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军法之治及其反思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在南京临时政府筹建过程中,武昌军政府和东南精英都各自做出了贡献,孙中山虽身处国外,但也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起了推动作用,并因此成为众望所归的组织临时政府最合适人选。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孙中山的军法之治及其反思”的近代史纲要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旧邦新造: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之组建
摘要:在南京临时政府筹建过程中,武昌军政府和东南精英都各自做出了贡献,孙中山虽身处国外,但也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起了推动作用,并因此成为众望所归的组织临时政府最合适人选。当选临时大总统后,他按照革命方略施行军法之治,可在实际运作中遭到民主意识觉醒的诸同志所抵制,以致相关计划“格而不行”,因此他认为自己的首次军法之治失败了。的确,三个月的总统任期、政令不出南京的现实,给予他施展拳脚的时空有限,除了颁布系列政令规章外,他并无什么实际的作为。对于这次军法之治的失败,孙中山耿耿于怀,也做了反思和总结。不过他只是从内部找原因,忽略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外部因素和历史条件,这就注定了他后来的革命历程仍是一番苦斗。
关键词: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军法之治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曾制订了指导革命的重要文件《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明确将革命的进程依次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时期。 1911年,武昌起义掀擘辛亥风云,使得《革命方略》从一纸理论化为了实践,独立各地不仅按照它的设计模板宣示中外,组织政权,而且希望由孙中山组织临时政府,统领全局;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即将军法之治付诸实施。对于这些,以往既有针对性研究较少的不足,也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尤其孙中山军法之治的措施有哪些,他怎样评价自己的军法之治,要么张冠李戴,要么罕见论及,有必要加以辨正澄清。
一、独立各地按照孙中山制定的《革命方略》行事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起响应,在湖北省内就有汉阳、汉口、黄州、宜昌、郧阳、襄阳等地,湖北省外先后有长沙、九江、西安、腾冲、太原、昆明、南昌、贵阳、上海、杭州、苏州、松江、无锡、清江、宁波、桂林、镇江、扬州、安庆、南通、广州、福州、南宁、济南、重庆、泸州、奉天、成都等地。可见,各地响应的一般是城镇,这是因为起义的主体力量是军队,而它们集中在城镇地区。宣布独立后,各地都建立新政权,称中华民国某地军政府,以都督为最高长官。于是,出现了一省有数个都督,互不统属的情况,像江苏“各地军队复杂,号称都督者有八人之多”,而汉口、武昌近在咫尺,但两个军政府“各行其是”,汉口军政分府不听武昌军政府指挥。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复杂混乱的情况呢?其根源出自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所制定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②《革命方略》共有13个文件,其《军政府宣言》称今日革命为国民革命,“国民军起,立军政府”.其《军政府与各处国民军之关系》规定“各处国民军,每军立一都督,以起义之首领任之”.正因为此,各地光复后大多各自为政,后来有的省实现整合,统一受省军政府领导。
除了建立政权外,各地在起义后也基本按照《革命方略》行事。如武昌军政府发布文告,“根据中国同盟会誓词,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宣示中外,首改易正朔,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革清宣统伪号,薙发辫,戒缠足,免除一切苛政。下令军士毋略财、毋妄杀、毋奸淫,毋买卖不公,扰乱商务。通令国民,毋藏匿敌人,违抗义师,凡我军民无敌对行为者,一律保护其生命财产,得享居住、结社、言论、信仰等自由”.③其《电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照会各国领事》基本照抄《革命方略》中的《招降满洲将士布告》《对外宣言》。④另据居正称他为武昌军政府制定了都督府组织条例,为免大家怀疑,号称是“同盟会本部所拟”,结果开会讨论时,到会数百人毫无异议,当场“获全体通过”,次日即公布施行。 “其后各省先后光复,各建都督府,略依鄂军政条例,直至大一统政府成立于南京”.⑤由此可见,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具有崇高的威望,他所制定的《革命方略》不仅权威,而且可操作性强,成为辛亥独立各省的行动指南,为他们所奉行不悖。
二、“立共和政体之新政府,其总统大约孙逸仙充之”
“同盟会秘密时代,所定革命方略,专从军事着眼”⑥,难免存在粗疏、不完备的问题,比如“各处国民军,每军立一都督,以起义之首领任之”,就造成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但不利于拧成一股绳、合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而容易被清军各个击破,功亏一篑。因此,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政权机构。武昌军政府和上海的东南精英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个问题⑦,并各自发出了倡议。最先公开发声的是前者,1911年11月7日,鄂军都督黎元洪致电各地军政府征询对组织中央政府的意见,指出“现在义军四应,大局略定,惟未建设政府,各国不能承认交战团体”,此事关系全局甚大,到底该怎么办,请各“军政府会议赐教”,并盼望立即复电。⑧可未等各地回电,9日,黎元洪便一改两天前的商量语气,以不容置疑的口吻,通电各地派员到武昌开会。结果“广州、桂林、长沙、南昌、九江等复电,均已派遣代表首途,而湘、赣代表均已先后到鄂”.⑨
与此同时,东南精英也在讨论成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与武昌军政府不同,首先他们想成立的不是中央政府,而是全国会议团,又称临时国会。其次他们比较谨慎,经过多次商议策划,反复推敲,才提出具体方案。据黄炎培日记,武昌首义爆发仅五天,赵凤昌便约见他,“商量时局前途之对付办法”.⑩而后,张謇来上海,住在赵凤昌家,再召集沈恩孚、孟森、雷奋、杨廷栋、庄蕴宽、伍廷芳、温宗尧等其他东南精英一起集议,拟定政见5条,讨论所当研究之事12项。(11)在此基础上,撰成《组织全国会议团通告书》,提出集议的方法如下:“一、通告各省旧时谘议局举代表一人常驻上海;一、通告各省现时都督府派代表一人常驻上海;一、有两省以上代表到沪,即先行开议,续到者随到随议”.会议的议题有三方面:“一、公认外交代表,一、对于军事进行之联络方法,一、对于清皇室之处置”.(12)第三,他们多管齐下,对外公布所拟方案,并邀请各地军政府派代表来沪会议。对于武昌军政府,他们特别尊重,专门拟电请裁定“组立全国会议团办法”,“并盼迅派代表莅沪指导进行”.但因鄂沪电信不通,乃派庄蕴宽持书赴鄂,“请其即推代表来沪”.(13)对于沪军都督府,他们除托已分任苏州、浙江都督的同党程德全、汤寿潜联名致电外,还请沪军都督陈其美来开会,当面交流。据张謇言,陈其美起初“意不甚澈,晓之而微寤”,不仅同意将《组织全国会议团通告书》以《沪军都督府议设临时会议机关启》为名刊登在《申报》上,而且还亲自通电各地督抚,“请公举代表,定期迅赴上海,公开大会,议建临时政府”.(14)对于全国各地军政府,则由雷奋、沈恩孚、姚桐豫、高尔登以江苏、浙江都督府代表名义,宣告现江苏、浙江两省在上海共同发起临时国会,公推伍廷芳、温宗尧为临时外交代表,请各地“务恳公认”,并“即日举员来会”.(15)由此可见,东南精英发起召开临时国会,开诚布公,积极与革命党人沟通,至少得到上海革命党人的大力支持,并非如很多学者所论的那样,他们觊觎革命政权,企图排斥革命党人,先下手为强。
在东南精英的努力下,临时国会如期成立,11月15日,江苏、福建、上海各都督府所派的代表在上海江苏教育总会开会,议决临时国会正式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下文简称各省代表会)。(16)然而,武昌军政府方面以11月9日已通电各省派员到鄂会议,恐各省代表已经就道为由,坚决要求上海派员来鄂,同时遣居正、陶凤集两人代表武昌军政府到上海,动员在沪各地代表同行赴鄂。 25日,各省代表会议决:“各省代表赴鄂组织临时政府,但应各留一人在沪,以联络声气,作为后援。 ”(17)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议决反而造成了武昌军政府与上海革命党人争权的现象。各地代表抵鄂后,选举黎元洪为大都督,执行中央政务,将之推上临时政府首脑的位置。但上海的革命党人不乐见此,“宋教仁、陈其美二人恐怕武昌真成了中央政府,于同盟会不利”,在12月4日召集留沪代表开会,议决: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投票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其中,前者得到在武昌各地代表的支持,当日武昌代表开会,也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各省代表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于南京。 ”而后者则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不但上海这边有异议,武昌方面更认为“既不合理,又不合法”.为此,黎元洪致电沪军都督,称如查实“另有人在沪推举大元帅、副元帅等名目,请其宣告取消”.迫于压力,黄兴不愿就职。 17日,鄂、沪两地代表齐集南京后,又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议决“由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组织临时政府”,但黄兴仍无意赴任,使得临时政府迟迟不能成立。(18)从武昌军政府发起倡议迄今已一个多月了,临时政府依然难产,究其原因,是缺少一个威望素著、广为接受的合适人选。
那么当时是否有这样的人选存在?答曰有,那就是尚在国外的孙中山。他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革命领袖,章士钊誉之为“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19)所以,武昌起义后不久,新创刊的《中华民国公报》就以“中华民国军政府大统领孙文”名义发公告,而欧洲的媒体也报道说:“此间舆论已大张一种主义,谓将来中国必立共和政体之新政府,其总统大约孙逸仙充之。 ”但《民立报》转载这条新闻时,并不以为然,特加按语说:“此系欧洲人猜测之辞,因于我国政党多未知其内容,但以习闻之人为革命党魁也。 ”(20)然而,民意及后来的事实证明,《民立报》的判断是错误的。 11月14日,江苏都督程德全通电各地都督,提议公请孙中山回国组织临时政府:“大局粗定,军政、民政亟须统一,拟联东南各军政府公电恳请孙中山先生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以一事权。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组织临时政府舍伊莫属。 ”四天后,江北都督蒋雁行也致电陈其美,主张临时政府首脑由孙中山担任:“各省独立强半告成,若无统一机关,恐起外人干涉,亟宜各派代表赴沪组织临时政府,大统领一席非孙中山莫属”. 19日,更有扬州军政府敢死军总指挥边振新求助媒体,请孙中山回国当总统。他以国民一份子名义致电各报馆,称“自武昌起义,各地争先宣布独立已十有八九。惟既宣布独立,须知独立之宗旨断不能各怀歧视,自相矛盾,以启外人之狡心,致兆瓜分之惨祸。新既为国民一份子,岂忍旁观危殆,故特不揣冒昧,电恳各大主笔,速筹善策,开导同胞暨各省都督军政分府,恳速举代表赴沪,组织临时政府,公求孙逸仙先生回国为总统”.而据《民立报》报道,香港光复后,有人扛着孙中山的巨幅肖像游行庆祝。(21)凡此种种,都说明尽管孙中山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但拥护革命的人都公认他是首创中国革命之人,希望由他来组织和领导新的共和政府。尤其程德全、蒋雁行都是转向革命的清朝官僚,他们的呼吁最能说明问题。
其时身在美国募款的孙中山从报上获悉武昌起义消息后,也立即承担起作为一个领袖的责任。他致电两广总督张鸣岐,劝他率部反正;为芝加哥革命党人撰写召开群众大会通告,预祝中华民国成立;发表《通告各国书》,宣布中华民国的外交政策。他还对外称“目前华中起义,系由本人所指挥”,“各地组织情况甚好,都希望我加以领导”.(22)为此,他决定先从外交方面致力,在寻求美国政府支持未果后,乃转赴欧洲活动,希望取得各大国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并贷款,但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只好起程回国。在南京的各地代表“因当时黄、黎大元帅副元帅之争尚未结局,同人颇感进退维谷,兹闻中山先生返国,皆欣然色喜,以为此问题可顺利解决也”(23)。而《民立报》此时也改变立场,借机跟进,大力宣传孙中山,为其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造势。这从其12月中旬后所密集刊发的文章题目即可见一斑,如《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欢迎孙中山先生归国辞》《伟人与新上海》《欢迎……欢迎》等。诚如《民立报》所愿,孙中山回国后,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顺利当选临时大总统,(24)使陷入难产的临时政府终于呱呱坠地。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原标题:旧邦新造: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之组建
摘要:在南京临时政府筹建过程中,武昌军政府和东南精英都各自做出了贡献,孙中山虽身处国外,但也发挥巨大的影响力,起了推动作用,并因此成为众望所归的组织临时政府最合适人选。当选临时大总统后,他按照革命方略施行军法之治,可在实际运作中遭到民主意识觉醒的诸同志所抵制,以致相关计划“格而不行”,因此他认为自己的首次军法之治失败了。的确,三个月的总统任期、政令不出南京的现实,给予他施展拳脚的时空有限,除了颁布系列政令规章外,他并无什么实际的作为。对于这次军法之治的失败,孙中山耿耿于怀,也做了反思和总结。不过他只是从内部找原因,忽略了更为错综复杂的外部因素和历史条件,这就注定了他后来的革命历程仍是一番苦斗。
关键词:孙中山;南京临时政府;军法之治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曾制订了指导革命的重要文件《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明确将革命的进程依次分为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个时期。 1911年,武昌起义掀擘辛亥风云,使得《革命方略》从一纸理论化为了实践,独立各地不仅按照它的设计模板宣示中外,组织政权,而且希望由孙中山组织临时政府,统领全局;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即将军法之治付诸实施。对于这些,以往既有针对性研究较少的不足,也存在理解上的误区,尤其孙中山军法之治的措施有哪些,他怎样评价自己的军法之治,要么张冠李戴,要么罕见论及,有必要加以辨正澄清。
一、独立各地按照孙中山制定的《革命方略》行事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起响应,在湖北省内就有汉阳、汉口、黄州、宜昌、郧阳、襄阳等地,湖北省外先后有长沙、九江、西安、腾冲、太原、昆明、南昌、贵阳、上海、杭州、苏州、松江、无锡、清江、宁波、桂林、镇江、扬州、安庆、南通、广州、福州、南宁、济南、重庆、泸州、奉天、成都等地。可见,各地响应的一般是城镇,这是因为起义的主体力量是军队,而它们集中在城镇地区。宣布独立后,各地都建立新政权,称中华民国某地军政府,以都督为最高长官。于是,出现了一省有数个都督,互不统属的情况,像江苏“各地军队复杂,号称都督者有八人之多”,而汉口、武昌近在咫尺,但两个军政府“各行其是”,汉口军政分府不听武昌军政府指挥。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复杂混乱的情况呢?其根源出自1906年秋冬间孙中山所制定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②《革命方略》共有13个文件,其《军政府宣言》称今日革命为国民革命,“国民军起,立军政府”.其《军政府与各处国民军之关系》规定“各处国民军,每军立一都督,以起义之首领任之”.正因为此,各地光复后大多各自为政,后来有的省实现整合,统一受省军政府领导。
除了建立政权外,各地在起义后也基本按照《革命方略》行事。如武昌军政府发布文告,“根据中国同盟会誓词,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宣示中外,首改易正朔,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革清宣统伪号,薙发辫,戒缠足,免除一切苛政。下令军士毋略财、毋妄杀、毋奸淫,毋买卖不公,扰乱商务。通令国民,毋藏匿敌人,违抗义师,凡我军民无敌对行为者,一律保护其生命财产,得享居住、结社、言论、信仰等自由”.③其《电告汉族同胞之为满洲将士者》《照会各国领事》基本照抄《革命方略》中的《招降满洲将士布告》《对外宣言》。④另据居正称他为武昌军政府制定了都督府组织条例,为免大家怀疑,号称是“同盟会本部所拟”,结果开会讨论时,到会数百人毫无异议,当场“获全体通过”,次日即公布施行。 “其后各省先后光复,各建都督府,略依鄂军政条例,直至大一统政府成立于南京”.⑤由此可见,武昌起义后,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同盟会具有崇高的威望,他所制定的《革命方略》不仅权威,而且可操作性强,成为辛亥独立各省的行动指南,为他们所奉行不悖。
二、“立共和政体之新政府,其总统大约孙逸仙充之”
“同盟会秘密时代,所定革命方略,专从军事着眼”⑥,难免存在粗疏、不完备的问题,比如“各处国民军,每军立一都督,以起义之首领任之”,就造成群龙无首、各自为政的局面,不但不利于拧成一股绳、合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反而容易被清军各个击破,功亏一篑。因此,随着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个能够统领全局的政权机构。武昌军政府和上海的东南精英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这个问题⑦,并各自发出了倡议。最先公开发声的是前者,1911年11月7日,鄂军都督黎元洪致电各地军政府征询对组织中央政府的意见,指出“现在义军四应,大局略定,惟未建设政府,各国不能承认交战团体”,此事关系全局甚大,到底该怎么办,请各“军政府会议赐教”,并盼望立即复电。⑧可未等各地回电,9日,黎元洪便一改两天前的商量语气,以不容置疑的口吻,通电各地派员到武昌开会。结果“广州、桂林、长沙、南昌、九江等复电,均已派遣代表首途,而湘、赣代表均已先后到鄂”.⑨
与此同时,东南精英也在讨论成立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与武昌军政府不同,首先他们想成立的不是中央政府,而是全国会议团,又称临时国会。其次他们比较谨慎,经过多次商议策划,反复推敲,才提出具体方案。据黄炎培日记,武昌首义爆发仅五天,赵凤昌便约见他,“商量时局前途之对付办法”.⑩而后,张謇来上海,住在赵凤昌家,再召集沈恩孚、孟森、雷奋、杨廷栋、庄蕴宽、伍廷芳、温宗尧等其他东南精英一起集议,拟定政见5条,讨论所当研究之事12项。(11)在此基础上,撰成《组织全国会议团通告书》,提出集议的方法如下:“一、通告各省旧时谘议局举代表一人常驻上海;一、通告各省现时都督府派代表一人常驻上海;一、有两省以上代表到沪,即先行开议,续到者随到随议”.会议的议题有三方面:“一、公认外交代表,一、对于军事进行之联络方法,一、对于清皇室之处置”.(12)第三,他们多管齐下,对外公布所拟方案,并邀请各地军政府派代表来沪会议。对于武昌军政府,他们特别尊重,专门拟电请裁定“组立全国会议团办法”,“并盼迅派代表莅沪指导进行”.但因鄂沪电信不通,乃派庄蕴宽持书赴鄂,“请其即推代表来沪”.(13)对于沪军都督府,他们除托已分任苏州、浙江都督的同党程德全、汤寿潜联名致电外,还请沪军都督陈其美来开会,当面交流。据张謇言,陈其美起初“意不甚澈,晓之而微寤”,不仅同意将《组织全国会议团通告书》以《沪军都督府议设临时会议机关启》为名刊登在《申报》上,而且还亲自通电各地督抚,“请公举代表,定期迅赴上海,公开大会,议建临时政府”.(14)对于全国各地军政府,则由雷奋、沈恩孚、姚桐豫、高尔登以江苏、浙江都督府代表名义,宣告现江苏、浙江两省在上海共同发起临时国会,公推伍廷芳、温宗尧为临时外交代表,请各地“务恳公认”,并“即日举员来会”.(15)由此可见,东南精英发起召开临时国会,开诚布公,积极与革命党人沟通,至少得到上海革命党人的大力支持,并非如很多学者所论的那样,他们觊觎革命政权,企图排斥革命党人,先下手为强。
在东南精英的努力下,临时国会如期成立,11月15日,江苏、福建、上海各都督府所派的代表在上海江苏教育总会开会,议决临时国会正式定名为“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下文简称各省代表会)。(16)然而,武昌军政府方面以11月9日已通电各省派员到鄂会议,恐各省代表已经就道为由,坚决要求上海派员来鄂,同时遣居正、陶凤集两人代表武昌军政府到上海,动员在沪各地代表同行赴鄂。 25日,各省代表会议决:“各省代表赴鄂组织临时政府,但应各留一人在沪,以联络声气,作为后援。 ”(17)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一议决反而造成了武昌军政府与上海革命党人争权的现象。各地代表抵鄂后,选举黎元洪为大都督,执行中央政务,将之推上临时政府首脑的位置。但上海的革命党人不乐见此,“宋教仁、陈其美二人恐怕武昌真成了中央政府,于同盟会不利”,在12月4日召集留沪代表开会,议决:暂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并投票选举黄兴为大元帅、黎元洪为副元帅。其中,前者得到在武昌各地代表的支持,当日武昌代表开会,也议决:“临时政府设于南京,各省代表开临时大总统选举会于南京。 ”而后者则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不但上海这边有异议,武昌方面更认为“既不合理,又不合法”.为此,黎元洪致电沪军都督,称如查实“另有人在沪推举大元帅、副元帅等名目,请其宣告取消”.迫于压力,黄兴不愿就职。 17日,鄂、沪两地代表齐集南京后,又改选黎元洪为大元帅、黄兴为副元帅,议决“由副元帅代行大元帅职权,组织临时政府”,但黄兴仍无意赴任,使得临时政府迟迟不能成立。(18)从武昌军政府发起倡议迄今已一个多月了,临时政府依然难产,究其原因,是缺少一个威望素著、广为接受的合适人选。
那么当时是否有这样的人选存在?答曰有,那就是尚在国外的孙中山。他是举世公认的中国革命领袖,章士钊誉之为“近今谈革命者之初祖,实行革命者之北辰”.(19)所以,武昌起义后不久,新创刊的《中华民国公报》就以“中华民国军政府大统领孙文”名义发公告,而欧洲的媒体也报道说:“此间舆论已大张一种主义,谓将来中国必立共和政体之新政府,其总统大约孙逸仙充之。 ”但《民立报》转载这条新闻时,并不以为然,特加按语说:“此系欧洲人猜测之辞,因于我国政党多未知其内容,但以习闻之人为革命党魁也。 ”(20)然而,民意及后来的事实证明,《民立报》的判断是错误的。 11月14日,江苏都督程德全通电各地都督,提议公请孙中山回国组织临时政府:“大局粗定,军政、民政亟须统一,拟联东南各军政府公电恳请孙中山先生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以一事权。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组织临时政府舍伊莫属。 ”四天后,江北都督蒋雁行也致电陈其美,主张临时政府首脑由孙中山担任:“各省独立强半告成,若无统一机关,恐起外人干涉,亟宜各派代表赴沪组织临时政府,大统领一席非孙中山莫属”. 19日,更有扬州军政府敢死军总指挥边振新求助媒体,请孙中山回国当总统。他以国民一份子名义致电各报馆,称“自武昌起义,各地争先宣布独立已十有八九。惟既宣布独立,须知独立之宗旨断不能各怀歧视,自相矛盾,以启外人之狡心,致兆瓜分之惨祸。新既为国民一份子,岂忍旁观危殆,故特不揣冒昧,电恳各大主笔,速筹善策,开导同胞暨各省都督军政分府,恳速举代表赴沪,组织临时政府,公求孙逸仙先生回国为总统”.而据《民立报》报道,香港光复后,有人扛着孙中山的巨幅肖像游行庆祝。(21)凡此种种,都说明尽管孙中山没有直接领导武昌起义,但拥护革命的人都公认他是首创中国革命之人,希望由他来组织和领导新的共和政府。尤其程德全、蒋雁行都是转向革命的清朝官僚,他们的呼吁最能说明问题。
其时身在美国募款的孙中山从报上获悉武昌起义消息后,也立即承担起作为一个领袖的责任。他致电两广总督张鸣岐,劝他率部反正;为芝加哥革命党人撰写召开群众大会通告,预祝中华民国成立;发表《通告各国书》,宣布中华民国的外交政策。他还对外称“目前华中起义,系由本人所指挥”,“各地组织情况甚好,都希望我加以领导”.(22)为此,他决定先从外交方面致力,在寻求美国政府支持未果后,乃转赴欧洲活动,希望取得各大国对中国革命的承认,并贷款,但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成果,只好起程回国。在南京的各地代表“因当时黄、黎大元帅副元帅之争尚未结局,同人颇感进退维谷,兹闻中山先生返国,皆欣然色喜,以为此问题可顺利解决也”(23)。而《民立报》此时也改变立场,借机跟进,大力宣传孙中山,为其回国就任临时大总统造势。这从其12月中旬后所密集刊发的文章题目即可见一斑,如《记孙文之最近运动及其人之价值》《欢迎孙中山先生归国辞》《伟人与新上海》《欢迎……欢迎》等。诚如《民立报》所愿,孙中山回国后,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欢迎,顺利当选临时大总统,(24)使陷入难产的临时政府终于呱呱坠地。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陕西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意义
相关论文推荐:
孙中山行政伦理主要内涵探究 | 孙中山铁路建设思想萌芽与发展探析 |
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想探讨 | 孙中山就任典礼的基调——“简单”“仓促” |
孙中山的真正死因探析 | 孙中山金融建设思想探究 |
孙中山面向未来的思想与行动 | 孙中山民族主义的特征探析 |
孙中山海权思想的发展历程、内容及影响 | 考察孙中山振兴中华思想和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