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分析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引言
辛亥革命的发生,促使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成功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君主专制政治。辛亥革命提倡民主的自由、平等,每一个人都拥有着自身的人权,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政治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主权在君”转换到“主权在民”、从“人治”到“法治”、从人民对于“政治冷漠”到“积极参与”.辛亥革命促使了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政治文化的改革发展。
1.辛亥革命的重要意义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政治文化革命,在中国政治文化变迁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历史作用。辛亥革命的改革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成功推翻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结束了统治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引进西方先进的思想观念,让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人人心,社会大众获得了民主和共和的权利[1];12辛亥革命客观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让中国民众更加团结凝聚,辛亥革命之后,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再也无法有效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统治秩序;13辛亥革命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中华民国建立以后,我国大量的实业企业开始出现,进一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起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2.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变化
2.1从“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政治文化
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君主代表了至高无上的权利,君主凌驾于一切,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利做任何自身想做的事。君臣之间有着明显的差距,臣民的一切也都是君主赐予的,君主控制着臣民的自由和享受平等的权利[1],“主权在君”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政治文化特点。
当时间来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明确提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3].随着中国建立起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表现了我国的社会大众都拥有着各自的人权,权利不再仅仅独揽于皇帝一人身上,人民成为了整个国家的权利主宰,同时社会上的任何一个人、团体或者组织都不能独自享有转让国家权力。中华民国的建立出现,代表了我国彻底推翻了传统“主权在君”的政治文化,人民的地位越来越高,得到了国家政治文化发展的高度重视。
2.2从“人治”到“法治”的政治文化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有着健全的法律体系,有着丰富的法家文化思想,唯独缺乏了法治理念,国家的统治完全掌握在皇帝以人手上,皇帝拥有者立法权和审判权4j[,可以执行任何刑法手段去处理任何罪人。臣民必须遵守皇帝制定的法律制度,不能提出任何违抗圣上的建议,法律成为了皇帝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皇帝却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规范。可以看出传统封建社会是典型的“人治”国家,而不是“法治”国家。
在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开始倡导建立“法治”社会,社会的文明秩序必须依赖于法律的管理和约束,每个民众必须依法守法,同时拥有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利。孙中山明确指出了宪法是立国建国的基础,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制度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人民的意见。辛亥革命促使中国传统的“人治”政治文化转换为现代“法治”社会,法律成为了中华民国的最高政治权威,任何人的政治行为都要受到法律条文的规范约束。
2.3从“政治冷漠”到“积极参与”的政治文化
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人民是不具备政治议论权利的,国家明文禁止群众进行舆论讨论、集会、结社以及请愿等。社会大众都怕引火上身,担心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因此对于国家政治都是极其冷漠的态度,他们也不具备参与政治的权利和途径,思想较为保守。
辛亥革命时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明文规定了社会中每一个人民都拥有者自由言论、结社、着作以及集会的权利[5],社会群众可以积极参与到政治文化的改革当中去,发表自身的想法和意见,民众可以依法监督国家政治文化的改革,参与到个各个会议选举中去,透出自己宝贵的一票。中华民国时期,人民开始关注到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变化,主动积极参与到政治文化活动中,体现了当时中国已经在向“参与型”政治文化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虽然未能完全转型,但也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促使我国政治文化发生了变迁,为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让更多民众开始追求民主权利,热衷于自由和平等,辛亥革命的道路曲折的,但每一次改革都是中国改头换面的希望。
参考文献:
[1]陈旭麓,都盛潮,王耿雄。孙中山集外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02):121一123.
[2][美]周锡瑞。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M].杨慎之译。北京:中华书局,2008(08):21一22.
[3]曹德本,宝成关,孙晓春。中国政治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26一29.
[4]谢天佑。专制主义统治与臣民的心理状态[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2(11):51一53.
[5][美]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郑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01):152一153.【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下一篇:孙中山的军法之治及其反思
相关论文推荐: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 英、法舰队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探析 |
辛亥革命文字——“排满”宣传 | 东北地区徐镜心的革命活动探析 |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参与者 | 辛亥革命前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研究 |
清未民初变迁中程德全与张謇的关系 | 陕西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意义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 维新派向辛亥革命派过渡中的暴力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