臣吏避难北徙。俄而,高车奄来抄掠,后乘车与太祖避贼而南。”(《魏书·皇后列传附贺皇后传》,第324页)这说明贺皇后与拓跋珪等代国成员,原计划到阴山北面的贺兰部避难,却遭到高车军队的“四面寇抄”以后又退回到阴山南部。所以贺皇后与拓跋珪不论在代王死前还是死后的短时间内,都未能实现到贺兰部避难的计划。
此外,还需要分析贺皇后和拓跋珪到“七介山”避难的史料。《魏书·皇后列传附贺皇后传》记载:“中路失辖,后惧,仰天而告曰:‘国家胤胄,岂止尔绝灭也!惟神灵扶助。’遂驰,轮正不倾。行百余里,至七介山南而得免难。”(《魏书·皇后列传附贺皇后传》,第324页)关于“七介山”的地理方位,《读史方舆纪要·山西六》记载:“七介山,在府境……《(大清一统)志》云:今府西南四十五里有七峰山,或以为七介山。”(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第四册,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007页)认为《大清一统志》记载的“七峰山”很可能就是“七介山”。这个分析很有道理,因为“七介山”的“介”字,有量词“个”的含义,“七峰山”也是由七个小山构成。所以不论是地理方位还是山峰的数量,二者都极为吻合。那么“七介山”距离平城仅有四十五里,假使贺皇后和拓跋珪能够来到“七介山”,说明他们已经逃离了前秦军队的包围圈。
但是贺皇后和拓跋珪能否逃到七介山,需要加以分析。其一,按照《贺皇后传》记载,代王和诸皇子及夫人、宫人们,都是从阴山北部退回到阴山南部。在前秦军队“稍退”以后,他们都回到了云中宫,而贺皇后和拓跋珪与他们原本在一起,也应该获知前秦军队“稍退”的军情。其他人能够安全地返回到云中宫,为什么贺皇后和拓跋珪还要到更远的七介山避难呢?其二,贺皇后从阴山北部退回到阴山南部应该在五原县附近。七介山距离五原县大约有三百多公里,绝不是《贺皇后传》记载的“行百余里”。其三,在逃难的危机时刻,贺皇后向神灵祈祷,诉说拓跋珪为“国家胤胄”,从而得到神灵的暗中护佑并化险为夷。这种借助超自然力量神化其事的目的,无非是故意隐瞒事实真相。实际上这是汉代以来流行的,将天的意志与国家兴亡联系起来的天人感应思想。所以根据上述三个方面的具体分析,还无法证明贺皇后和拓跋珪能够成功地逃向七介山。根据中华书局标点本《魏书·皇后列传》校勘记〔一〕,该卷原文已经散佚,目前所见《皇后列传》是后人补录的内容(《魏书·皇后列传》,第341页)。特别是该卷记载贺皇后和拓跋珪几乎在相同的时间内,分别逃向“贺兰部”和“七介山”两个地点,这说明该卷散佚以后,重新补入的史料自相矛盾。
通过以上对《晋书》的考察,前秦军队在追捕代王的过程中,最有可能经过“云中宫→西遁弱水→阴山南部”等三个地点,如果把它们连成一条线,就是前秦军队进攻代国的路线。
三 阴山山脉的地理环境与代王的退却方向
前文分别考察了《晋书》记载前秦军队进攻代国的路线和《魏书》记载代王的退却路线以及相关的地理位置和地名,从这两部史书的记载,可以得出首次战役发生在代国都城、盛乐县一带的结论。根据代王的退却路线和前秦军队的进攻路线,可以看出《魏书》和《晋书》记载两国交战的战场,主要在黄河北岸与阴山南面之间的狭窄区域。由于前秦军队重点进攻代国的南面,所以下面再从其他几个方向分析代王的逃跑路线。
首先考察代王“向北”退却的可能性。根据阴山地形显示,五原县是沟通阴山南北的主要交通隘口,历代政权对此地都非常重视。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为了阻挡匈奴势力的不断渗透,更好地控制这片区域,在五原县与云阳之间修建了一条“直道”(史念海:《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文物》1975年第10期)。西汉时期匈奴仍然经常袭扰五原县,《汉书·武帝纪》记载:“(元鼎六年)匈奴入五原杀太守。”(《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88页)汉武帝曾经派军队多次围剿匈奴,使其势力逐渐退出阴山山脉。《汉书·匈奴传下》记载:“匈奴失阴山之后,过之未尝不哭也。”(《汉书·匈奴传下》,第3803页)所以阴山山脉的特殊地形往往成为阻挡敌军的天然屏障。代王在“都城之战”和“石子岭之战”相继失败以后,首先应该到贺兰部避难。这在代国的历史上就有过多次先例,比如《魏书·序纪》记载,烈皇帝曾到贺兰部避难(《魏书·序纪》,第10页)。《魏书·太祖纪》记载,道武帝重建代国初期也到过贺兰部避难(《魏书·太祖纪》,第21页)。虽说这时期代国与高车的关系并不融洽,但是在前秦军队进攻代国之前,高车处在臣服阶段,“高车杂种尽叛”的“叛”字,说明高车此前很可能“归顺”过代国(段连勤:《丁零、高车与铁勒》,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4页)。这对代王的退却计划应该十分有利,所以代王向阴山北部避难应该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其次考察代王“向东”退却的可能性。《序纪》记载代王从阴山北部退回到阴山南部以后,在前秦军队“稍退”的情况下,又重新回到了云中宫。但是代国遭遇“都城之战”和“石子岭之战”失败以后,代王刚刚从东面的云中宫撤退到西面的五原县附近,他是否能够在短时间内重返云中宫是很大的疑问。并且阴山地形显示,五原县与云中宫之间的道路狭窄,即使前秦军队“稍退”,相关隘口也会派重兵把守,不可能把刚刚占领的代国都城重新还给代王。
特别是君子津距离云中宫仅有大约三十公里,前文《魏书·序纪》载:“十二月,至云中,旬有二日,帝崩。”这说明前秦三十万大军在此地驻扎12天,竟然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当寔君杀弟弑父以后,代国诸皇子妇们才向前秦军队求救,至此前秦李柔等将平定了代国内乱。然而前秦是代国的敌人,又怎能放过这些妇人和宫人呢?尤其是此次“前秦伐代”绝非一般性质的边境军事冲突,它是苻坚为了彻底消灭代国解除北部边患,实现大一统的兼并战争,所以前秦军队在没有抓捕到代王之前绝不会轻言退兵,更不可能放弃已经占领的代国首都。因此《序纪》记载前秦军队“稍退”和代王“向东”又“还云中”以及寔君弑父等内容欠缺事实依据。
最后考察代王“向西”退却的可能性。《晋书·苻坚载记上》载:“(什)翼犍战败,遁于弱水。”(《晋书·苻坚载记上》,第2898页)据此推论代王战败以后打算逃向弱水。但是通过前文考察,不论从部落联盟关系,还是阴山山脉易守难攻的特殊地形,代王遭到前秦军队的进攻以后,首先选择到阴山北部避难才符合客观事实,所以这应该是《晋书》失载的地方。由于代王往返于阴山南北耽搁了很多时间,被尾随而至的前秦军队逐回到阴山南部以后将其俘虏。实际上前秦军队能够顺利地追捕到代王,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魏书·铁弗刘虎列传附刘卫辰传》记载:“昭成末,卫辰导苻坚,来寇南境,王师败绩。”(《魏书·铁弗刘虎列传附刘卫辰传》,第2055页)刘卫辰是匈奴铁弗部首领,他的部族长期生活在阴山山脉一带,对那里的地形非常熟悉。公元376年刘卫辰与代国的部落联盟关系破裂向前秦求救,苻坚以此为契机,发动对代国的兼并战争。因为有刘卫辰担任前秦大军的向导,所以代王回归云中宫之路必然困难重重。总之,鉴于阴山山脉的地理环境会给代王的退却路线带来很大制约,从而《晋书》记载代王被俘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