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参与者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历史是以事为经,以人为纬编织而成,一事未成而新事又起,人则不断穿插在不同的历史事件中并推动着历史车轮向前滚动,故要研究历史,首先要研究人,而要评价历史就需先学会评价人物。钱穆先生曾说过:“中国历史人物,似乎衰乱世更多过了治盛世,又且强过了治盛世。我此所谓历史人物,乃指其能对此下历史发生作用和影响言。而此等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显然是生在乱世衰世的,更多胜过生在治平盛世的。”[1]95历史是人事记载,人事随历史的改变而不断此起彼落,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但贯穿历史,只有人才是创造历史、引导历史的主线,也只有人才有不朽存在的价值。
而自 1840 年后正是钱先生所说的衰乱世。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动荡剧烈,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乙末广州起义、广州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等。而社会动荡也不少,辛亥革命前全国各种动荡事件日增,如 1903 年,云南蒙自矿业家周云祥组织“保滇会”,反对清政府出卖云南利益于法国,号召起事,工人参加者万余人;1904 年,为反对清朝政府借款修筑广三铁路,美国工程师受到工人袭击[2]25.类似事件在各地纷纷上演,而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在此期间,外国思潮不断冲击,例如基督教传教士深入内地传教、社会动荡对中国儒学体系的冲击,迫使中国人固有的道德体系陷入了迷茫的状态。
辛亥革命参与者有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成长经历,在不同的环境中成熟,投身革命的原因也多不相同,结局各有不同,有人一生为国为民,如孙中山、黄兴;有人甘为汉奸,如汪精卫。但即使是卖国叛徒,在探讨其在辛亥革命时期功绩时,我们固然不必顾及汪精卫身故后“汉奸”一词,但其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该如何评价呢?又或者是如何评价其被清朝肃亲王招揽一事呢?同时如袁世凯、康有为、梁启超等在辛亥革命期间的评价,随时间、空间的变换各有不同,简单地用非黑即白原则不能做到真正全面的评价,但应该依据什么原则呢?在此,我仅抛出一家之言,用以引玉。
一、辛亥革命的史料情况分析
辛亥革命指的是 1911 年所发生的革命。但从起源上说,应自 1894 年兴中会始,至 1911 年中华民国成立终。在这短短的时间,其史料存在着以下几个特点。
1.存在着大量的材料。辛亥革命因事件众多,参与者众多,产生了大量的史料,包括:辛亥革命期间在各地引起的起义的文字记载;武昌起义时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公文往来;该时期个人的信函、电报往来;清政府内部对武昌起义讨论的记录;内阁大臣的个人笔记;各地的报纸;1894 年到1911 年的 18 年间所出版的各类书籍、新闻报刊之类的文字材料等。但有关辛亥革命的史料不应限制在 1894-1911年间,史料应包括革命参与者在革命后的回忆录、反思、回顾等。
2.在华外国人保留了大量文字记载及图片资料。1840 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国家有大量商人、传教者和记者畅通无阻地在中国进行商贸、传教、布道、教育、医疗等活动,许多外国人忠实记录着他们在中国所经历过的一切活动,包括外国人自己的日记、照片;中国政府及中国人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及反应;外国人对各类社会事件给本国政府的报告等等,这些材料也成为当时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史料材料。
3.史料保存地存在着分散的特点。辛亥革命的史料保存地比较分散。在国内,辛亥革命的史料分布在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各省市各级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内,但在1949 年以后,一些文字材料随革命参与者的后人散布在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更有可能是流散到欧美地区。许多当时外国的商人、传教士等也把日记、照片等私人的物品运回国内,所以许多材料也分布在欧美国家的档案馆、大学图书馆、研究机构内。因此,有关辛亥革命史料保存地存在着分散的特点,造成了资料在收集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二、辛亥革命参与者的评价方法
有关辛亥革命人物的评价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取得成功,需要沉浸在各种材料中加以考据,并形成方法,方法如下: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下一篇: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征探析
相关论文推荐: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 英、法舰队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探析 |
辛亥革命文字——“排满”宣传 | 东北地区徐镜心的革命活动探析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 辛亥革命前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研究 |
清未民初变迁中程德全与张謇的关系 | 陕西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意义 |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分析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