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宗祠古建筑的修缮问题与措施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54
0引言
金华地区的古民居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类型,在营造技艺上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蕴含着地方传统文化,具有很高的实用和审美价值。由于战争、自然侵蚀或人为破坏,这些古建筑越来越少了,古建筑的保护引起社会的关注,文物保护级别高的古建筑一般得到比较好的保护和修缮,但是级别低一点的,特别是私有产权文物的就不尽人意了。本文旨在以“俞氏宗祠”这个金华地区的实际工程为例,制定相应的修缮方案,消除安全隐患,有效保护其历史信息和风貌特征,为一般古建修缮和复原工作提供参考,减少在修缮过程中给古建筑物带来的二次破坏,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1工程概况
俞氏宗祠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白龙桥镇东俞村中心,建于清中期,建筑平面布局呈长方形,座北朝南,五开间三进。俞氏宗祠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为正厅,第三进为后厅,中间用天井相隔,两侧用厢廊围合,东侧、北侧为民居,南侧、西侧为空场组成了建筑格局,通面阔20.36m,通进深45.56m,总占地面积927m2,建筑面积927m2.
门厅、正厅、后厅均为一层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五开间,进深三间,通面阔19.4m,通进深分别为6.8m、7.6m、8.5m,三合土地面,双坡硬山小青瓦屋面,小青瓦垒脊。门厅明、次间前后檐柱为方形石柱,其余为木柱,明、次间梁架结构五架梁前单步后双步梁抬梁式结构,稍间梁架结构为八檩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正厅所有柱子均为方形石柱,明、次间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双步后单步梁抬梁式结构,稍间梁架结构为八檩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明间后金柱,次间、稍间后檐柱之间有隔扇门。后厅明、次间前檐柱为方形石柱,其余为木柱,梁架结构为八檩五柱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前檐为轩顶做法。
由于俞氏宗祠历经多年自然侵蚀,加之使用过程中对建筑物的过度干预,建筑物传统木结构出现糟朽霉烂,屋面渗漏等残损现象,亟待加固与修缮。
2价值评估
俞氏宗祠做工考究,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当地传统建筑的规模、特点及类型提供了实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俞氏宗祠的建筑布局,通风、采光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建筑科学水平,建筑的结构、构造,使用的材料,建造工艺代表了当地的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俞氏宗祠的牛腿、雀替、花板等木构件精美古朴、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3主要问题分析
俞氏宗祠经历多年自然侵蚀,加之使用过程中对建筑的过度干预,现状及残损的主要问题为:淤年久失修,屋面渗漏严重,导致大量木构件吸水霉变;于后人维修不当,如西厢廊一榀梁架维修后与原貌不符;盂该祠堂曾在文革期间作为粮仓使用,在使用过程中,门厅大梁被破坏,室内多处添加隔墙,地面增加水泥地,改变原标高,随意增加屋面、木支撑、吊顶,室内涂刷白色涂料,雕刻构件用泥土封护等。榆室内随意拉接电线,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各部位详细残损情况如下。
3.1基础、地面
基础略有下沉。除门厅东侧厢廊地面保存较好,门厅、正厅、后厅地面在原三合土上增加水泥地面,标高分别增加100mm、140mm、100mm,明、次间前檐阶沿石无存。前后天井均为水泥地面,改变原标高。
3.2墙体
门厅正立面用砖墙封堵,八字门无存,并增开4扇窗户,受基础下沉影响,两侧山墙均有倾斜现象(东侧山墙已用红砖重砌),西侧山墙留存马头墙2处,门厅四周均增加隔墙。正厅、后厅两侧山墙也均有倾斜现象,倾斜度约为2度,马头墙均无存。厢廊墙体多处改动,东侧厢廊侧门无存,西侧门厅厢廊侧门改为卷帘门。室内涂刷白色涂料。
3.3木结构
门厅石柱保存较好,明、次间前后金柱整体糟朽,且木料弯垂不规整,东次间后檐柱整体糟朽,其余木柱均已墩接(墩接高度过高,用扒钉固定),西次间柱子被隔墙掩盖。明间、东次间大梁被破坏,明间门枋缺失,两次间穿枋多处糟朽。明间后檐下金檩、西稍间后檐檩、后檐下金檩整体糟朽。明间前檐牛腿缺失2只,明间后檐牛腿局部糟朽,西次间后檐牛腿糟朽严重,丁字拱、工字拱均有缺失、破损,插翼基本无存。如图1所示。
正厅梁架整体向北侧倾斜,倾斜60度,测高5980mm.明间前金柱局部破损,后金柱断裂,东次间前金柱断裂。明间两缝梁架大梁均已开裂,明间东逢双步梁开裂,东次间大梁开裂,大梁、三架梁南侧均被虫蛀,明间门枋缺失,东次间穿枋糟朽3处。东次间前后檐檩整体糟朽严重。东次间后檐牛腿糟朽严重,丁字拱、花板、雀替等均有缺失,插翼基本无存。
后厅木结构整体糟朽严重,柱、梁、檩、枋等构件均有不同程度的糟朽。明间东缝后金柱、后檐柱整体糟朽;明间西缝前金柱柱底糟朽、后金柱柱顶糟朽、后檐柱整体糟朽。次间东缝前金柱柱顶糟朽,中柱、后金柱、后檐柱整体糟朽;次间西缝前金柱、后檐柱整体糟朽,中柱中部破损。稍间东缝前金柱、后檐柱整体糟朽,中柱柱顶糟朽;稍间西缝后檐柱柱顶开裂。后厅穿枋、轩梁、虾背梁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糟朽。明间脊檩、后檐上下金檩整体糟朽;东次间所有檩条糟朽,西次间后檐檩糟朽;东稍间前后檐檩糟朽,后檐下金檩糟朽;西稍间后檐下金檩糟朽。西次间牛腿缺失;轩顶无存,丁字拱、雀替均糟朽。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保定古建筑保护工作问题与开发设想
下一篇:西安城市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探析
相关论文推荐:
衡阳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加强对策 | 三维激光技术应用于古建筑保护实例 |
对金义都市新区古建筑保护的具体建议 | 理坑古建筑保护的思想、原则及修缮技术 |
徽州保护性修复项目中的古建筑保护模式和应用 | 泉州古建筑保护中的问题与建议 |
我国古建筑保护维修现状与开发利用 | 西安城市古建筑的传承与保护探析 |
保定古建筑保护工作问题与开发设想 | 如何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保护和利用好古代建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