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近代史由此开端。鸦片战争失败后, 一些有识之士致力于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术, 主张培养科技人才, 以使中国走向富强的道路。其中,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军事的发展, 产生了尤为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反推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近代陆军海军的建设以及兴办新式军事教育。
关键词:鸦片战争; 近代中国; 社会; 军事;
一、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后, 清朝统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着眼于改造军队的旧式装备, 所需要的新式装备除了从西方先进国家购买之外, 逐渐开始自行制造, 从而促使了近代新式军事工业的兴起。
1861年9月, 曾国藩攻占安庆后, 建立了“内军械所”, 近代新式军事工业随即起始。安庆内军械所以生产新式武器为目的, 与传统的官办军用工业不同, 于1866年并入李鸿章所办的金陵机器局。中国第一个正规的新式军工企业是由李鸿章在1865年于上海创办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它是清朝成立的近代军事工业生产机构, 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 是清政府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这之后不断扩充, 至1874年先后设有气炉场、机器厂、铸铜铁厂、熟铁厂、洋枪楼、轮船厂、船坞、气锤厂、枪厂等, 成为一个设备比较先进, 生产功能比较齐全的军工大企业。1895年, 该局又先后增设了炮厂、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和无烟火药厂, 成为晚清规模最大、东亚罕见的大型军工企业。[1]911865年, 李鸿章将苏州洋炮局迁至南京, 并进行扩建, 更名为金陵机器局, 有工厂十余座, 主要生产枪炮弹药。
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军工企业是由左宗棠在1866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局, 亦称福州船政局、马尾船厂。起初, 船厂中存在着大量的洋员、洋匠, 于1869年建造出第一艘轮船“万年青”号。到1873年, 中国人开始自行仿制造船, 并陆续的培养出中国自己的造船工人, 至1874年遣散了所聘用的全部洋员、洋匠。至此, 福建船政局已经成为一个能够基本建造大型轮船的企业, 共计造出各式轮船15艘。1875年至1884年间, 福建船政局共制造巡洋舰2艘, 炮艇12艘, 兵舰14艘;1885年以后又陆续制造铁甲舰2艘, 巡洋舰7艘, 守船6艘, 练船3艘, 运输船1艘。[2]福建船政局的发展对近代中国的军事工业和海军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建船政局陆续成立之后, 各省的督抚都在各自省份的重要城市开设了军工企业。到1884年, 所建企业已经遍及18个省, 大小共计32个, 到1894年, 又新增了2个。这些军工企业都是由官府发起创办, 由官府决定生产计划, 并由官府调配生产产品, 不做商用。新式军工企业的出现, 为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对中国的军事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近代陆军海军建设
1861年, 曾国藩在上报朝廷的奏折中提出:购买外国轮船和大炮, 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3]不仅要学习使用, 而且要设法仿造, 才能“可期永远之利”。[4]李鸿章认为, 清军与西方列强的军队相比, 主要就是武器装备的落后。奕訢看到曾国藩、李鸿章学习仿造外国船炮, 也表示支持。他在奏折中提出自强以练兵为要, 练兵以制器为先:“我能自强, 可以彼此相安。”[5]此时, 中国已经有了“制器”的基础, “练兵”也提上了日程。
清朝的新式军队建设开始于1862年的天津练兵。由崇厚主持, 从驻京旗营和驻津绿营中挑选官兵, 聘用英国教官, 在天津进行训练。到1869年, 先后受训官兵共计步兵1 350余人、骑兵1 000余人, 受训官兵后被统一编为神机营洋枪队。1870年, 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后, 将天津编练部队陆续改编扩大为31营6小队, 包括步队19营、马队12营、马步混合队6小队, 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一支新式军队。同时, 李鸿章对淮军进行改革, 聘请外国教官帮助训练, 全军普遍采用洋枪洋炮, 改用西洋阵法。其他包括湘军在内的各地方军队和八旗、绿营兵, 也不同程度的采用了西洋武器。从总体上来说, 练兵使军队从冷兵器时期进入到近代新式热兵器时代。
除编练新式陆军外, 李鸿章等人又开始筹建新式海军, 整顿海防。中国曾经拥有的那支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北洋水师, 就是在那时建成的。1874年, 清政府因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受到震动, 决定正式建立海军。其方案是:筹建北洋、东洋、南洋三大外洋水师, 先在北洋创立一军, 等力量充足时, 再就一化三。到1884年, 只是初步建成了五支大小不等的舰队:北洋水师、南洋水师、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和福建水师。以上五支舰队, 共有船舰64艘 (百吨以上) , 总吨位4.7吨, 各式大炮322尊、官兵总数约5 000人。[1]971884年, 中法战争爆发, 福建水师的全军覆没令清政府极为震怒, 调整了海军建设的方针, 更加注重了对外洋水师的建设。1885年, 总理海军衙门成立, 加大北洋水师的建设。1888年12月, 北洋水师正式成立。这支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 在当时拥有相当的实力, 号称远东第一舰的定远铁甲舰、镇远铁甲舰、致远巡洋舰等从外国购买的极为先进的军舰, 全师拥有舰船35艘, 4.6万多吨。李鸿章称:“综核海军战备, 尚能日异月新, 目前限于饷力, 未能扩充, 但就渤海门户而论, 已有深固不摇之势。”[6]
三、兴办新式军事教育
教育始终是一个国家应该面临的重要问题。教育对人才的培养, 国民素质的提高, 起着重要的作用。鸦片战争后, 创办了各种类型的军事院校, 对当时中国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67年1月, 以培养为海军建设服务的人才为目的, 由福建船政局创办的福州求是堂艺局 (俗称船政学堂) 正式建立, 这是近代第一所新式军事院校。该校利用船政局所聘用的外国技术人员开设学堂。所设法文学堂、英文学堂, 后又陆续增设了绘事院、驾驶学堂、管轮学堂、艺圃四所, 学生300余名。随着时间的推移, 各地又陆续创办了13所军事学堂, 以海军学堂为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设立的操炮学堂, 天津建立的鱼雷学堂、水师学堂和天津武备学堂, 广州黄埔鱼雷学堂和广东水陆师学堂, 威海刘公岛水师学堂, 南京江南水师学堂, 天津北洋医学院 (军医) , 烟台海军学堂等等。其中, 天津武备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陆军学校。该学堂聘请了德国军官作为教官, 挑选军队中基层军官作为学生, 培养了不少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 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这些学堂的发展, 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海军和陆军人才。
选派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 培养有学问、高素质的人才归来为国家服务, 作为另一种新式教育的方式, 开始出现。1877年, 沈葆桢在福州船政学堂选派学生分别赴法国和英国留学。其中, 赴法国学习制造的学生18名, 赴英国学习驾驶的学生12名, 后又增派5名厂徒赴法国学习。这批学员全部学成归国, 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这其中的很多人成为了海军和福建船政局的骨干人物, 如严复、刘步蟾、林泰曾、方伯谦、萨镇冰等。1882年, 船政学堂又选派了10名学员赴英国、法国和德国留学。1886年, 李鸿章从北洋舰队、天津水师学堂选派了第三批留学生, 共计34名。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 为海军带来了先进的科学知识, 培养了一部分海军的高素质人才。
军事学堂的创办, 留学生的选派, 西学在中国的传播, 使中国的军事得到了发展, 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储备了大量的人才,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
四、结语
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遭受的第一个帝国主义侵略战争。鸦片战争的失败, 使中国走向了落魄, 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 使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对象。中国人民受尽了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辱、折磨和压迫, 但终究没有被打败。正如马克思所说:“看起来很奇怪的是, 鸦片起的不是催眠作用, 反而起了警醒作用。”大量的中国人由此觉醒, 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技术, 开始同统治阶级作斗争, 开始积极的探索救国之路。鸦片战争的失败, 加速了近代中国社会军事的发展, 加速了清政府封建统治的灭亡, 也加速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国近代史》编写组.中国近代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2012.
[2]李毅.洋务运动对清代军事工业的影响[J].兰州学刊, 2008 (11) .
[3]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三[M].长沙:岳麓书社, 2011:186.
[4]曾国藩全集:奏稿之二[M].长沙:岳麓书社, 2011:618.
[5]中华书局编辑部, 李书源, 整理.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 :第25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79:1-2
[6]李鸿章全集:第14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95.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鸦片战争发生前后中英的较量 | 研究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等国货币政策 |
研究鸦片战争时期水勇的招募与裁撤 |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因素 |
浅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因素 | 浅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国际处境 |
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朝水师战船的发展进程 | 浅析《京报》英译及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英关 |
研究鸦片战争爆发原因 | 研究蒋廷黻笔下的“鸦片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