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作为基本国策,所以,民族社会历史发展与民族关系是否融合成为学术界历来积极关注的热点.赫哲族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因聚居区地处边疆、交通不便利等自然与社会因素的影响,国内学界对他的研究实际上真正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较俄罗斯相关学界的研究晚了近一个世纪.时至21世纪以来,赫哲族研究成果丰富,同样存在鱼龙混杂现象.为了更好地把握民族发展脉络,促进民族繁荣发展,笔者运用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对近年来我国国家政策引领下的赫哲族研究领域进行梳理与分析,在推进我国少数民族研究进展的同时,不断地总结经验与反思缺陷,为民族的发展与繁荣建言献策.
一、以数据分析为主的研究方法
(一) 检索文献样本
在中国,各行各业学术研究收集平台以CNKI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目前有7500多种各类期刊收录到这个平台中,其中北大核心、南大核心期刊等数据库来源期刊的占全国期刊平台收览率的99%,[1]本文研究所用的数据来源基于此网.笔者设定检索时段为200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抽取关键词"赫哲"、"赫哲族"进行检索,共收集相关论文期刊样本额为869篇,其中不包括筛选出的无效样本.
这样的检索方式,目的在于缩小统计误差概率,使抽样样本符合研究标准,进而准确地把握该研究的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为此项分析增加科学性、严密性与可信度.
(二) 研究方法
运用民族学常规研究方法是目前民族研究的状况,我们还对历年的文献进行了归类、梳理等量化分析.为了判定所使用的数据的可靠性,我们采用数学统计学研究方法与思路,为本项研究作出可信的结论和预测.这种研究方式可以归属为科学计量式 (即指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通常以最新的科技成果来精确地定义与实现计量单位,并为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测量理论与实践技术) 的范式.在整个样本分析过程中,我们以设定五大维度,即"文献总量年分布"、"关键词频次统计"、"研究层面归属"、"专业学科描述"、"被引频次分布",在此基础上描述与分析样本文献,总结出相对客观而准确的研究结论.
二、基本情况与定量描述
(一) 文献总量年分布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赫哲族研究成果丰硕,共计1535篇,虽较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研究相比较少,但尚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为我们深入研究这一民族奠定基础.我们对近十余年间的研究甄别选取出标准样本文献共869篇,文献研究状况清晰可见.自2003年开始,国内研究成果只有27篇,仅占样本总量的3.11%.连续十年间虽有波浪起伏,但总体研究呈逐渐增长趋势.2003至2007年这五年来研究成果达共254 篇,其中2007年为69篇,在五年内同比增长了1.56%,这表明赫哲族研究在国内学界已给予了比较持续的关注.党的十七大 (2007年) 报告中强调"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党这一明确的政策指引为学界研究少数民族发展问题提供了保障.然而2008 年,研究成果有所下降,因其受地质灾害的影响,全国全民抗灾,学术研究有所迟缓,仅56篇,占样本总量的6.44%.此后几年,研究成果量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说明经过短暂的调整后,学界的研究热度高涨,学术研究深广度加强,标志着赫哲族研究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二) 关键词频次统计
关键词是指"从文献的题目、正文或摘要中抽出的能表达文献主题内容而又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关键词不仅"限于单个的字或词,还应包括词组和短语,甚至短句,也包括问句;除了语言文字外,还包括数字及各类符号".在学术研究中关键词能够准确地反映研究主题的特性,所以在一个具体的研究领域中,关键词集合代表着该项研究的动向、研究总体特征及发展脉络.因此,通过对关键词的归类与统计,有助于我们对某一研究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地预测,提高研究的精确度.本项研究的样本文献中共收集关键词2963个,其中包含重复关键词,在出现频率最高的前20个关键词中,我们发现各关键词出现频次并不高,其中遥遥领先是被称为赫哲史诗的"伊玛堪"达到156次之多,"伊玛堪"本意为"赫哲人的歌",实际上属于赫哲族口传的自由体长诗范畴,主要歌唱英雄征战的历史,是一种流传广泛的具有神话色彩的英雄史诗."民族文学、音乐"等关键词及那些与其存在关联性的关键词的总数有327次之多,占关键词总数的11%,由此可见对赫哲族艺术领域的研究高度.从近十年的关键词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大多数关键词都是以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的,如鱼皮服饰、音乐、萨满、嫁阔令、赫哲语、渔猎文化、民族文学等等.然而这些精神财富是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赫哲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建立起以旅游业为主的经济链条,加速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 专业学科描述
作为我国民族研究领域的一角,赫哲族研究与民族生存、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对其研究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议题.赫哲族研究在国内的学科分布相当广泛.从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角度分析,可见民族学与艺术学是研究的主要动向,研究成果总量占样本文献总量的36.2%,这样的局面比较符合民族研究的实质.与此同时,依据研究成果发现,研究学科范围虽然广泛,但局限于本学科内探究,缺乏交叉分析,或跨界思维理论研究.民族学、艺术学两学科在2012至2013年间研究成果倍增.此外,对赫哲族历史起源、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一直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共128篇,占总样本文献的14.7%.
(四) 研究层面归属
笔者对样本文献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研究视野宽广,涉及学科多元化.为了方便本课题的研究,将其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理论研究,即在理论上的探讨,对目的、任务,人类现状、社会发展和教育问题作抽象概括或分析推断的研究;第二层次:经验研究,即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接触外界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表面的初步认识的研究;第三层次:比较研究,即对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某种或某些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状况进行的比较研究;第四层次:实证调研,即通过访谈、调查问卷、田野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材料、分析数据,对提出的理论假设进行论证的实证调研.按照四个层次的划分,样本数值明确地反映出各研究层次文献数量所呈现的差异性.其中经验研究成为赫哲族研究的主流,每个年度之间的研究处于较为平衡的发展态势,总计383篇,占文献样本总量的44.1%;涉及到在理论上的探讨与深入分析层面的研究排其次,共计373篇,占样本总量的42.9%,这说明国内有关赫哲族研究的九成以上成果主要从这两方面展开.与此相对应的,第三与第四个层次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共计103篇,占文献样本总量的13.0%.根据以上数据对比辨别,我们发现赫哲族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 足够的数据支撑和案例分析是研究过程中比较缺乏的;2. 国外先进经验与方法的引用在研究过程中并不普遍.如在这两方面加以改善,不断强化,研究的整体才会上升一个台阶.
(五) 被引频次分布
研究论文被引次数的高低,是学术论文质量和生命力的明证,学术成果被引用频次越高,被引用时间越久,足以说明该学术成果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与影响力[4],同时也意味着某项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是否已得到业内专家或学者的关注与认可.从被引用论文的研究内容看,我国学界关于赫哲族研究的学术影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赫哲族生活与生产方面.作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薄弱,生活依然保存着原始部族的状态,相对比较落后.近十年的研究表明,学界为了从原生态的角度上提高赫哲族人的生活质量,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许多可行性措施与建议,为赫哲族人的文明社会进程提供了助力器.第二,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更高的层次展现着人类社会的历史与文化,不仅是研究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及其发展脉络的重要资源,也是体现文化多样性、激发人类创造力的源泉.但是,在全球化、现代化、城市化浪潮的冲击下,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目前,学界通过个案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现状,从不同视角提出了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策和建议,实际上对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很大贡献.
三、结论与建议
(一) 学术成果研究现状评析
在赫哲族研究的十余年来,研究成果丰硕,研究方法多样,足以看出我国民族研究水平再向更高的层面迈进.然而我们通过定量分析和客观描述发现,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亟待改进.
1. 深化学术研究内容.研究层次既可以分为宏观与微观,又可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十余年间,我国对赫哲族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研究层面与基础研究层面,微观、应用与开发研究较薄弱.因此,我们应该深化学术研究内容,拓展研究层面,把握民族精髓,为赫哲族文化传承与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举措与建议.
2. 比较分析缺乏.比较分析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与矛盾,是较为常用的研究方法.赫哲族近几年比较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在赫哲族与那乃族,赫哲族与阿伊努族,赫哲族与满族等方面.当前的研究成果,尚不能够揭示研究问题的本质与价值.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是个性与共性的结合体.透过多民族共性可以看出某一民族个性,透过某一民族个性又可以看出这一民族的共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通过比较分析,我们方可从分析中提炼出对自身民族发展有价值的信息和资源.笔者认为这一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3. 相对单一的研究视角.从相对单一的研究视角转换到综合性的研究视角是当前赫哲族学术研究的重点,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大多数以人类学民族学作为基本的研究方法或手段,研究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或以社会经济学为依托,开拓赫哲聚居区市场经济的发展,研讨社会发展策略;或是从民俗宗教学入手,以札记的方式记录民俗与宗教活动的点点滴滴;以其他视角或运用其他学科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的案例不多见,尚存在很大空间.
(二) 未来发展方向
伍雄武教授指出:"中华民族精神的根本是价值观,因为,价值观决定着民族文化的整合,引导着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5]而我们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要以时代发展变化为前提,汲取世界各民族优秀的精神成果,培育与构建优秀的民族精神体系,这才属于我们民族研究的基点.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分析,赫哲族未来发展方向有如下思考:
1. 强化问题意识,提升对赫哲族研究的针对性.我们开展民族研究,问题意识才是关键,采用搜寻、发现、确立、探索等方式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这样的研究才具有针对性,才更有价值与意义.以往的研究成果中,问题意识淡薄,研究对象模糊,中心主旨不明,这是导致学术研究畸形的重点.
2、拓宽研究视野,提升民族研究水平.我国赫哲族研究要建立在"视点结构"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即以一个视点辐射全局,将各个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统地串联成成一个整体.不是单单地大规模地停留在人类学研究范式下,在此基础上形成对艺术学、历史学的视角分析,并未将其纳入美学、社会学、生态学的范畴下,缺少对民族的整体把握与提升.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是在美的艺术,美的社会,美的自然中发展壮大的,如果缺少了美的存在,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民族研究是在多个学科的基础上展开的,研究者应该拓展研究思路,加强逻辑结构的严密性,积极借鉴其他学科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深入分析.在研究思路上,不仅要注重对当前阶段赫哲族研究现状的整体考量,还要对不同阶段民族研究层次内的问题具体分析,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准确而有效地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推进民族研究的多元模式.
3. 完善民族语言,建构民族教育体系.民族文化需要复兴,文化遗产亟待传承,而真正意义上的复兴与传承,不是理论上的摇旗呐喊,而是要从最根本的民族教育着手.民族教育是民族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文化传承的催化剂.目前赫哲语在中国早已步入濒危等级,虽然许多民族语言学者、爱好者大量的抢救,但那也只是只言片语,不成体系.据文献记载,俄罗斯对赫哲族的研究较中国早,文献材料搜集与整理较国内完整,赫哲语 (那乃语)[6]自成体系.其实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反思的.苗族曾经也是一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经族人的努力,于1956年秋创造了自己民族文字,并大力推广.赫哲族完全可以依据俄罗斯已有的那乃语 (赫哲语),建立起自己的语言体系,加快民族语言学习的进程,不只是滞留在观望阶段或应对上级检查的面子工程.积极发展民族教育,加快民族语言体系建设,培育赫哲语言师资,在中小学极力推广双语教学,完善民族教育体系.这样,才能复兴民族瑰丽文化,传承民族宝贵遗产,科学有效地促进民族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仇 琛. 中国知网和 《中国知识资源总库》 [J]. 北京:中国索引,2005,(2):44- 46.
[2] 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编. 中国百科大辞典. 北京:华夏出版社,1 990:444.
[3] 严刚着. 字里行间的商业秘密 软文营销[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 2:1 27.
[4] 张长生等主编. 医学信息检索学[M]. 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239.
[5] 伍雄武. 中华民族精神[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57.
[6] 孙玉民. 中国赫哲族[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 2:27.
[7] 贺宗俊主编. 苗学会资料集[M]. 六盘水市:苗学会资料集编委会,1 996:72.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