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仿古建筑的兴起的原因探析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54
摘 要:以重庆地区的仿古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历史、经济、自然地理及意识形态四个方面探索了该地区仿古建筑的兴盛因素,揭示了古建筑形式大范围复兴是弘扬地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自我认同的象征与标志,论证了仿古建筑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趋势,为城市建设和建筑文化研究提供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仿古建筑;兴盛因素;弘扬区域文化
建筑从人类遮风避雨的场所经历历史的长河发展至今,其意义已经不再只是我们居住的场所,而成为人类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它能够直观地展现区域文化信息、城市的性格脸面和传统习俗,同时也反映出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重庆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也是最年轻的直辖市。
城市建设和城市形象的打造正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近年来,形式多样的仿古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无论是新建的供观赏游玩的公共建筑,还是在旧城改造中对老民居进行翻新改建,中国传统木构民居建筑的风格样式无不贯穿其中,给人一种仿似回到从前的感触。这种现象的不断扩散也引来了不少反对之声,反对此举的人称之为“假古董”,其原因是因为现有亟待保护的“真古董”建筑没有保护好,对于在建设浪潮之中对古代建筑遗迹的破坏深感焦虑,认为在破坏真古董的同时建造假古董有悖常理。重庆仿古建筑的出现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对其本质因素进行挖掘时,绝不能片面、单一地论断,要统筹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当地人意识形态等因素,多维地探索和论证。
1 仿古建筑的基本样式
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在满足了功能和结构前提下的美化。西南地区穿斗式木构民居的平面布局是以“间”为构成单位而组建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居住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建筑不但性质多样,而且功能的划分也愈加丰富,这是传统民居的“间”所不能满足的。据统计,到 2012 年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面积达到 32.9m2。因此,仿古建筑要为今所用,就不得不在空间结构上作出改变。今天的“仿”主要是对古建筑的外观造型、装饰部件和建筑色彩的仿,而对空间结构和建造工艺仿的较少,柱、枋、梁、斗拱等主要构件在仿造中被钢筋水泥替代,其不再有承重结构的作用,而纯粹成为了体现“古”的装饰元素。基于这样的理念,仿古建筑的内部空间就可以借助现代建筑工艺来得到释放,从而满足不同性质的建筑需要。“古色古香”是现代人对古老的东西最直白的感叹,因为色的搭配能引发人们对古的感受,中国古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色彩搭配体系,在重庆的仿古建筑中则主要体现了原木色的柱与枋,青色板瓦、白墙。
2 仿古建筑的兴盛因素
2.1 历史因素
鸦片战争前,重庆还只是一个规模不大的地区性行政中心和商品集散中心,内贸经济是主要的贸易方式。对外交通的不便导致重庆的建筑并未受到外来建筑文化体系的影响,穿斗式建筑青瓦与白墙的形式长期在此地区稳定地得以继承与发展。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西方列强的势力范围逐 步推向内陆。
1891 年重庆开埠后,英、法、美、德、日等国的商人、外交人员开始进驻重庆,使重庆的传统自然经济体系开始瓦解,民族资本主义得以发展。西方国家在把大宗商品带到重庆的同时,也将一个完全不同的建筑文化体系带到了重庆, 大使馆、工厂、银行、教堂,以及学校、医院都以西方建筑形式在重庆大举修建。陪都时期,由于政治上亲英美的缘故,国民政府在建筑中也延续了西方的审美意向,“折中主义”和“中西合璧”式建筑开始出现,重庆的城市建筑风貌呈现出鱼龙混杂的局面,但这些“新来”的建筑多以行政或公共建筑的性质得以呈现,而在民居建筑中少有体现,因此由于它的不接地气,而未受到当地人的青睐。到了文革时,“砸烂”传统,是主要的“革命行动”之一,重庆的传统建筑和古文化遗迹在此期间遭到了大量的破坏,现存的数量与质量同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传说不太相称,使得社会对古建筑的复兴或传统建筑形式的再现抱有很大的期待和包容,这为仿古建筑在重庆的兴起打下了民生基础。
2.2 意识形态因素
重庆地处西部内陆,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城。受经济、社会、地理的影响,造成了重庆人内向、保守、封闭、直观体验的思维方式和强调内省的审美情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品位越来越高,不再是吃饱了、穿暖了就行,对精神文明的迫切需求也随之而来。现代建筑机械的造型,垂直的线条,光的污染,导致人们愿望脱离喧嚣回归自然。仿古建筑的出现,正是重庆人对那种古色古香的生活环境向往的回应。
当地人的这种心理是受其地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在心理学中可以解释为“无意识”反映。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中将人的精神意识分为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三层,无意识成份主要是指那些通常情况下不会进入意识层面的东西,比如,内心深处被压抑而无从意识到的欲望,秘密的想法等。他的学生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人格结构中有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两层结构。集体无意识是自史前至今的祖先经验在人脑中的储存和记录,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世代遗传,比个人无意识所处的心理层次还要深,因此人们习惯性地采取和祖先相似的行为模式来认识和对待世界,丝毫未能察觉。
2.3 自然地理因素
地理环境是城市文化产生的自然基础。重庆处于自然区域过渡地带的二级阶梯边缘,山地是该地区最显着的地貌特征。在地貌形态上,山地面积占全市 75.8%,丘陵面积占 17.3%,平原面积仅 占2.4%,素有“七分坡地三分坝”的说法。长江、嘉陵江在重庆纵横交汇,以及大小 370 条支流,使得重庆有丰富的水资源分布。地少、坡多、路陡、水急等自然环境的限制给重庆的建筑营造带来巨大的挑战。“向自然要空间”成为重庆建筑的主要营造手法。以朝天门码头为例,每逢枯水时节,江边的沙坡上便建起由楠竹捆绑搭建的棚户或吊脚楼,成排成行,其构造简单易行,水来可拆,水退即建。这些老重庆画面都深刻的记录在当地人记忆里,口口相传,成为重庆人怀古思旧共同的追忆。
地处西部内陆的重庆,受封闭的地理环境和传统自然经济影响,这里的人们对手工业产品从来都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中国的古建筑,一砖一瓦,每一个结构或装饰构件都是手工完成,没有丝毫机械文明的痕迹,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映射着古人的智慧与生命。生命是有限的,先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相对永恒的建筑,是将生命的形式物质化的行为。许多年后,当这些满载风霜的建筑历历在目地呈现在现代人眼前时,其承载的不再简单的是它外观和结构所表现出的文化沉淀和形式美感,更升华为古人精神的移植和生命的延续。尤其近年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召下,使人们开始意识到一个民族的自信完全来自于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因此,各式各样可以表现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生产活动大量出现。而建筑则可以以最直白、最生动的方式表征文化,证明文化的存在。
2.4 经济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贯彻,旅游业成了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国际性或地区性的文化交流,使得大批国内外游客成群结队、鱼贯而入。他们或求奇寻胜、仿古猎奇,或落叶归根、怀旧思乡,或休闲娱乐、联络感情,不一而足。游客们返朴归真的观赏心理影响了景区旅游建筑的价值取向。仿古建筑既符合现代人对居住空间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复古情怀,便成为重庆旅游景点最青睐的建筑形式。洪崖洞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仿古建筑之一(图 1)。 在重庆的瓷器口古镇,当地政府为了扩大景区规模,使文物建筑与近代街道整体风格相协调,遂将现代砖混结构和钢筋混泥土结构的建筑通过加盖坡屋顶,外墙涂白,在山墙和屋檐处绘制出穿斗式结构柱枋相交的视觉图形,并加饰雕花的窗户,从而仿造成传统木结构民居的样式,使游客的观赏视线得以拓宽,不局限于景区以内。这种模式收到了相当可观的市场回报,在旧城改造中也得以应用(图 2)。
3 结语
重庆仿古建筑的兴起既有历史的缘由,又符合现实的需要。它虽是现代机械化的产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体系中承载的文化记忆,简单地把中国古典元素同西方建筑理念组合起来,难免会落于俗套,给人留下索然无味的感触。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复兴兼顾发展的今天,文化不应该成为发展经济的垫脚石或装饰品,更不能将仿古建筑作为表现文化的唯一手段,因为历史与社会总是在发展,人类的建筑文明始终该有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邹德侬,戴路,张向炜.中国现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田永复.中国仿古建筑构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3]马铁丁.环境心理学与心理环境学[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6.【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成都市近代建筑分布、特点及保护
相关论文推荐:
文物古建筑的火灾预防措施 | 晋祠古建筑主殿圣母殿的抗震方法 |
北京古建筑中的青白石梁板受弯性能试验分析 | 衡阳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加强对策 |
宁波常见古建筑装饰图案的保护与开发 | 西安古建筑潜在火灾危险性及消防对策 |
古建筑火灾危险性、预防措施及扑救对策 | 决古建筑消防安全问题的方法对策 |
古建筑木结构的主要地震破坏形态及抗震加固方 | 古建筑工程修缮的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