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于肃慎族系的黑水靺鞨,史载为靺鞨七部之一,后向唐朝进贡,由于地处北方,能征善战,遂逐渐强大,成为与渤海国抗衡的主要力量之一。渤海政权灭亡后,与中原交流更为频繁,黑水靺鞨之名被女真所代替,继续活跃于东北大地之上。黑水靺鞨一名,始见于《北史·勿吉传》,后《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多部史籍中均有较多记载。
一、黑水靺鞨民族源流及地理分布研究
这一领域研究为黑水靺鞨研究的重点,有较多相关学术论文,但多数为肃慎族系或靺鞨这一族群整体的研究,其中,对黑水靺鞨民族源流及地理分布有所涉及,对黑水靺鞨的专项研究较少。
1.肃慎族系中的黑水靺鞨源流研究。20世纪80年代左右的研究,多侧重于政治因素,反对苏修错误的历史观点,论述中国东北地区在领土上的合理合法性。如谭其骧梳理了肃慎族系的发展史,文中部分涉及了唐朝同黑水靺鞨的关系以及黑水靺鞨活动疆域,以此来驳斥苏联把自己视为黑龙江的开发者的荒谬观点.王承礼运用文献及考古资料梳理肃慎族系的发展,从而论述渤海国的政权归属.杨保隆论述了黑水靺鞨易号女真的民族演变发展过程及其地域分布.
改革开放至今的研究较多侧重于对肃慎族系以及黑水靺鞨民族源流的探索。如姜守鹏对黑水靺鞨的民族流向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黑水靺鞨的社会、经济结构有所略述.杨茂盛认为,黑水靺鞨是赫哲族的直系祖先.张甫白的《肃慎挹娄合考》对肃慎系的民族进行了梳理,对文化、风俗习惯、活动地域进行了对比.张碧波论述了靺鞨族的分化与重组.另外,邸永君(2004)、舒展(2008)、周喜峰(2010)、郑庆(2011)等同样对靺鞨所属的肃慎族系进行了梳理。梁玉多对肃慎、勿吉、靺鞨进行了辨别与联系.郭孟秀梳理了肃慎族系的源与流,并认为渤海占据了挹娄故地,而黑水靺鞨居于肃慎之地。
由此断定,肃慎与挹娄绝非同一部落.
在多数学者认同黑水靺鞨属肃慎族系之时,王乐文却认为,所谓的“肃慎族系”实则是后世人先把肃慎拉来作始祖,再把唐代前、后的史书记载“捏合”在了一起,他们的传续发展也绝非是线性的.这种观点掩盖了古代族群分化、融合的复杂性,过于简单化、理想化。
2.“靺鞨”族名称谓研究。有关“靺鞨”这一民族称谓讨论激烈,未成定论,但随着对鸿胪井石刻“靺羯”二字,以及众多史籍中的“靺羯”二字的研究的深入,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靺鞨”读音当为“靺羯”.最早提出“靺鞨”与“靺羯”质疑的是朱国忱、魏国忠,指出黑水靺鞨中莫曳皆部,其读音近“末皆”,与“靺羯”谐音。这一名称的来历肯定与其始祖部落“靺鞨”有关,故可反证“靺鞨”的“鞨”字,与“皆”音(jie)相近.之后,干志耿、孙秀仁认为史籍中的“靺鞨”是多数情况,而“靺羯”则仅见于崔忻题名石刻,二者通用;同年,赵评春认为“靺鞨其音合于勿吉并无存疑”.瀛云萍认为“羯”与“鞨”是互通的,“靺羯”由“勿吉”转写而来.李玲则否认了朱国忱对靺鞨名称的观点。认为“靺鞨”之间曾存在过“靺羯”这一称谓,而非靺鞨是靺羯的误称,“靺羯”之名出现早于“靺鞨”,是介于勿吉和靺鞨之间的称呼,并认为靺鞨之词沿用到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间.陈陶然提出“靺鞨”两字均有红色之意,而后在一些典籍中也记载了古肃慎产红色的宝石,因而相互联系,认为宝石和族名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范恩实对“靺鞨”的读音从音韵学的角度作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提出“靺羯”一词的读音应是“waka”,继而音变为“wehe”,隋唐以后由于“羯”字的读音固定为“jie”,才新造“鞨”字来代替“he”音字.
2009年,俄罗斯蒙古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的中央省扎马尔县发掘了一座大型唐代墓葬,出土的一方墓志有“东征靺羯西讨吐蕃”等八字,为靺鞨读音研究及靺鞨内涵研究继鸿胪井石刻后又一力证。胡梧挺通过北宋版通典所出现的“靺鞨”或“靺羯”一词与仆固乙突墓志中出现的“东征靺羯西讨吐蕃”相印证,认为“靺鞨”在唐代曾经一度被写作“靺羯”,而与“靺鞨”(mohe)相比,“靺羯”(mojie)的读音的确更加接近于“勿吉”(wu-ji),又根据音韵学推测,“靺羯”的真正读音很可能是“wajie”.魏国忠联系《鸿胪井栏石刻》文字中出现的“靺羯”一词,并查阅大量史籍,再一次地证实了渤海“靺鞨(即靺羯)”的读音只能且一直是“mojie”(末杰).
3.黑水靺鞨的历史地理研究。黑水靺鞨的历史地理研究也有诸多成果,其研究领域多侧重于对黑水部或黑水靺鞨的地域分布研究。金毓黻的《渤海国志长编》卷14《地理考》、谭其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释名汇编·东北卷》、孙进己的《东北历史地理》(上卷)、张博泉的《东北地方史稿》、张博泉、魏存城的《东北古代民族·考古与疆域》对黑水靺鞨都督府及黑水诸部的分布均有较详细的地理考证。张泰湘考证了唐代黑水府应在松花江汇入黑龙江之处[19];孙进己论述了黑水靺鞨的疆域问题[20];王禹浪分三个不同阶段对黑水靺鞨的地理位置进行探析,对黑水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考证[21];刘子敏对辽代迁徙而来的黑水靺鞨形成的鸭绿江女真分布地域及去向进行了分析与考证[22];马一虹考证了唐代各个时期靺鞨各部族的地域分布[23];冯恩学反对黑水为乌苏里江及其支流穆棱河,并认为结雅河下游发现的考古遗存当为黑水靺鞨思慕部[24];范忠泽大致分析了肃慎族系所处地理位置与演变过程[25];沈一民认为黑水靺鞨位于分布于牡丹江以下的松花江东流段及黑龙江下游的南北两侧,濒鄂霍次克海[26];张亚红认为定思慕部于同江西北之俄罗斯犹太自治州比罗比詹市似乎更合适[27];王彤的以考古材料为支撑,认同黑水部应该在黑龙江流域及其与松花江汇合处的广大区域[28];李秀莲认为黑水靺鞨不同于黑水部,黑水靺鞨包括黑水部及其周围的部落,所谓黑水靺鞨,应该是来自唐朝方面的称呼,而唐朝设治的黑水部则应在黑水靺鞨之中[29].
近年来逐渐开展了黑水靺鞨其他历史地理的研究,如对唐代设置黑水都督府地理区域的研究:周加胜的《唐朝在东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羁縻府州》(2008)对唐代在黑水靺鞨设置的羁縻府州地点、沿袭有所考证;程妮娜的《古代中国东北民族地区建置史》(中华书局,2011年版)论述了靺鞨诸部的分布与社会概况以及黑水都督府的设置与统辖,并附有渤海国设置于黑水靺鞨地区的诸府今地对照表;邓树平的《黑水靺鞨地域范围与黑水府治所初探》(2011)利用中俄两国考古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了相关文献古籍的记载,推定西迄今俄罗斯境内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到我国境内的黑河、逊克、嘉荫的黑龙江沿江一带以及小兴安岭东麓的鹤岗市至汤旺河流域之间、东到哈巴罗夫斯克之间的今黑龙江中游和松花江下游流域地带,就是黑水靺鞨的传统分布区域。同时推论鹤岗市所属萝北县的江岸古城极有可能是唐代黑水州都督府治所的旧址。王昊《关于唐辽时期黑龙江政区地理研究的几点回顾》(2012)对唐代设置的黑水都督府进行了具体的介绍与分析。
从羁縻统治、民族关系以及行政区划设置角度研究黑水都督府的学者也不在少数。陈连开《唐朝渤海黑水两都督府述略》(1980)对黑水都督府设置的历史归属、政权归属、历史贡献都有较完整的探讨;吴文衔、张泰湘、魏国忠的《黑龙江古代简史》(北方文物杂志社1987年版)、段光达《黑龙江史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吕秀莲《黑龙江地方简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均对黑水靺鞨及黑水都督府的设置、功能有简要介绍;宋卿《唐代东北羁縻府州职官考》(2009)论述了唐朝对黑水靺鞨的羁縻统治。
涉及黑水靺鞨周边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有刘晓东《南城子古城、牡丹江边墙与渤海的黑水道》(1988)对黑水靺鞨入渤海的交通道路遗址进行了介绍与考证;孙秀仁的《渤海国上京京畿南北交通道与德理镇》(1997)探求了渤海上京京畿南道的具体经路与走向,渤海上京黑水道的经路与走向以及渤海上京黑水道的重要关隘德理镇的具体方位;王天姿的《图们江流域的历史与文化---兼考靺鞨族源渤海旧国东牟山及相关历史地理问题》(2008)以图们江流域为中心,考证了靺鞨族源问题;张松的《流鬼族属方位考》(2009)通过对古籍中记载的流鬼国方位的考证,从而联系到了黑水靺鞨的分布;孙薇的《日本学者眼中的靺鞨---以石井正敏和小岛芳孝的研究为中心》(2009)对日本学者指出的肃慎居住地是日本北部及北海道地区进行驳斥,并介绍了日本学者关于靺鞨各部如黑水靺鞨的看法。
4.对黑水靺鞨的专项概括性研究。专门从事黑水靺鞨研究的成果较少,如姜守鹏从经济、社会、同唐朝渤海关系、史书记载几个部分,对黑水靺鞨进行简单系统的论述[30];李德山对黑水靺鞨的地域、交通、各部族状况、同中原王朝关系进行了分析与论述[31].
但有些学者在对肃慎族系或靺鞨进行研究时,对黑水靺鞨有全面的介绍,甚至在有些文中重点侧重于黑水靺鞨研究,如蒋秀松的《女真与靺鞨》(1992)对黑水靺鞨在内的靺鞨各部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并重点讨论了黑水靺鞨;孟庆山的《渤海国靺鞨民族的变迁与文化发展》(2004)一文首对靺鞨民族的发展进行了简要概括;杨德华的《靺鞨族与渤海国》(2009)简要叙述了靺鞨族的发展;杨军的《靺鞨人的迁徙与渤海国》(2010)论述了包括黑水靺鞨在内的靺鞨各部的兴衰。
二、黑水靺鞨的民族关系和文化研究
对黑水靺鞨文化(包括政治、经济、习俗等研究)较其他领域成果较少,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关系研究。
1.黑水靺鞨民族关系研究。同肃慎族系内其他民族的关系:刘晓东《渤海国渤州考》(1987)对新唐书中所述“肃慎故地”,又谓“黑水靺鞨居肃慎地”的上京一代进行考证;王崇时的《女真杂谈》(1979)简要论述了黑水靺鞨同女真之间的关系;蒋秀松的《东女真与西女真》(1994)一文对被高丽人称之为东女真和西女真两支女真族进行考证,并辨别了东女真同黑水靺鞨之间的关系;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所编著的《黑龙江省志第66卷---军事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介绍了黑水军以及渤海同黑水靺鞨之战;王承礼《中国东北的渤海国与东北亚》(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介绍了渤海大武艺北进黑水靺鞨受挫及与唐王朝的战争;马一虹《8世纪中期以后黑水靺鞨与渤海关系考》(2001)认为,黑水靺鞨不排除仍然对渤海存在臣属性质,但绝对不甘被渤海吞并,成为其编户,9世纪末期以降,渤海盛极而衰,黑水靺鞨利用此机会重新获得独立[32];李德山的博士毕业论文《6至9世纪东北边疆民族与中央王朝关系史研究》(2006)论述了靺鞨各部的简要状况以及各部同中央王朝的民族关系;杨军《靺鞨诸部与渤海建国集团》(2006)一文中简要介绍了黑水靺鞨同高句丽、唐朝之间的关系;桑秋杰《渤海政权迁都考述》(2008)对渤海迁都的原因进行分析,渤海国改都上京是为了震慑黑水靺鞨;张碧波、张军著《渤海国外交史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以及魏国忠、朱国忱、郝庆云的《渤海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论述了渤海与黑水靺鞨之间征战与臣服的复杂民族关系。
同唐朝的关系:魏国忠的《唐与黑水靺鞨之战》(1985)考证了唐朝与黑水靺鞨之间的战争;杨军的《渤海国民族构成与分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论述了靺鞨七部的形成,在附录中列有拂涅、越喜、铁利、虞娄、黑水靺鞨朝唐表;宋卿《唐代东北原始部落形式的羁縻府州朝贡述论》(2007)主要讨论黑水靺鞨同唐朝的朝贡关系;曾志华的《五代史解读》(年龄出版社2008年版)介绍了黑水靺鞨同历代中原王朝的政治藩属关系;刘德诚、杨立伟的《崛起的原点---从肃慎、靺鞨到女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介绍了隋文帝与唐玄宗时期同黑水靺鞨的民族关系。
同其他民族的关系:张泰湘《兀惹丛考》(1993)对辽金时期的兀惹进行考证,认为这支民族源于黑水靺鞨;马一虹《靺鞨与东突厥关系考述》(2003)分析了靺鞨各部同东突厥的从属关系及突厥文化对靺鞨各部尤其是对黑水靺鞨的影响;马一虹的《9世纪末靺鞨人进入新罗东北境史事考》(2004)以《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宪康王十二年记事为中心,对9世纪末进入新罗国东北境的“黑水国”人的属性、入国的目的和途径等进行探讨,同时对当时黑水靺鞨与渤海国的实力消长情况、新罗国内形势及与渤海国间关系以及东北亚大陆人群集团与朝鲜半岛交涉的途径及形式等问题作了一次全面梳理[33];马一虹整合上述诸多研究成果并介绍了国外靺鞨研究状况、对靺鞨部族的出现、分布地域与族属、以黑水部为中心的靺鞨诸部与渤海的关系,以及靺鞨同东突厥、流鬼、日本、朝鲜半岛诸国之间的关系等研究领域研究状况作了综合整理与总结[34].
2.黑水靺鞨的社会、经济、风俗、交通研究
冯继钦的《鞨靺族共同体类型及其特征初探》(1986)对黑水靺鞨有简要的分析与介绍,并对靺鞨族的社会、经济、生活习俗都有所涉及;庄严的《勿吉、黑水靺鞨的经济社会性质》(1986)对黑水靺鞨经济与社会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介绍;王德厚就唐代活跃在黑龙江地区的民族,如渤海靺鞨、黑水靺鞨、室韦、乌罗浑、乌丸、达姤、达莫娄、流鬼等在社会形态、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35];干志耿的《探赜索隐集》(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介绍了靺鞨族及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以及肃慎、挹娄、勿吉、黑水靺鞨的经济和社会性质;郭殿忱《女真服饰史论》(1993)对黑水靺鞨服饰形制进行介绍;宋德宣的《满族哲学思想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在第二章中介绍了黑水靺鞨以图腾解说人类和社会的起源、神鬼观、美学意识、伦理观念等哲学意识;李德山、栾凡的《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论述了黑水靺鞨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居住地、文化习俗、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与民族流向;李宛真的《黑龙江流域满族先民的农业文明》(2006)摘录了文献资料中黑水靺鞨的农业生产方式;舒展的《黑龙江流域民族传统文化概论》(2007)对黑水靺鞨生活习俗有所涉及;栾凡的《肃慎系民族的社会发展及特点》(2007)一文对黑水靺鞨的社会经济有较为详细的叙述;张树东、刘殿生、吕品著的《东北三江流域文化丛书-东北三江流域民俗概览》(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介绍了黑水靺鞨的民居、服饰和丧葬习俗。
黑水靺鞨交通领域的研究由于受历史资料、考古发现等客观资料所限,因而成果不多。主要成果有:桑树森的《黑龙江古代道路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版)介绍了黑水靺鞨部族居地的道路交通;孙光圻的《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2005年版)介绍了唐代黑水靺鞨的库页岛至堪察加半岛的海上航线。
3.黑水靺鞨文献、论文汇编。在研究靺鞨历史的同时,对史料整理尤为重视。边疆论文集编纂委员会编纂了《边疆论文集》(国防研究院1964年版),收录了李学智的《黑龙江与隋唐两代之黑水靺鞨》一文,介绍了有关黑水靺鞨的活动区域及其生活、生产状况;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编纂的《满族历史资料选编第1分册》(1964年)辑录了黑水靺鞨的相关史料;高振铎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辑录了《新唐书》中的黑水靺鞨传;孙进已、冯季昌所著的《渤海史论著汇编》(1987年)收录了诸多靺鞨相关论文,如魏国忠、孙正甲的《唐与黑水靺鞨之战》、游寿的《靺鞨命名与歌舞服色》、陈连开的《唐朝渤海黑水两都督府述略》、林树山的《苏联对靺鞨-渤海-女真陶器的研究》。孙玉良《渤海史料全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版)辑录了《新唐书·黑水靺鞨传》以及黑水靺鞨献金银、出兵黑水的史料;魏国忠的《东北民族史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收录了记载了唐与黑水靺鞨之战的论文;姜孟山所编《中国正史中的朝鲜史料第1卷》(延边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收录了黑水靺鞨传;李春祥的《三国史记靺鞨、渤海史料相关问题研究》(2011)辑录了《三国史记》中的靺鞨史料,并对辑录出的史料进行整理与内容上的分类;滕红岩通过辑录出两唐书中渤海、靺鞨史料,进行列表分析,得出《旧唐书》本纪撰入的渤海、靺鞨史料数量多、类型多,时间也较为精确、可靠,《新唐书》本纪撰入的渤海、靺鞨史料数量则非常的少,而且多因袭《旧唐书》本纪而来的结论[36];朝鲜半岛的第一部正史《三国史记》中有关“靺鞨”的记载,早于中国史书600年,引发了学界对“靺鞨”理解上的混乱,尹铉哲从历史地理方位以及相关记事认为,《三国史记》所载“靺鞨”并不是对某一民族的专指,而是对不同时期、不同部族的泛指[37].
三、黑水靺鞨的考古研究
由于文献资料的不足,对黑水靺鞨的考古研究是众多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与深入,在黑龙江流域中俄两国境内发现了大量靺鞨的遗迹,其中,有些被认定为黑水靺鞨遗迹。
1.考古遗存综述。干志耿的《靺鞨族及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1985)简要介绍了靺鞨各部地理分布,以及列举了国内外靺鞨考古发现,总结了靺鞨物质文化的基本特征;谭英杰的《靺鞨故地上的探索---试论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物质文化的区别》[(1990)整理了所发现的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的考古发现,并进行比对,总结出黑水靺鞨与粟末靺鞨在墓葬形制与文物器形上的差异;孙进己的《东北考古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介绍了黑水靺鞨的先人及其物质文化遗存以及黑水靺鞨的分布及其物质文化;郝庆云的《靺鞨族及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1994)对干志耿1985年发表的《靺鞨族及黑龙江流域的靺鞨遗存》一文进行了考古发现上的补充;魏存成的《靺鞨族起源发展的考古学观察》(2007)对肃慎、挹娄、勿吉、靺鞨等各族的考古发现均有介绍,但收集的黑水靺鞨资料较少;魏存成的《渤海考古》(文物出版社2008年版)收录了黑水靺鞨道的相关遗迹;王禹浪《俄罗斯滨海地区及黑龙江流域的渤海古城遗迹》(2009)对中俄境内古城的分布及分布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2.区域重大考古发现研究。除黑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祖延苓的《黑龙江萝北县团结墓葬发掘》(1989)、李英魁的《黑龙江省萝北县团结墓葬清理简报》(1989)、杨虎的《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发掘报告》(2006)、谭炜的《黑龙江省绥滨县四十连遗址发掘报告》(2010)之外,还有许多地区重大的考古发现均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俄罗斯境内几处遗址,不仅同俄罗斯学者共同展开调查,而且还运用了人类学等学科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如冯恩学介绍位于黑龙江沿岸区西部的特罗伊茨基墓地材料进行的考古与遗传学---古人类学的综合研究,将对探索靺鞨族群的文化特征、人种构成、起源以及迁徙等重大问题具有积极的意义[38];汤卓炜采用孢粉分析方法对中俄合作发掘获得的探方10中第3层、第2层采集的孢粉土样进行分析鉴定,研究了位于俄罗斯阿穆尔州伊万诺夫卡区特罗伊茨基墓地的古代自然环境,该墓地地处唐朝时期的黑水靺鞨与室韦人分布区的交界地带[39].张全超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墓地1969年发掘出土的10例靺鞨颅骨(男性5例,女性5例)进行了人类学的观察和测量,认为该组颅骨在种族特征上可归入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范围[40].他的《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人骨的稳定同位素分析》(2009)[41]以及《靺鞨文化的生物考古学新探---以特罗伊茨基墓地为例》(2009)[42]两篇文章,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出土人骨中的C、N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特罗伊茨基墓地古代靺鞨居民日常饮食习惯中保持着较高比例的动物性食物摄入,植物类食物的摄入中C3类植物的比重较高。结合其他相关资料,初步推测该组靺鞨居民已经有一定农业、渔猎业和饲养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的经济类型有所差别。研究结果可以为复原古代民族的经济模式研究提供有益的线索。张全超又于2010年发表《靺鞨人种考》,通过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特罗伊茨基靺鞨墓地和沙普卡靺鞨墓地的人类学资料的分析,探讨靺鞨人群的人种问题,认为靺鞨人群的构成是复杂而多源的[43].
另外,还有一些研究则是对相关重要考古遗址进行了简单梳理与介绍。如李俊的《追寻鹤岗古代历史》(2009),简要介绍了与黑水靺鞨相关的同仁遗址、四十连遗址和团结遗址;徐博的《鹤岗地区古代历史脉络及代表遗址》(2011)一文中涉及了唐设黑水都督府以及同仁等黑水靺鞨文化遗址等方面;王禹浪的《三江平原地域族体考古文化研究综述》(2013)对三江平原地区同仁、团结文化均有详细的叙述;乔梁的《关于靺鞨族源的考古学观察与思考》(2014)在对文献中的靺鞨、勿吉有所辨析与归纳的基础上,根据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游、牡丹江下游和干流松花江上游等地区北朝至唐时期相关遗存的分析,证明这类遗存的文化属性具有一定的共性,通过与渤海早期遗存的对比,确认这类遗存所代表的族群应当属于靺鞨[44].
3.陶器研究。靺鞨遗迹以墓葬为多,靺鞨考古研究以往偏重墓葬研究,特别是陶器的研究。如郑永振的《渤海文化考古学新探---以陶器为中心》(2008)对比了粟末靺鞨与黑水靺鞨的陶器器形,总结了其差异性;刘晓东通过对其整体形态特点的观察,将目前已发现的靺鞨罐分为13种基本形态,并根据遗存中的靺鞨罐主流种类,将靺鞨文化遗存进行分组研究。试图寻找各组遗存与靺鞨不同部族或不同时期的对照关系,分析文化遗存的分布与靺鞨民族发展进程的内在联系及靺鞨后期文化面貌趋同的状况下各遗存依然存在的差异[45].乔梁根据十余年来有关靺鞨的遗存不断有新的发现和资料发表,特别是一些重要考古发掘报告的刊行,为靺鞨陶器遗存的探索提供了更加翔实、有序的资料,从而有可能在分区或类型划分的前提下,对靺鞨陶器进行排序、分期与编年的研究,以及通过资料的梳理就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46].乔梁通过对陶器的排序与编年,将三江平原北部的女真遗存划分为自辽代到金代较晚时期的若干阶段,确认它们应属于同一谱系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从主要文化因素的来源分析,三江平原北部的女真遗存和分布在黑龙江沿岸的奈费尔德墓地等所代表的遗存具有比较直接的亲缘关系,因此作者认为三江平原北部的女真应当属于黑水靺鞨直接的后裔[47].冯恩学认为,靺鞨文化中的奈费尔德类型陶器主要是从波尔采文化陶器逐渐演化而成,其中,陶质盘口壶是受到青瓷盘口壶造型的影响出现的。在波尔采文化的末期,一支从西伯利亚地区迁移来的人群,沿着黑龙江上游河谷地带穿过大兴安岭,到达黑龙江中游,促使波尔采文化人群主体向南迁移,留居的人群与新来的人群混合,形成了黑水靺鞨人。
其文化也发生很大的变异,形成同仁一期文化和奈费尔德类型,在形成过程中也吸收了来自南方的汉族文化的某些因素[48].
4.佩饰、房屋考古。王培新的《靺鞨-女真系铜带饰及相关问题》(1997)通过出土的大量铜镜进行分析与归类,进一步探讨其发展变化、性质、用途等问题;冯恩学的《黑龙江中游沿岸地区的靺鞨房屋》(2007)针对发现较多但研究较少的靺鞨房址,对房屋构造和特点进行初步探索。冯恩学以考古材料为主,把黑水靺鞨装饰品体系分为:A系、B系与C系组成。A系具有土著特色,B系来源于唐文化,C系来源于突厥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黑水靺鞨文化的多元性[49].
5.民族关系类考古研究。姜玉珂通过分析渤海与黑水靺鞨遗迹的分布,从考古学视角提出实然的渤海北部疆界最北端为牡丹江入松花江口的今依兰县以南、向东则以穆棱河为界;同时,还对渤海北界的形成及牡丹江边墙年代作了一定程度的解析[50].王乐文从三江地区汉唐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格局入手,探讨挹娄、勿吉、靺鞨三族之间的关系,且认为文献把汉唐时期三江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居民看成一个整体,不知道这里族群间的变故,把靺鞨人混同于已经被消灭或消失的勿吉。传统所说的挹娄-勿吉-靺鞨一脉相承的观点或许应该重新认识[51].张伟在梳理呼伦贝尔地区、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唐代室韦墓葬遗存和通辽地区唐代早期契丹墓葬遗存的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研究,识别出大庆沙家窑辽代墓葬属于唐代文化遗存,认识到该墓葬由室韦、契丹和黑水靺鞨三大民族因素构成[52].刘晓东从考古学的角度,利用考古学材料结合文献史籍的记载和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挹娄、靺鞨文化分布区内的考古学遗存作了梳理,阐述了对文献所称挹娄、靺鞨的理解,进而对二者间关系进行讨论[53].
结语
黑水靺鞨作为活跃于东北地区诸多民族中的一员,以及作为众多民族的直系祖先,对其生存空间与发展状况的研究则显得意义重大。可以看到,我国对黑水靺鞨的研究热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黑水靺鞨的研究之中。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在研究过程中,开展了多国合作、跨学科优势互补等多种研究方式,研究内容与领域也更为广阔,发表了多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论文,为黑水靺鞨研究开创了新的局面。
但也应看到,我国有关黑水靺鞨的研究不仅起步晚,而且成果少,至今仍未出版过黑水靺鞨相关的学术专著。在已发表的论文中,仅有少数是对黑水靺鞨的专门研究,其余虽有涉及但多为一笔带过。由于历史文献资料的匮乏,导致黑水靺鞨的研究多依赖于考古发现与研究。然而,诸多的考古发现对其族属问题也无法鉴别,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多把靺鞨各部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而不加区分的笼统对待,这就加大了对黑水靺鞨文化的识别与研究的难度。
参考文献:
[1]谭其骧,田汝康。“新土地的开发者”,还是入侵中国的强盗[J].历史研究,1974,(1)。
[2]王承礼。靺鞨的发展和渤海国的建立[J].吉林大学学报,1979,(3)。
[3]杨保隆。肃慎挹娄合考[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246.
[4]姜守鹏。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的女真族[J].北方文物,1987,(3)。
[5]杨茂盛。赫哲族的源流、分布与变迁[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2)。
[6]张甫白。肃慎、挹娄、女真考辨[J].史学集刊,1992,(1)。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僜人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质、民俗事项对比分析 | 景颇族族源神话中的民族认同 |
从民族主义与建构主义谈民族的形成 | 2014年世界民族热点问题与成因分析 |
西南少数民族背儿带研究 | 汉族的形成和发展探析 |
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上指定服役制度研究 | 民族分层与民族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 |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实施背景、理论依据及实 | 中国“民族”自信对西方“60年代”转型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