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一词最初是指黄河与湟水两条水系。最早出现在《汉书》中: “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临羌,以示羌虏,扬威武,传世折冲之具……”[1]自此“河湟”这一地理区域概念出现于史料中,其所指区域大致以兰州、西宁两个省城为中心,主要包括青海海东地区,海北、海南州部分地区和甘肃临夏州、白银市、定西市等 6 个中等城市,44 个小城市。东临洮河与定西地区相连; 西倚戈朵山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毗连; 北倚达板山、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接壤; 南面与甘南藏族自治州交界。在地形分区上,自北而南,河湟谷地分为下列平行岭谷地貌: 大通丘陵盆地,哈拉古山地带,湟水、拉鸡山、黄河谷地,地势西南高、东北部低的临夏盆地[2].
学界关于该地区的具体范围不尽相同,有大小河湟的说法。小河湟指的是以西宁为中心的包括青海境内黄河流域和湟水河流域的农业区,大河湟所指除了上述地区外,还包括甘肃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区。笔者以为河湟地区应以甘青两省湟水河和黄河上游龙羊峡以东流域围成的区域来界定最合适,两河交汇于兰州市的达川乡。当然这一概念所指的范围随着不同的研究旨趣可能有所不同,其症结所在就是: 河湟地区是否包括两条河在这一区域中的支流流域范围。笔者认为河湟地区的核心区域应是两条河流干流所包围的区域,但在研究不同问题和涉及不同学科时可以进行适当扩展。本文从传统意义上“河湟地区”区域范围的梳理入手,以民族地理学视角将河湟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分布特点进行了重新梳理,并阐述这一地区在民族地理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
一、河湟地区民族聚落分布的形态。
民族聚落分布形态是民族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同民族由于居住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不一,生产活动的内容和风俗习惯等也不尽相同。河湟地区是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的典型地理空间,各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对自然环境的不断调适,逐渐形成了这一地区聚落分布的基本形态。
笔者以为这一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的突出特点是沿河流分布,这一特点不但反映了该地区人口对于自然环境的选择结果,也为以“河流”为线索研究甘青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地理空间提供了思路。
黄河、湟水干流及相关支流水系包含了现在甘青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地区。1. 沿黄河龙羊峡到刘家峡水库一线有: 贵德、尖扎、同仁、循化回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永靖县。2. 沿刘家峡水库-大夏河流域一线有: 临夏市、临夏县、夏河县、合作市。3. 沿刘家峡 - 洮河流域一线有: 东乡族自治县、和政县、广河县、康乐县、临洮县、岷县、卓尼县、临潭县、碌曲县。4. 沿庄浪河流域有: 永登县、天祝藏族自治县。5. 沿湟水( 含支流宝库河) 河到达川入河口有: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平安县、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海晏县。6. 沿大通河流域有: 门源回族自治县。
众多的民族聚居政区有力地说明了这一地区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而“以水为据”的划分方式将以独特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河湟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文化之间的关系。1. 沿河流居住是人类居住地点的基本形态。河湟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交界地带,地形情况复杂,众多河流从海拔较高的青藏高原山麓流出,水势湍急,形成河流峡谷、冲击平原与河谷,而这些地区由于水量充沛,适宜农业生产,自然成为在西北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首选的居住地区。2. 沿河流分布是河湟地区民族宗教文化分布的特点。至清代,河湟地区已形成汉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穆斯林文化三大文化系统并存; 汉、藏、回、蒙古、撒拉、土、东乡、保安等多民族文化杂陈鼎立,兼收并蓄的文化格局,成为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兼收并包的典型文化地理空间。甘青地区地质结构类型复杂,而河流谷地地势相对平坦,逐渐形成了各民族经济往来、民族宗教文化传播的交通通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条件。河谷地区也就逐渐成为了民族聚居区与宗教文化传播的重要地点。3. 沿河流梳理以河湟地区为中心的甘青少数民族分布重新梳理了各民族地区之间的关系,将河流谷地作为民族交往的地理空间,形成了民族地理学研究新的分析视角。河湟地区作为联系祖国内地与西藏高原的唐蕃古道的核心地带,其本身就具备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各少数民族间文化涵化现象明显,所以我们在研究这一区域少数民族时应该打破常规的“族别模式”,而应该采用更具文化倾向性的“族际模式”.沿河流分析河湟地区的少数民族,打破了常规的地区、族别等问题分析范式,将为民族学研究提供诸如“民族间水域关系”等新的研究课题。
二、河湟文化地理空间对于民族地理学研究的特殊意义。
( 一) 河湟地区多元文明共生。
河湟地区处于我国地理版图的中心腹地,西控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南接西藏自治区,北连河西走廊,是中原汉文化、青藏高原藏文化的边缘地带,是我国伊斯兰文化的主要传播地区。河湟地区成为了连接新疆、西藏两大自治区和多元宗教文化的枢纽。这一民族文化版图上关键位置不但为我们研究多元文化传播模式、涵化过程和边界形态提供了分析对象,更为我们研究民族文化核心与边缘地带间的联系,民族文化地理分布与地方发展、边疆安全提供了切入点。河湟地区多元文化相互制衡,融合共生,都与各自的文化中心关系紧密。如安多藏区与卫藏地区,甘青与新疆伊斯兰民族间宗教文化的共通性使河湟地区容易受到西北边疆安全局势的影响。河湟地区也因此影响到我国西北边疆稳固、民族团结安定,区域内像兰州、西宁等重要城市极具文化与军事影响力。( 兰州) 控河为险,隔阂羌戎。自汉以来,河西雄郡,金城为最。岂非以介戎夏之间,居噤喉之地,河西陇右,安危之机,常以金城为消息哉? 晋元康而降,河陇多事,金城左右求一日之安,不可得也。隋、唐盛时,驰逐河湟,未尝不以兰州为关要。及广德以后,兰州没于吐蕃,而西凉不复为王土。大中间,兰州亦尝顺命,而仅同羁属矣。宋元丰四年,李宪败夏人,始复城兰州。元初,夏人求复得之。朝议欲割以畀敌。孙路言: 自通远至熙州,才通一径,熙之北已接夏境。今自北关濒大河,城兰州,然后可以扞蔽。若捐以与敌,则一道危矣。穆衍言: 兰州弃,则熙州危,熙州危,则关中震动。唐失河湟,西边一有不顺,则警及京都。今若委兰州,悔将无及。
遂不果弃。明自州以北,常为寇冲,往往设重兵驻此,保障西垂。州诚自古扞围之地矣。[3]( 西宁) 镇河湟环带,山峡纡回( 《志》云: 西宁,万山环抱,三峡重围,红崖峙左,青海潴右) ,扼束羌戎,屹为襟要。……( 《考略》: 卫居万山之中,汉、土、番、夷杂处耕牧。附近有巴海、临番、巴哇等一十三番族,各授官领印,中纳金牌茶马。正德以后,逋寇盘据青海,番族多为所戕灭。亦有叛附之者,洮岷间势且益急。然则西宁为内外之防,不可不慎也) .[4]
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兰州、青海地理位置险要,是防控“羌戎”的军事堡垒。河湟地区扼守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处于汉、藏、伊斯兰文化的边界,是少数民族文化进入中原汉文化圈的通道,介于“戎夏之间”,“扼束羌戎”.时至今日,这一战略地位依然存在。
( 二) 河湟地区多元民族政权历史。
自汉代以来河湟谷地就存在少数民族政权,汉时,河湟谷地即湟水以南的地区主要居住的是古羌族的先零等众多部落。《汉书》卷 69《赵充国传》中记载:
是时,光禄大夫义渠安国使行诸羌,先零豪言愿时渡湟水北,逐民所不田处畜牧。安国以闻。充国劾安国奉使不敬。是后,羌人旁缘前言,抵冒渡湟水,郡县不能禁。
元康三年,先零遂与诸羌种豪二百余人解仇交质盟诅。上闻之,以问充国,对曰: “羌人所以易制者,以其种自有豪,数相攻击,势不一也。往三十余岁,西羌反时,亦先解仇合约攻令居,与汉相距,五六年乃定。至征和五年,先零豪封煎等通使匈奴,匈奴使人至小月氏,传告诸羌曰: ”汉贰师将军众十余万人降匈奴。羌人为汉事苦。张掖、酒泉本我地,地肥美,可共击居之。“以此观匈奴欲与羌合,非一世也。[5]
《后汉书》卷 97《西羌传》载:( 武帝) 时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种解仇结盟,与匈奴通,合兵十余万,共攻令居、安故,遂围枹罕。汉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将兵十万人击平之。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6]
河湟地区是连接中原地区与河西走廊及西域地区的锁钥之地,从上述史料中我们看到,河湟谷地的羌人可与匈奴进行联系,从而南北双管齐下,切断丝绸之路,孤悬西域都护府等边地为战略孤岛,中原王朝将瞬时失去整个西域辖区,所以这一地区在西汉王朝的政治版图中至关重要,一直是悬在中央王朝咽喉处的一把利剑,以至于日后历代统治者都不敢忽视河湟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和文化影响力。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时期,河湟地区在此时也经历了不同政治势力与民族文化的交替洗礼。
前凉张氏盛时,尝南逾河湟( 张骏因前赵之衰,南略至洮阳,置武街、石门、侯和、漒川、甘松五屯护军,是越河湟而南也。洮阳,今洮州卫治。武街,在今岷州卫境。侯和、漒川、甘松,俱在洮州卫境) .[7]
南凉初,鲜卑秃发树机能雄长河西。……隆安初,自称西平王,治兵广武( 广武,在兰州西,见前) ,克凉金城。二年,取凉岭南五郡( 岭,洪池岭,在凉州卫南。五郡,广武、西平、乐都、湟河、浇河也。乐都、湟河、浇河三郡,俱在今西宁卫境,见前) ,改称武威王。三年,徙治乐都,寻置凉州于西平,以其弟利鹿孤镇之。……南凉盛时,东自金城,西至西海,南有河湟,北据广武。
至拱手而得姑臧,为计得矣,乃卒不能守,并乐都而失之。然则广地固不可恃哉![8]
北凉沮渠蒙逊据张掖为北凉。……蒙逊盛时,西控西域,东尽河湟。[9]
其后,北凉、西秦互相争逐于河湟间。西秦之亡,其地没于吐谷浑。后周皆规取之,以藩蔽秦陇。隋大业中,勤兵远略,地亦益斥。唐贞观中,平吐谷浑。[10]【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