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关于孙中山的评述回顾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20世纪初,国内外人士对孙中山有过许多评价,这些评价真实地记录了孙中山的是非功过,是研究孙中山的第一手资料。梳理和解读这些资料,对当代孙中山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20世纪初关于孙中山的评述回顾”的近代史纲要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20世纪初国内外对孙中山的评价解读
摘要:20世纪初,国内外人士对孙中山有过许多评价,这些评价真实地记录了孙中山的是非功过,是研究孙中山的第一手资料。梳理和解读这些资料,对当代孙中山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20世纪初;功过;评价
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早在20世纪初,国内外有识之士就对他有过许多评价。仔细梳理这些评价,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孙中山,也有助于今人科学地认识和研究孙中山。
一、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评价
对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当时人们有过许多评价。田野橘次《最近支那革命运动》称孙中山为“天成之革命家”.“今日之保皇会与哥老会共不适于革命,何则?一无革命之志,一无革命之主义。今日新党界中,稍有革命家之体面者,仅孙文一人。”[1]章士钊译着《孙逸仙》序文称:“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则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非孙逸仙而能兴中国也,所以为孙逸仙而能兴中国也。”[1]鲁迅评论说:“中山先生的历史俱在,站出世间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2]
孙中山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列强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使国家积贫积弱,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这种社会状况促使孙中山选择了革命救国的道路。当时,革命是推翻封建政府、驱逐列强的唯一手段,是振兴中华、改造社会的前提条件。为了推翻满清政府及其继任者北洋军阀,拯救民族的厄运和民众的苦难,早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孙中山就有志于革命。从1894年建立兴中会开始,孙中山先后五次筹建党的组织。在满清政府时期,孙中山策划了十余次武装起义;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果实,他发动了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在段祺瑞执政期间,为了扞卫《临时约法》的权威,他又领导了两次护法运动。正如他在《国事遗嘱》中所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3]他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奋斗了整整一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孙中山因其领导民主革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启蒙者。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4]孙中山开启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后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孙中山革命毅力的评价
孙中山在从事民主革命的斗争中,“失败之数不可偻指”.如何评价这些失败,当时人们也有自己的看法。陈天华撰文道:“孙君逸仙者,非成功之英雄,而失败之英雄也;非异国之英雄,而本族之英雄也。虽屡失败,而于将来有大望;……后世吾不知也,各国吾不知也,以现在之中国论,则吾敢下一断辞曰: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之英雄也!斯言也,微独吾信之,国民所公认也。”[1]孙中山逝世后,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不问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5]
孙中山的革命毅力是举世公认的。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加之革命党自身在思想、组织和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多次挫折和失败。“满清鼎革,继有袁氏;洪宪堕废,乃生无数专制一方之小朝廷。”[6]其结果是“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7]尽管遭遇了多次失败和惨重打击,孙中山却丝毫没有放弃革命初衷。反清起义接连受挫,孙中山没有心灰意冷;辛亥革命功败垂成,孙中山依然奋斗不已;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他继续进行反袁斗争;在段祺瑞的威胁利诱面前,他依然高擎民主共和的义旗与之抗争。为了民主共和的理想,孙中山多次被满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通缉,风餐露宿流亡异国他乡,被不明事理的同志讥讽嘲弄,被心怀叵测的党人暗箭中伤,被无耻政客排挤架空,甚至险些被自己多年的“战友”置于死地。孙中山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顿挫,继续努力寻找革命出路,最终走上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道路,开启了国民革命新的一页。孙中山的革命毅力和革命信仰在中外历史上鲜有匹配者。也许人们会为他的失败而唏嘘不已,却不能不为他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
三、对孙中山人格魅力的评价
对于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当时国内外也有许多评价。菲律宾革命志士彭西回忆他与孙中山在日本的交往及其印象:“孙逸仙的名字,将列为全人类最伟大的救星之一,他献身国家的事迹,足堪效法。他的建树伟大,他的大公无私,他对于时势给他的名利,原是对他功勋的公平酬报,弃如敝屣。这提高他个人道德的评价一百倍。他伟大人格的特质,是在他个人立身行道方面的谦恭、朴实和克己的态度与精神,……对朋友们,他是一往情深。在宣传与说理方面,谁也比不上他坦率、雄辩及说服的能力。他说明及宣传他的主张,全无火气,但温和而动听,并且以绝对诚恳的态度,含笑答复与他反对的意见。”[1]孙中山逝世后,上海《商报》评论说:先生“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艰难,恕于待人而严于责己,敏于观事而忍于图功。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5]
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仅对其“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予以阐释。孙中山喜欢演说和题写“天下为公”“共进大同”,文如其人,他全部人生目的正是为了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古今历史上,其大公无私的人生追求鲜有能望其项背者:“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在孙中山的坚持下才写进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总统是人民的公仆”也是孙中山倡导并坚持使用的。为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孙中山提议以瑞士的直接民权代替欧美流行的“代议制”,要求发展地方自治以训练民众行使选举权、罢官权、创制权和复决权。他把人民的权利看得高于一切,并为实现人民的权利而终生奋斗。他从不计较个人的毁誉得失和政治进退,也从不为家族谋取任何私利。辛亥年间,他力排众议,劝止其兄孙眉出任广东都督。他曾两次出任大总统,三次担任大元帅,均因各种原因被迫去职,但他绝不萦怀,依旧致力于“振兴中华”的伟业。为了革命事业,他花光了家人和亲属的积蓄,身后不名一文。历史上的英雄代不乏人,历史伟人亦不罕见,但像孙中山如此“大公无私”,“以天下为己任”者却少之又少。这是孙中山最具人格魅力的一面。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原标题:20世纪初国内外对孙中山的评价解读
摘要:20世纪初,国内外人士对孙中山有过许多评价,这些评价真实地记录了孙中山的是非功过,是研究孙中山的第一手资料。梳理和解读这些资料,对当代孙中山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20世纪初;功过;评价
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早在20世纪初,国内外有识之士就对他有过许多评价。仔细梳理这些评价,可以还原一个真实的孙中山,也有助于今人科学地认识和研究孙中山。
一、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评价
对于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当时人们有过许多评价。田野橘次《最近支那革命运动》称孙中山为“天成之革命家”.“今日之保皇会与哥老会共不适于革命,何则?一无革命之志,一无革命之主义。今日新党界中,稍有革命家之体面者,仅孙文一人。”[1]章士钊译着《孙逸仙》序文称:“孙逸仙者,近今谈革命者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此有耳目者所同认。则谈兴中国者,不可脱离孙逸仙三字。非孙逸仙而能兴中国也,所以为孙逸仙而能兴中国也。”[1]鲁迅评论说:“中山先生的历史俱在,站出世间就是革命,失败了还是革命。”“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2]
孙中山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列强的入侵,清政府的腐败,使国家积贫积弱,社会黑暗,民不聊生,这种社会状况促使孙中山选择了革命救国的道路。当时,革命是推翻封建政府、驱逐列强的唯一手段,是振兴中华、改造社会的前提条件。为了推翻满清政府及其继任者北洋军阀,拯救民族的厄运和民众的苦难,早在1884年中法战争后,孙中山就有志于革命。从1894年建立兴中会开始,孙中山先后五次筹建党的组织。在满清政府时期,孙中山策划了十余次武装起义;在袁世凯统治时期,为了维护辛亥革命的果实,他发动了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在段祺瑞执政期间,为了扞卫《临时约法》的权威,他又领导了两次护法运动。正如他在《国事遗嘱》中所言:“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3]他为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奋斗了整整一生。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孙中山因其领导民主革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启蒙者。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4]孙中山开启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后来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对孙中山革命毅力的评价
孙中山在从事民主革命的斗争中,“失败之数不可偻指”.如何评价这些失败,当时人们也有自己的看法。陈天华撰文道:“孙君逸仙者,非成功之英雄,而失败之英雄也;非异国之英雄,而本族之英雄也。虽屡失败,而于将来有大望;……后世吾不知也,各国吾不知也,以现在之中国论,则吾敢下一断辞曰:是吾四万万人之代表也,是中国英雄之英雄也!斯言也,微独吾信之,国民所公认也。”[1]孙中山逝世后,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不问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5]
孙中山的革命毅力是举世公认的。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强大和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加之革命党自身在思想、组织和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孙中山在领导民主革命的过程中,曾经遭遇过多次挫折和失败。“满清鼎革,继有袁氏;洪宪堕废,乃生无数专制一方之小朝廷。”[6]其结果是“革命主义未行,革命目的未达,仅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7]尽管遭遇了多次失败和惨重打击,孙中山却丝毫没有放弃革命初衷。反清起义接连受挫,孙中山没有心灰意冷;辛亥革命功败垂成,孙中山依然奋斗不已;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他继续进行反袁斗争;在段祺瑞的威胁利诱面前,他依然高擎民主共和的义旗与之抗争。为了民主共和的理想,孙中山多次被满清政府和北洋政府通缉,风餐露宿流亡异国他乡,被不明事理的同志讥讽嘲弄,被心怀叵测的党人暗箭中伤,被无耻政客排挤架空,甚至险些被自己多年的“战友”置于死地。孙中山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顿挫,继续努力寻找革命出路,最终走上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道路,开启了国民革命新的一页。孙中山的革命毅力和革命信仰在中外历史上鲜有匹配者。也许人们会为他的失败而唏嘘不已,却不能不为他的钢铁般的意志所折服。
三、对孙中山人格魅力的评价
对于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当时国内外也有许多评价。菲律宾革命志士彭西回忆他与孙中山在日本的交往及其印象:“孙逸仙的名字,将列为全人类最伟大的救星之一,他献身国家的事迹,足堪效法。他的建树伟大,他的大公无私,他对于时势给他的名利,原是对他功勋的公平酬报,弃如敝屣。这提高他个人道德的评价一百倍。他伟大人格的特质,是在他个人立身行道方面的谦恭、朴实和克己的态度与精神,……对朋友们,他是一往情深。在宣传与说理方面,谁也比不上他坦率、雄辩及说服的能力。他说明及宣传他的主张,全无火气,但温和而动听,并且以绝对诚恳的态度,含笑答复与他反对的意见。”[1]孙中山逝世后,上海《商报》评论说:先生“不知有身,不知有家,不知有敌人,不知有危害,不知艰难,恕于待人而严于责己,敏于观事而忍于图功。寝馈食息,必于救国;造次颠沛,不忘奋斗。”[5]
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本文仅对其“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予以阐释。孙中山喜欢演说和题写“天下为公”“共进大同”,文如其人,他全部人生目的正是为了实现“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古今历史上,其大公无私的人生追求鲜有能望其项背者:“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是在孙中山的坚持下才写进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总统是人民的公仆”也是孙中山倡导并坚持使用的。为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孙中山提议以瑞士的直接民权代替欧美流行的“代议制”,要求发展地方自治以训练民众行使选举权、罢官权、创制权和复决权。他把人民的权利看得高于一切,并为实现人民的权利而终生奋斗。他从不计较个人的毁誉得失和政治进退,也从不为家族谋取任何私利。辛亥年间,他力排众议,劝止其兄孙眉出任广东都督。他曾两次出任大总统,三次担任大元帅,均因各种原因被迫去职,但他绝不萦怀,依旧致力于“振兴中华”的伟业。为了革命事业,他花光了家人和亲属的积蓄,身后不名一文。历史上的英雄代不乏人,历史伟人亦不罕见,但像孙中山如此“大公无私”,“以天下为己任”者却少之又少。这是孙中山最具人格魅力的一面。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明季遗献对于引发辛亥革命的作用
相关论文推荐:
孙中山行政伦理主要内涵探究 | 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萌芽与发展探析 |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想探讨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
孙中山就任典礼的基调——“简单”“仓促” | 孙中山的真正死因探析 |
孙中山金融建设思想探究 | 孙中山面向未来的思想与行动 |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征探析 |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参与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