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龙道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城南面,是一座典型的南方村落布局的古老村庄。由于受地理位置相对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以及经济相对不发达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得以保留一部分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建筑。村内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6处,县级保护单位1处[1].村庄整体地保留了明朝至今的民居建筑风格和村落环境,总体风貌保存较完善,形态较完整。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砖木结构是其建筑的基本特征。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冲击,这个极有传统遗风的村落已随着村民的陆续迁移变成“无人村”.风霜雨露、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的侵袭,不可避免地给龙道村古建筑造成损伤、残坏、坍塌;加上人为的破坏情况日趋严重,一些极具有科学研究艺术价值的传统民居、街巷、祠堂、书院正在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同时,依附于这些古建筑的石刻、雕塑、壁画、琉璃等艺术瑰宝正在逐渐消失,因此,对龙道村古建筑的拯救性保护势在必行。
1. 龙道村古建筑特点及现状
龙道村坐东北朝西南,背山面田,村前有鱼塘环绕。由于受地形限制,村庄布局呈现依山就势、灵活自由的特点,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其村落选址布局与周围山脉形成“东苍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的天然风水格局,所蕴含的人居环境营造理论与方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是南粤门户上典型的村落布局聚居(主要是家族聚居)环境建设的典范。
龙道村古民居有隋唐建筑遗风,其造型古朴、结构坚固,重视防御功能,族系分明、贫富有别,是一座典型的氏族文化与等级划分的古村落。村里保存着完善的陶氏家族从元朝演变至今的家族式发展脉络,真实地反映了一个家族从起步、发展、鼎盛到衰落的整个历史过程及其社会变迁,是研究中国社会的鲜活史料。
龙道村的古民居一般依地势分为上下两层:一层为前进,前进前为走廊,后两旁用于饲养牲口、堆放柴火等;中间为天井,天井旁是上二层的石梯;二层为后进,用于生活起居,分别为主厅、两个侧房及厨房。一般前进走廊与主屋两个房间或厨房都与外相通相连,整个建筑格局围绕天井而建,因此,古建筑中采光、蓄水、排水得以完美地解决。这样的格局既有南粤土着民族的杆栏式建筑特点,也有中原汉民族的建筑特征,为变异杆栏式建筑,具有独到的科学性与适用性。
龙道村古民居建筑形式基本相同,座与座之间或横向相连或纵向相连,封闭而密集。且家家户户均设有正门、侧门和后门,处处是闸门与门楼,从村前到村后,足不出户即可通达,有利于互相联系和照应,有很强的防御特点。这也是为了适应当时动乱的社会环境,同样具有科学性和适用性。同时,各家各户的石库门上或刻有对联,或刻有花草,或刻有八卦图。题材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们的思想与追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实地考察中,可将龙道村的建筑风格分为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及现代建筑三种。历史建筑指古建筑群外的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特点为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和砖木结构,如书院、炮楼、部分古民居等建筑,整体质量保存较差。传统风貌建筑以土砖结构为主,少量采用现代的红砖为建筑材料,建筑年代较近,但整体风格与历史建筑风格相似。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冲击,原村民的陆续迁出及保护意识相对落后,村域环境与建筑开始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正在渐渐消失。由于该村落特色有着不可修复性的特征,亟待进行拯救性保护措施!
2. 村落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所面临的问题
(1)整体风貌的破坏:村内古民居大多为明清建筑,建筑密度大,基本都是土木或砖木结构,整体风貌保存较好。但由于年久失修,保护资金匮乏,维护和修缮工作没能全面开展。目前受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不少画栋雕梁都已自然腐化,部分建筑单体成了危房,村内有的文物,如古刻木制品、石磨等乱丢乱放甚至受到严重破坏。
(2)建筑群体的衰败:部分村民在新建和改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混凝土等现代建筑材料,存在质量不一,布局缺乏规划,并有乱搭乱建的现象,对保持建筑原始风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状况值得高度关注。同时,现状村庄居住环境还有待改善,特别是人畜混居的现象致使个村落的卫生条件十分不理想,从而影响古村的整体保护延续。
(3)人居环境条件差:交通条件、卫生条件、社会服务设施配套情况相对较差,村落的人居环境条件差,这也是部分居民极力想建设全新但是毫无特色且不协调的新居住建筑的原因之一。
3. 村落古建筑的保护与建议
3.1 整体保护措施
(1)自然环境
对周边现有山体、山林进行保护,保留现有山林地、河流和鱼塘水体,对鱼塘进行清淤处理并定期维护以保持水体洁净。
(2)传统格局
在保持原有的建筑基础上,以晚清建筑为中心,重点以贯穿全村的两大巷道为主要骨架,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重建已消失的村落入口,并充分利用炮楼对村内的分区性作用,进行整体格局的修复与改造。
3.2 建筑风貌
在总体保护方面,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以外的历史建筑,要保护其外观,要在建筑屋顶形式、建筑立面、建筑色彩等方面延续历史风貌,对于其中不协调的建筑立面加以整治,对保存状况较差的围墙、门楼等进行修复,但其内部可进行新的改造,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3.3 历史建筑
根据档案显示与实地调查核实,龙道村现有须重点保护的古民居50处,炮楼5处,门楼7处,书院1处,祖庙1处,其中包含了明清、民国时期古建筑、青砖青瓦、歇山顶或硬山顶,砖木结构的基本特征等,大多分布于龙道村古民居的东南侧和西北侧,部分夹杂在一些风貌协调建筑和现代建筑之中,数量不多。具体保护建议如下:
(1)对保存状况较好的历史建筑(部分古民居、龙门庙、门楼等),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进行修缮,改善设施,修复过程中应多采集当地老者的记忆并进行历史还原性修复。
(2)具有文物保护价值以外的历史建筑,要保护其外观,其内部可进行新的改造,做到与周围环境自然地融合,创造适合当代居民的生活环境。
(3)对现有有文物价值的历史建筑的结构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应尽可能做还原修缮,做到安全与原真性共存。
(4)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应做到先实地考察,做好当地村民的社会访谈,并根据得到的资料尽可能还原建筑的最初原貌。
3.4 其他建筑
(1)相关单位须做好对龙道村的相应规划,对古村落中风貌不协调的建筑(现代建筑等)应进行改造或拆除整治。
(2)据档案与实地调查显示,龙道村现保留古樟树4处,古井2处,地坪1处,拱门1处。这些地方也要做相应的保护改造措施,并与当地居民建立相应的管养责任制度,使得整个村域的生态环境在村民的共同维护下得以越来越好。
4. 结语
地域文化是一个古村落的根基,她体现了整个古村落的性格。开展龙道村古建筑保护拯救性保护工作,不仅有利于扩大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还有利于龙道村延续地域文化脉络,使得村落特色文化可以保留。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素养,提升人居环境,对于激发古村落活力,促进龙道村可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牛欣欣。古建筑的维护、修缮与开发利用 [J]《才智》,2011年
[2] 曹永康。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
[3] 王路生。传统古村落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D].重庆大学,2012
[4] 普鲁金。21世纪的古建筑保护与修复[J].世界建筑。1999(33)
[5] 陈蔚。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 [D].重庆大学,2006
[6] 杨景岩。古建筑保护中的整旧如旧与整旧如新[J].山西建筑。2013(35)
[7] 杨竹。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研究[D].重庆大学。2012
[8] 任俊卿。古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9] 朱明政。古建筑改造和保护[D].天津美术学院。2008
[10] 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02)
[11] 任啸。对传统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原则的反思[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03)
[12] 王瑞斌。 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利分析[J].山西建筑。2013(04)
[13] 张玲。欧洲古建筑保护探析[J].他·山·之·石。2007(21)
[14] 王洲。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发展与对策浅析[J].科教导刊。2011(08)
[15] 刘乃涛。试论中国古建筑保护理念[J].文物春秋。2008(06)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胶东半岛传统民居海草房的保护与利用 |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预防措施 |
晋祠古建筑主殿圣母殿的抗震方法 | 北京古建筑中的青白石梁板受弯性能试验分析 |
衡阳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加强对策 | 宁波常见古建筑装饰图案的保护与开发 |
西安古建筑潜在火灾危险性及消防对策 |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预防措施及扑救对策 |
决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的方法对策 |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