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
也就是说,富强的国家是前提,民族的振兴是关键,人民群众的幸福是目的; 只有富强起来的国家作为坚强后盾,追求民族的振兴、人民群众的幸福才是富强起来的国家必然选择,而民族的振兴、人民群众的幸福更加促进富强起来的国家走向繁荣。因此,深刻地揭示了实现 “中国梦”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满足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根本要求。从本质上说,“中国梦”归根结底就是实现人民福祉的梦。
陈独秀 “中国梦”的内涵就是: 民族自强是国家独立的前提,个人福祉是国家独立的基础,以个人福祉的实现促进民族独立,以民族自强与个人福祉相互促进,在民族独立的前提下实现民族自强,巩固个人福祉。因此,陈独秀以中国社会的救亡图存时代主题作为奋斗的目标,探索让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自由、民主、独立、富强的道路,他的探索与追求成为我们当代所称道的 “中国梦”的先声。
1 启发民众的爱国激情
中华民族虽然经历了近代的民族耻辱,但是由于我们的社会处于封建社会的时间非常长,人们对近代社会的知识知之甚少,他们大多数处于社会的底层,整日为了生存而辛苦地奔波,没有多少时间去考虑其他问题,他们大多数人是文盲,不可能具有近代思想理念,思考问题就难免十分地狭隘,不要说关系到民族、社会的根本问题,就连国家的概念,他们也是一知半解,朦朦胧胧,不知所云。因此,对他们进行启发教育,增强他们爱国的热情,这是有识之士的较为一致的共识,陈独秀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
1. 1 培养民众正确的 “国家” 观念
美国的学者许倬云在 《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动》一文中认为: 中国古代 “在国家没有成形之前,已有小型的群体组织,例如地缘组织、家族,凡此都可称为 ‘原群',其成分通常具有高度的同质性。商代的国家组织并不发达,上述的原群实为国家的基础。”[2]
从上述的分析可知,中国社会的发展已经绵延数千年了,中国首先出现了社会的概念,因为 “社会”概念是在人们共同生活中逐步产生出来的,“国家”是阶级的出现之后,随着君主建立了以自己为主体的组织体系,才产生出 “国家”的概念。由于人们根本就没有形成 “国家”的概念,或者知之甚少,民众多数时候甚至将 “社会”与 “国家”的概念等同起来,这样就不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因此,就必须向广大民众宣传 “国家”的概念,让他们懂得爱国的道理。
1903 年 5 月 17 日,陈独秀在安庆藏书楼做的《安徽爱国会演说》中,他谈论到: 西方资本主义列强敢于明目张胆来瓜分我国的领土,其原因就在于 “我中国人如在梦中,尚不知有灭国为奴之惨,即知解而亦淡然视之,不思起而救之。”[3]14当时中国人愚昧落后到任人宰割、不知反抗的地步,亡国灭种都不知道起来抗争。当时的陈独秀认为国民的“性质”,即国民的素质既定的, “盖中国人性质,只争生死,不争荣辱,但求偷生苟活于世上,灭国为奴皆甘心受之。”[3]14-15后来,陈独秀在创办的《安徽俗文报》中撰文,将当时国民的麻木归结为他们对 “社会”与 “国家”概念的混淆,才导致他们只知道关心自家的事情,不知道国家的存在,即使知道有国家的存在,但漠不关心,只对家庭、家族的一切非常上心。因此,陈独秀主张启发民众对 “国家”概念的理解。他认为: “一个国家,乃是一种或数种人民集合起来,占据一块土地,假定的名称; 若除去人民,单剩一块土地,便不见国家在那里,便不知国家是什么。”[3]392在此基础上,才能增强民众的爱国心。由此可知,“应当提倡爱国心 ( Must Develop Patrlotism) : 中国最要紧的需要是爱国心的发达,而于有高等知识是为民意导师的尤为要紧。日本的侵略政策,反激起中国的这类运动。中国帝国朝代几千余年,从未遇到真正仇敌的侵占,即有鞑靼满洲人种,然亦窃拒不久,于中国文化并没留下多大痕迹,因之在中国国民遗传的道德性上,出于自卫所必需的爱国心,仅占极小的领域。爱国心的地位实为忠君心理所侵占。自改民国以来,忠君心理亦已毁坏,不幸中国国民又是在历史上第一次遇着真正可怕的仇敌,侵并的危机来到面前,爱国心所以最为紧要了。苟欲保存国家,应把 以 前 对 一 家 一 姓 的 忠 心,移 到 对 国 家 上去。”[4]302-303民众只有真正知道了 “国家”的概念,并且不断经过启发教育,才能焕发起他们的爱国心,激发起爱国热情,克服其麻木不仁的弊端。
1. 2 帮助民众破除陈规陋习
“盖自千年以来,已呈浸衰气象,渐渐失其庄严,有如欧洲被征服以前,希腊罗马文化失其庄严的一样: 一味崇拜古化,不问彼的价值,这样坏处,一定脱离不了,……我尝听说欧洲人都说中国要是抛弃孔子的教训,中国道德真个要破产,要使移去孔教,精神区域内要变成真空。或许这位欧洲朋友的话,还有此事; 要是还有较新的信条,对于近代问题更较适合可以得着人民的信仰与热心和孔教在它创始的时代一样,那就这位朋友所虑的,全没有这回事了。”[4]301在当时,陈独秀为了启迪民众的思想,破除一些陈规陋习,他通过办报、兴办学校等方式,去揭露陈规陋习对人们思想阻碍的不利影响,以及不利于人们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独立的影响。陈独秀认为: “盖一群之进化,其根本固在教育,实业,而不在于政治。”[3]331在这里,陈独秀主张人们只有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才会关注国家的政治发展,而政治的进步是与人们的教育程度、实业的发展紧密联系的,这些从侧面来说,也与民众觉悟的提高息息相关,也取决于民众对陈规陋习的摒弃。同时,陈独秀还主张民众要破除陈规陋习,要树立正确的 “国家”观。只有民众真正认识到国家是他们自己的国家,而不是君主一个人的国家; 只有民众自己起来争取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才能从根本上否定盘踞在民众心里的陈规陋习,民众才能真正破除迷信,真正将自己解放出来,才能真诚地关心国家,关注民族的命运,真心地参与政治,他们自身才能达到彻底的解放,获得自由、幸福。
1. 3 强化民众民主科学的意识
陈序经在 《中国文化之出路》中认为: “所谓复古就是复孔,也就是尊孔; 尊孔便要排除别的学说。除了孔子之道,是不容许别的东西。……为什么我们偏要复古? 复古不但是去做古人的奴隶,简直是要去再过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生活! 我们忘记了这二三百年来,我们太落后了! 我们太不长进了! 落后惟有直追,不当踌躇退后; 不长进惟有对着现代世界的文化迎头赶上,不当开倒车的去复古! 我尝说假使满清能入关之后,循着明末的趋势,尽量地去采纳西洋文化,彻底地加以创造与发展,则今日 20 世纪的中国,实不难与欧美齐驱并驾。无奈清廷只顾目前的苟安,而昧于世界潮流之所趋,终至失败! ”[5]
孔孟思想虽然对中华民族的凝聚产生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几千年来统治者给它附加了许多负面因素,使它成为影响民众思想的精神枷锁。有识之士无不对于复古的陈旧做法深恶痛绝,千方百计地促进民众的觉醒。廖盖隆认为: “1904 年,他 ( 指陈独秀-引者注) 在芜湖创办 《安徽俗文报》,开了用白话文办报的先河。这个报纸痛斥清政府腐败卖国,反对封建专制与迷信愚昧,提倡民主科学。”[6]3陈独秀将 “科学”加以界定,他认为,“科学”是主观观念与客观事物的中介,正是通过 “科学”将主客观联系起来,以此为基础,他深刻论证了欧美因为崇尚科学,因而带来社会的进步,文明的提高。我国古代由于不知道讲究科学,从而导致社会的落后。因此,陈独秀再次主张: “夫以科学说明真理,事事求诸证实,较之想象武断之所为,其步度诚缓; 然其步步皆踏实地,不若幻想突飞者之终无寸进也。宇宙间之事理无 穷,科 学 领 土 内 之 膏 腴 待 辟 者,正 自 广阔。”[3]135因此,正如廖盖隆所认为的: “( 陈独秀-引者加) 第一次提出自主独立的个人权利,反对盲目隶属于他人和固守忠孝节义的封建奴隶道德。……这样,陈独秀就吹响了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对封建主义的进军号角,特别是举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旗帜。”[6]4【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李大钊思想嬗变中的心路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