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的规范性要求。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运用经典案例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 不仅是遵循高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科学方法, 也是提升大学生诚信教育亲和力和有效性的重要路径。诚信教育经典案例不仅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故事性和教育性等特征, 还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为诚信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素材, 将诚信案例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为。
关键词: 经典案例; 大学生; 诚信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Honesty is a basic part of core socialist value.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the core socialist value, education about honesty should be greatly encouraged, which was als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by the government. Classical cases are applied to teach college students about honesty. The case study is not only a scientific learning method, but also a major way to improve the popular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education about honesty. The cases are real, typical, organized and instructive. The historical cases both home and abroad provided rich teaching materials to the education about honesty.
Keyword: classical cases;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about hones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诚信, 重视诚信教育。如今, 诚实守信已成为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 诚信教育纵向贯通小学、中学、大学, 横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 早已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教育经典案例不仅是诚信教育的鲜活体现和主要载体, 也是诚信教育的典型范本和权威解读。
一、诚信案例与诚信教育问题的缘起
首先, 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建党近70年来, 尤其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40年来, 历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无不高度重视包括诚实守信在内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阶段, 针对社会转型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多元、多变特点的新形势, 党中央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开展了包含诚信在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 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一个“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神州大地上劲吹开来。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2014-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 明确将学校教育领域的信用建设列为社会诚信建设乃至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 指出:“发挥教师诚信执教、为人师表的影响作用。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培养诚实守信良好习惯, 为提高全民族诚信素质奠定基础。”《纲要》不仅对学校尤其高等学校的两个主要群体和当前开展学校诚信教育, 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而且要求在各级各类教育中进一步充实诚信教育内容。诚信建设必须坚持“两手抓”, 一手抓法制, 一手抓教育。无论是健全诚信法制还是开展诚信教育, 都离不开树立诚信典型, 都离不开诚信经典案例。
其次, 运用案例开展诚信教育, 是遵循高校教育教学基本规律的科学方法。
众所周知,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要求, 就是理论必须与实际紧密结合。宣传教育离不开典型案例的示范引领, 实现价值规范向价值行为转化。有诚信教育理论而无诚信教育案例, 理论脱离实际, 极易流于空洞说教, 必将大大制约教育实效。因此, 诚信案例不仅是诚信教育的主要方式和重要载体, 更是诚信教育的典型范本和权威解读, 必须大力推行。《纲要》要求在全社会树立诚信典型和深入开展诚信主题活动, 以使社会成员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使诚实守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追求。这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 也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诚信案例及其教学, 显然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优势。
众所周知, 案例教学法是由西方传入当代中国的。所谓案例教学 (case method) , 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 (Socratic Method) , 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原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 (C.C.Langdell) 于1870年首创, 1920年代经哈佛企管研究所所长郑汉姆 (W.B.Doham) 推广, 并从美国迅速传播到世界许多地方, 是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 让学生把自己纳入案例场景, 通过讨论或者研讨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被认为是代表未来教育方向的成功教育方法。有鉴于此, 1980年代以来, 西方教育教学界提出, 应该逐渐形成一种案例教学论 (toward a pedagogy of cases) 。1990年代起中国教育界开始引入、探究案例教学, 并迅速风靡, 以致世纪交替之际就有人惊叹, 案例教学已然成为我国教育教学界的“新宠。”[1]21世纪初, 中国高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开始将案例教学引入高等教育教学的神圣殿堂。2005年就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惊呼:“当前, 在高校‘法律基础’课教学中, 案例教学已经成为教师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随即开始推行案例教学, 并将案例教学引入大学生诚信教育课程。运用案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 它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历史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科学与艺术五统一的极好方法。
再次, 运用诚信案例开展诚信教育, 是改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际效果的有效路径。
学校是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党中央不仅重视学校诚信教育工作, 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的重要意见, 并将诚信案例教育引入大学生诚信教育教学, 无疑是一个大胆而且有益的尝试。
2003年9月, 中宣部、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指出: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 组织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活动, 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3]从而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诚信宣传和诚信教育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行动指南。2004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 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 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 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 切实改革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改善教学手段。”[4]这不仅明确将大学生诚信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畴, 而且对包括诚信教育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教育、教学的具体指导, 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工作指导性。2008年9月,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了解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提倡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教学。”从而为案例教学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和基本遵循。
二、诚信教育经典案例的特征和要素
(一) 诚信教育经典案例的特征鲜明
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 本身即具有故事性、戏剧性和教育性三个基本特征。经典案例还应具备目的性、真实性、复杂性、典型性等四个重要特征。[65]归纳起来, 诚信经典案例就是具备上述特征、具有诚信教育意义的经典案例, 具体表现为真实性、典型性、故事性和教育性等特征。
首先是真实性。案例是真实的事件, 是对一个实际情境的真实描述。真实是一切案例的基本要求。案例讲述的是真实事件, 叙述的是事件产生、发展的历程, 是对事件的动态把握。但案例又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 事件只是案例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充足条件, 即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 并不是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成为案例, 能够称之为案例的事件, 还必须要包含有问题在内, 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其次是典型性。案例本身具有典型性, 经典案例是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真实发生的典型性事件。经典案例选材注重“两重”:题材重要、意义重大, 不仅题材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而且要能够从这个事件的解决中说明、诠释类似的事件, 要能够给读者带来重要而深远的启示、体会。经典案例所反映的不仅有影响中国和世界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有曾经发生过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的主要业绩等素材, 更多的还是那些平平凡凡的人们所做出的并不平凡的业绩。对于其他平凡的人而言, 这些业绩往往更具教育意义。
再次是故事性。经典案例之所以格外引人瞩目为人青睐, 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它本身包含了一个典型、完整的故事情景, 展示的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 要与故事一样生动有趣, 自然而然地就把人们无形中带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情景当中, 一起与事件中的主人公思考和共鸣。但真实是案例的底线, 经典案例与一般故事有一个根本性的区别, 那就是故事可以杜撰, 而案例绝不能杜撰, 它所反映的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是事件的真实再现。
故事性要求情节性, 情节性产生戏剧性。经典案例的戏剧性与常见的戏剧性给人的感受有所相同, 前者强调对故事高潮的突破, 即故事中存在明显的冲突环节, 和主人公如何化解冲突的行为和思考, 是真实性与戏剧性的统一。正是这些冲突环节和矛盾呈现破解细节耐人寻味, 因此, 经典案例往往就是一个优秀剧目的片断,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最后是教育性。案例之所以为案例, 在于能给人们更多的思考、启发和教育, 启发人们产生人类的某种共同情怀和不一般感受。经典案例给人的启发不仅深刻而且长远, 有所谓意义未尽性。它不是香茗和美酒, 只能给人短暂的享受。也不是分娩和手术, 只给人暂时的肉体疼痛。对于国家和民族, 它能产生深远的重要影响;对于漫长的人生, 它能令人回味无穷甚至刻骨铭心。从这一点来看, 不是所有案例都能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对事物的静态的缺乏过程把握的描述不能称之为经典案例;信手拈来的没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经典案例;没有客观真实为基础缺乏典型意义的事件也不能称之为经典案例。
(二) 诚信教育经典案例具备四大基本要素
人们在经典案例的遴选、表述、分析与挖掘当中, 发现无论是哪一种真实的案例, 都无一例外地包括着以下四个要素:
首先, 必须是典型而重大的事件。经典案例的描述不是记录流水帐, 而只是对于非常典型的历史事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情景进行精心的勾画。也就是说, 经典案例是对人们特别关注的焦点问题的陈述。当然要具体而又简洁地交代该焦点问题产生的背景条件和来龙去脉。
其次, 必须有真实而复杂的情境。案例是对一个真实情景的描述。像经典故事那样, 经典案例必须有有趣的情节, 要能把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等按一定逻辑展示出来。当然, 在展示过程中, 对事件的解读和点评也必不可少。
再次, 必须是多个焦点问题集于一例。经典案例的情节要求显出冲突性、高潮性, 必须有多处问题或者疑难问题呈现。这是经典案例的本身意义及所包含的潜在亮点。一个经典案例的内容往往是两个甚至多个问题集于一例, 同步推进, 相互激荡。
最后, 有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经典案例往往是引人入胜的故事, 人们都会关注故事的结局, 但案例教学并不存在标准答案, 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思考、探索, 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启发学生建立一套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而应提供一个或者多个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有思路和方法而无所谓标准答案, 这也是经典案例的经典性所在。如此, 则能推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个体与学生个体的交往、教师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的交往, 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体现案例的实践性, 更突出过程动态性和结果多元化。
因此, 人们在遴选、叙述、解读和分析诚信教育经典案例时, 需要注意突出这四个要素, 有助于人们去更好地理解、研究、运用案例, 实现育人效果。
三、古今中外的经典案例为诚信教育提供了丰厚素材
唯物史观认为, 有了人, 就有了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 就有了对人的教育和人格的塑造, 就有了诚信论述和诚信案例。中国五千年文明史, 留下了无数精辟的诚信论述, 也创造出众多经典的诚信案例, 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这一宝贵的思想财富, 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 形成于遥远的夏、商、周三代, 尤其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春秋战国时期。[6]先秦时代的大师哲人们, 都十分重视诚信的人格塑造, 提出的诚信经典论述如云, 创造的诚信经典案例无数。将诚信经典案例引入大学生诚信教育, 具有重要教育意义。
首先, 关于诚信的经典论述, 可谓俯拾皆是。《老子》讲:“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晏子春秋》讲:“言无阴阳, 行无内外。”《墨子》讲:“言必信, 行必果, 使言行之合, 犹符节也。”《论语》讲:“民无信不立”“朋友信之”“主忠信。”《礼记》讲:“君子诚之为贵”“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孟子》讲:“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荀子》讲:“君子养心莫善于诚。”《礼记·大学》强调“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后有序、逻辑严密的入世之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与其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一样, 诚信“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 体现了仁人志士的夙愿, 体现了革命先烈的理想, 也寄托着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7]
古人有关诚信的经典论述, 是诚信经典案例的主要来源和立论依据。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汉语中, 诚、信是独立的两个字, 并无这两个字的合成词。诚是信的基础, 故有“不诚者失信”、“诚故信”之说。只有诚“有于己”, 信方能“见于物”, 只有诚于内方能信于外。因此, 诚的内涵比信更加广泛。所以朱熹说“信不足以尽诚。”[8]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就将“诚”与“信”分列, 他指出:“浮词夸诞, 立言之不诚也;居丧守节, 道德之不成也。”“人而无德, 不独为道德之羞, 亦且为经济之累。”[9]到了现代特别是白话文提倡以后, 由于诚、信都有真实、不欺、可靠、相信的涵义, 人们为了加重语言表达的色彩, 才发展出来“诚信”这个词。
其次, 关于诚信的经典案例, 古今中外车载斗量。从春秋时期商鞅的“徙木立信”, 到明清时期徽商、晋商的“童叟无欺”, 再到现实生活中卖“良心油条”的“油条哥”, 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的诚信精神可谓一脉相传。民间谚语也有“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之说。类似上述“商鞅立木为信”、“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以及“曾子杀猪”、“韩信不忘旧恩, 奉黄金千两以漂母”等诚信经典案例, 更是比比皆是, 一直反复传唱, 经久不衰。
在世界上古中古史上, 无论是第奥根尼与安提帕特就“诚信的标准”所展开的辩论, 还是着名的“苏格拉底之死”, 无论是“莱古勒斯用生命坚守诺言”, 还是“皮斯阿司与达蒙的故事”, 及至西方近代, 无论是“诚实的亚伯拉罕·林肯”“康德拆木补桥过河”的感人故事, 还是“门德尔松的坦诚”“赠给李鸿章手杖的美国总统格兰特”, 尤其是当代世界, 诸如“成信誉, 败贪婪:悲情安达信”“本约翰逊为25年前错误‘还债’”, 等等, 诚信经典案例可谓俯首即是。最令人难忘的还是近些年来发生在日本的“日本雪印丑闻”, 以及经媒体曝光、令举世震惊的日本钢铁制造业巨头住友金属工业株式会社生产的低合金碳素结构钢板的丑闻, 有人甚至感叹“日本制造走下神坛, 不再是神话。”[10]这些重要案例都暴露出资本主义世界愈来愈多的制度弊端和信用危机, 衬托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色和优势。
常言道:人在做天在看,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 时辰未到。”诚信经典案例的教育和警示意义极为突出。正面、反面的诚信经典案例都雄辩地说明:无论立国、为官, 还是做人, 诚信都是大宝, 欺诈则是剧毒。五千年的中外文明史册, 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讲诚信者得道多助, 凡是讲诚信者都能收到良好的回报;失诚信者失道寡助, 凡是不讲诚信者, 都遭到应得的惩罚。
再次, 关于诚信伦理问题的探讨, 也是由来已久。“真理愈辩愈明。”诚信伦理问题的探讨, 也是诚信案例的组成部分。中国传统伦理对诚信问题的探释, 可以追溯到先秦儒家。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已出现“诚”的概念, 《尚书·太甲下》中有“神无常享, 享于克诚”的记载, 此时“诚”主要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周易》中, “诚”已摆脱纯粹的宗教色彩, 具有日用人伦的道德意义。《周易·乾》中讲:“修辞立其诚, 所以居业也”, 认为君子说话、立论都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 才能建功立业。“诚”在孔子那里虽未形成理论概念, 但他多处讲“仁”, 其修己爱人的内在意蕴与“诚”是一脉相通的。在孟子那里, “诚”逐步成为体验道德本体、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他说:“诚者, 天之道也;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孟子以此告诫人们, “诚”是顺应天道与人道的基本法则。荀子发挥了孟子“诚”的思想, 并开始以“诚”涉政, 把“诚”从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 指出“诚”乃“政事之本”。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 “诚意”作为“八条目”之一, 成为连接“格物”“致知”与“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环节, 成为道德内养与外成的关节点, 具有促进道德完善、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与天下安宁的多种社会功能。
尽管汉代以后, 儒学受到冲击, “诚”的崇高地位逐步丧失, 但至宋明时期, 伴随着理学的复兴, “诚”重新被理学家们所重视。宋明理学家们不仅对“诚”的内涵作出哲学思辨的演绎, 而且把“诚”作为维护封建“天理”的精神元点加以阐发。当然, 儒家释“诚”, 自始至终笼罩着唯心主义的神秘光环, 加之宋明以后, 由于“诚”的功用和维护封建统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天理”的外在规约性, 使得“诚”的本原之意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和异化, “诚”所本有的活泼之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但总的看来, 儒家高度重视“诚”在成己成人成事中的重大功用, 视之为道德的根本, 其内在精蕴令人仰止。
宋代以后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家, 试图赋予“诚”以唯物主义的解释, 如宋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叶适认为, 伦理道德应存在于实际事物之中, 因此, 他把“诚”解释为“诚然”, 用今天的话讲即客观存在的事实或规律。明末清初, 唯物主义哲学大师王夫之在道德修养论上充分肯定“诚”的价值。他对“诚”的解释是:“诚者, 实也。实有之, 固有之。”要求人们按照客观事物的真实面目去认识它, “诚”, 就是“实”。这些唯物主义思想家关于“诚”的解说无疑包含着诸多真理的颗粒。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学说, 无论是对“诚”的唯心主义解释, 还是唯物主义解释, 其基本含义离不开真诚、诚实、诚恳、诚挚、诚笃等积极意义。这些都是成就道德人格、造就良善人伦所不可或缺的。所以说,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将诚信案例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为
一般来说, 案例教学具有实践性、启发性及能开发学生智力等特点, 目前已在我国多数高校的众多课程教学中广泛使用, 在高校教学质量提高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11]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通常, 案例教学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 要使用特定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 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 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 并且, 案例教学总是要结合相应的理论, 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在诚信案例教学中, 所使用的案例既不是编出来讲道理的故事, 也不是写出来阐明事实的事例, 而是为了达成立德树人教学目的、基于一定事实而编写的故事, 它在用于课堂讨论和分析之后会使学生受到教育, 有所收获,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诚信案例运用于诚信教育, 需要注意以下环节。
首先, 制定诚信案例教学计划。在诚信教育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 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计划。这也是做好诚信案例教学的关键。这里的教学计划, 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等。
一要明确教学目的。诚信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传授具体知识, 而是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两个方面。在能力培养方面, 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唤起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及其能力, 从而开展讨论, 通过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的互相交锋和彼此互动,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提高判断能力、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想教育方面, 它秉承立德树人的宗旨, 聚焦大学生群体诚信观念的树立和诚信意识的养成, 编写中注重案例来源的权威性, 通过遴选古今中外大量诚信经典教育案例, 并进行案例分析, 提出教学建议, 力求“学理说得清, 事例讲得活, 学生听得懂, 教学用得上。”[12]它既可与大学生诚信教育课配套使用, 也可作为诚信案例教材独立使用。
二要选好教学用书。《大学生诚信教育经典案例》的教学对象是大学本、专科学生, 一般并不分学科和专业。它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以下简称《基础》) 、《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论》并行开设, 因而必须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根据实施方案, 《基础》课的基本内容, “主要是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 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3]其教学目标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加强思想品德修养, 增强学法守法的自觉性, 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因而是一门全面加强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公共必修课, 也是《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论》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课程。而《大学生诚信教育概论》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诚信教育的教材”, 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容、目标、方法、手段, 都作了全面的阐释。
三要合理设计教学方法。既然诚信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不是传授知识, 也不是进行理论诠释或政策解释, 所以不宜采用教师“知识灌输”式的简单讲述或讲解法, 而应采用师生共同参与的讨论式、谈话式、研究式教学法, 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和学生相互之间彼此互动的“学”上。着眼于“学”, 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构成, 考虑“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及其可能采取的行动, 考虑对“学”的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不仅要考虑每一次案例课的过程控制, 还要考虑整个教学计划的进度特别是其中案例部分的安排及其效果, 要注意案例部分和理论部分、实践部分的必要的平衡。
其次, 精心遴选经典案例。编入教材的经典案例, 并不要求全部选用。在课程教学中使用案例, 要选择适合的案例。所有的案例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编写的, 选择案例一定要考虑案例编写者的着眼点。有的案例着眼于方案选择, 有的案例着眼于过程推理, 有的案例着眼于人物线索, 有的案例着眼于故事情节, 不同的着眼点反映了编写者不同的意图, 服务于不同的教学目的, 自然也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遴选案例还要注意所选案例的问题意识、理论背景、写作风格和篇幅长短。案例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诚信问题的思考、争论和探索, 基于问题和探索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核心特点, 而案例中所富涵的鲜明、强烈和错综复杂的问题意识则是引发学生争论与思考的出发点。不同案例强调不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指向, 也体现不同的教育要求, 有的可能旨在运用诚信理论观点籍以决策或判断, 有的是用以阐发诚信理论的应用价值, 有的则要质疑失信现象并引导学生发散性的反思, 有的则重在给学生进行一定理论思考的空间, 以激发各种闪光的思想, 等等。另外, 不同案例的写作风格迥异, 篇幅长短不同, 其教学适用有一定的差别, 这是需要注意的。
再次, 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案例教学。一要灵活运用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学生是学校诚信教育的主体。针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大多采取中班教学的实际, 可采用已被一些高校证明行之有效的中班教学、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这也是中宣部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所确定的重点指标。但是, 案例讨论课则需要采取“小班 (分组) 教学、小班研学讨论”的教学模式。分组的规则是:随机分组;注意人数和男女比例, 通常以6-8人为宜;可定期调整分组以利于沟通;组长应通过组内民主选举产生, 分组讨论应由组长协调组织;要充分发挥各讨论组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讨论结束后应及时安排各组展示或报告小组讨论的情况, 教师应作简要评述。
二要组织好第二课堂的教学。案例教学的主要形式虽然仍是课堂教学, 但可以结合实际开展形式活泼的第二课堂教学, 如举办诚信案例分析 (展示) 大赛, 发动学生积极参与, 评选“十佳案例”, 就是值得推广的教育形式。可以想见, 学生参赛的案例主要来自大学校园, 来源自己身边, 贴近自身实际, 必然形式活泼, 内涵深刻, 融教育性、娱乐性、创新性于一体,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评选出的案例, 自然会是高质量的案例。
三要尊重案例教学对班额和教室的特殊要求。案例教学特别注重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 因而对教室和班额都有特殊要求。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实施案例教学的班额都不宜过大。虽然已有统一使用的教材, 但教学过程中仍要充分利用板书、软板、投影、幻灯机、活动挂布等各种辅助设施;教师和学生最好站在同一个平台且能在教室内自由移动, 以消除隔膜。教室的形状最好是四方形或半圆形, 无台阶, 可容纳30-40人左右;可以在教室内的周边布置板书、软板、挂布、投影等设施。讲台最好摆放在教室的中心位置, 课桌围绕讲台呈发散状分布, 注意分组排列。
最后, 做好诚信案例教学的总结。诚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 养成以诚实守信为荣、虚伪失信为耻的诚信意识和诚实守信的修炼能力。教学总结中要特别注意大学生思想、言论和行为方式的变化, 按照“三个是否”评判大学生学习效果。一看是否能够学会反思、自觉修炼。主要看大学生是否能够反思自己在政治、经济、生活、学习、择业创业等大学生涯曾经出现过的诚实守信或虚伪失信的言论和行为, 杜绝虚伪失信言行, 并不断弘扬主旋律、提升正能量。尤其在大学阶段学习中, 是否自觉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14]的八字真经上下功夫, 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是否自觉自愿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看是否做到了相互学习、以人为镜。“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对待同学, 做到相互学习、以人为镜。通过学习交流和思想交锋, 既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启发, 也能够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交锋出灵感, 辩论生智慧。暂时的品不如人还情有可原, 长期落后者, 必有奋发向上、产生超越他人的内在动力, 从而刻苦修炼、后来居上。
三看是否涌现出初见成效的诚信典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虽然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漫长过程, 难以在短期内立竿见影, 但仍会有一些初见成效的先进典型。诸如课堂秩序是否变好了、迟到早退现象是否减少了、话语表达是否文明了、学习心得是否深刻了、考试作弊现象是否绝迹了、求职材料是否真实了、恶意拖欠学费的是否补交了, 如此等等, 窥斑见豹, 以小见大。细节决定成败, 从学生这些细微的变化中能够看到大学生接受诚信教育前后的进步和变化。
参考文献:
[1]翁春敏.案例教学的向导——评《案例教学指南》[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5) .
[2]戴锐.“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的意义与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4) .
[3]全国整改办、中宣部等六部委.关于开展社会诚信宣传教育的工作意见 (整规办发[2003]25号) .
[4][13]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汇编 (1949-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204, 219.
[5]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5.
[6]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0. 339.
[7][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4. 181, 172-174.
[8]张锡勤.中国古代诚信思想浅析[J].道德与文明, 2004 (1) .
[9]任建树.陈独秀着作选编 (第一卷)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235-236.
[10]黄宏章.特写:三峡工程首例对日索赔纪实[J].大地, 2017 (20) .
[11]金明华.高校案例教学之管见[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2) .
[12]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大学生诚信的现状与创新教育机制 | 大学生诚信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
“90后”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与解决措施 | 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与解决措施 |
高校学生思想道德素养提升中发挥体育文化的作 | 浅析创新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
新时期国际学生思政教育的瓶颈与策略 | 习近平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阐述 |
“95后”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强化研究 | 高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