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蒋廷黻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一生治学严谨, 虽然著作不多, 但都很有分量。一本仅仅5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更是奠定了他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 对后世影响深远。鸦片战争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他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鸦片战争, 并且提出了许多与主流论述背道而驰的观点, 其中具代表性的可能是他对鸦片战争失败的看法以及做出的评价。文章阐述了蒋廷黻对鸦片战争的观点和看法, 并试图通过另一种角度来分析蒋廷黻的观点, 对蒋廷黻这一观点展开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蒋廷黻; 鸦片战争; 角度; 观点;
Abstract:Jiang Tingfu is a famous Chinese historian whose life is rigorous in his studies. Although his works are few, his works are very valuable. A book of more than 50, 000 word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laid him even more in the study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c status, 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The Opium War has always been a hot issue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He tried to interpret the Opium War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put forward many views that are contrary to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The representative may be his view on the Opium War's failure and the Out of the evaluation.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Jiang Tingfu's Opinion and view on the Opium War and tries to analyze Jiang Tingfu's point of view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and discuss and elaborate on Jiang Tingfu's view.
Keyword:Jiang Tingfu; Opium War; angle; view;
一、蒋廷黻眼中的鸦片战争
在十九世纪以前, 中西没有邦交。中国不承认别国的平等, 外国人来中国必须遵循中国为上国而他们以番邦属国的原则。中国的通商制度比较特殊, 成立一口通商制度, 只允许广州十三行进行贸易往来。外国人对于海关关税的不满已经是怨声载道, 再加上中国的刑罚过重, 断案手续也很检索, 更是让外国人无法忍受, 很不耐烦。在中外的贸易中, 没有什么大宗货物是中国人要买的, 更别说国外的金银珠宝了, 外国人一直在想方设法的增加自己国家金银货物的出口。经过长期的贸易, 他们发现鸦片是上等的销售商品。于是英国最先在印度种植鸦片, 慢慢扩大生产规模, 统一运输销往中国。中英的贸易这时开始发生变化, 鸦片也随之开始泛滥起来。
从乾隆到嘉庆短短几年间, 既是下令严禁销售鸦片, 但是由于政府官吏的腐败受贿和禁烟的困难, 鸦片销量还在继续扩大。尤其到了道光年间, 虽然道光皇帝对禁烟很有决心, 加大禁烟的力度, 但是鸦片销量仍在倍增。据统计, 道光元年销售鸦片五千箱, 道光十五年就增加到了三万箱。“白银外流”, 举国上下都认为这是国之大患, 有人曾建议提高关税的同时鼓励种植鸦片, 用国货来抵消外货, 渐渐地让外商没有利润可以获取, 从而放弃销售鸦片。这是许乃济的良策, 但是又有几人能冒着极大的风险公开宣告这种对策。直到道光十八年, 黄爵滋上奏主张严禁鸦片, 他提到:“请皇上严降谕旨, 自今年某月某日起, 至明年某月某日止, 准给一年限戒烟, 倘若一年以后, 仍然吸食者, 是不奉法之乱民, 置之重刑无不平允”。 (1) 但许多地方大臣都觉得黄爵滋的对策太过于激进, 他们认为吸食者没有重罪, 有重罪的是贩卖者, 害人害已。
当时的地方大臣对于禁烟运动都带了几分客气态度。在他们的私信中可以看出, 他们承认禁十分困难, 但是在奏折中却又表现出唱高调、迎上峰的意旨。其实禁烟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又困难的问题, 即使没有英国的干涉, 禁烟运动已是极难推动, 更何况英国人绝不可能袖手旁观呢?倘若因禁烟运动封死了英国人的销售财路, 英国人绝对不惜动用武力来打开中国的大门。当时只有两湖总督林则徐完全认同黄爵滋的对策, 并建议采用多种办法来禁烟, 于是得到道光皇帝的重用, 前往广州查办禁烟。
道光十九年, 林则徐一抵达广州就开始策划和布置。他谕告英国人说:“利己不可害人, 何得将尔国不食之鸦片带来内地, 骗人财而害人命乎?” (2) 林则徐不仅要英国人如数上缴鸦片, 而且还要英国人做出承诺以后不再对华倾销鸦片, 如有再犯, 就地正法。英国以为林则徐只是一个地方官僚, 新光上任三把火, 过后用些钱财贿赂仍可以进行鸦片的买卖交易。林则徐对禁烟的态度坚定让英国人出乎意料, 十三行是林则徐禁烟运动的开始, 把不上缴鸦片的外国人囚禁在这里, 不许国人卖粮食给他们, 让他们受尽苦头。无奈之下, 英国监督商义律共交纳二万零二百八十箱鸦片, 共计二百数十万斤。 (3) 这是林则徐的禁烟运动的初步胜利, 英国人还是不完全相信林是要真的禁烟, 他们认为林这一次只是发大财了。然而他们的判断是错误的。
1839年6月3日, 林则徐在虎门沙滩挑选了两个池子, “前设涵洞, 后通水沟, 先由沟道引水入池, 撤盐其中, 次投箱中烟土, 再抛石灰煮之, 烟灰汤沸, 颗粒吸尽。其味之恶, 鼻不可嗅。潮退, 启发涵洞, 随浪入海, 然后刷涤池底, 不留涓滴。共历二十三日, 全数始尽销毁。” (4)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引起了英国政府的十分不满, 好大喜功的巴麦尊便打算出兵中国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在战争中, 英国人懿律避开和主战派的林则徐交战, 而是北上进攻大沽口、定海两地, 定海失守的消息传到了北京以后, 道光皇帝见势只得派直隶总督琦善去和英国人交涉, 英国人的致电中大部分都是批评林则徐的言语, 琦善把战争的导火索归因于林则徐的身上, 于是将计就计回报道光皇帝, 最终英国答应撤军退回广州, 同时革了林则徐的职, 被琦善所替代。
琦善到达广州后, 他主张与其割地赔款不如增加多个通商口岸, 但是清政府一拖再拖, 英国人终于不厌其烦于十二月初进攻大角、沙角等地。两地失守后, 琦善不得不和英国人签订条约, 赔款六百万元, 割让香港予英国, 与英国平等待遇。道光皇帝得知消息后, 斥责琦善执迷不悟, 革职审问, 同时调派军队开赴广州。这时道光皇帝很是倔强, 为了挽回天朝上国的颜面, 不断和英军交战, 其中不乏有爱国将领也又贪生怕死的逃兵, 交战一直持续到道光二十二年夏天, 清政府已是没有回击之力, 不再做抵抗, 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二、蒋廷黻对鸦片战争的看法及评价
蒋廷黻把鸦片战争的失败归因于中国的落伍。我们有旧式的军队, 中古的政府, 士大夫阶级的思想, 还有中古的人民, 这些都是落后的存在。从民族的历史角度分析, 这次战争军事上的失败还不是真正的失败, 最为失败的是民族不知道奋发图强, 改革现状。他认为鸦片战争会发生是因为林则徐的主张禁烟, 不懂得主张改革, 只懂得与英国武力一战;他欣赏琦善对英国采取的和平外交手段, 认为那是中国当时解决鸦片问题的唯一方法, 所以才会提出与主流论述南辕北辙的观点。他对琦善和林则徐的评价是这样的:“林文忠无疑的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 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 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主张扶夷的琦善, 耆英诸人虽把中外强弱的悬殊看清楚了, 而且公开道德宣传了, 但是士大夫阶级不信他们, 只听其自然, 不图振作, 不图改革。” (5) 从评价中可以看出他对林琦二人的观点与主流研究是相反的。蒋廷黻和琦善站在一个立场, 对民众同样持敌视打压的态度, 坚持自己的和平外交手段。林则徐本应是积极组织群众、共同打击敌人的民族英雄形象, 被他认为是士大夫不图改革的主战之徒。琦善本应仇视人民, 打压人民群众的抗英精神的“卖国贼”, 却被他说成是采用正规手段的主和之人。
三、从后世的角度分析蒋廷黻的观点
蒋廷黻认为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禁烟运动引起的, 一个只顾个人名誉不顾及国家安全的主战派;而主张妥协外交解决问题的琦善并不是人们眼中的“卖国贼”, 认为他在鸦片战争中是有功劳的, 只是士大夫阶级不认同他的外交方式, 更不图改革自强。这种观点放在清政府统治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毕竟官僚统治阶级掌握着实权, 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但是从我们后世的角度去分析它, 正反两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局限性。对此, 文章提出以下观点进行简要论述:
(一)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既是政府蓄谋已久的策略, 又是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客观需求
禁烟运动只是挑起战争的借口, 并不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十八世纪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面对近代工业发展的问题, 英国暴露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种矛盾。1825年的生产过剩危机, 棉纺织工人们发生动乱, 集体罢工;1836年的宪章运动, 使英国承受了巨大的发展压力, 经过三次高潮, 运动持续了十多年才得以结束。英国一方面要对国内加紧实施阶级剥削和压迫, 更重要的加紧对外扩张殖民地的计划, 发动侵略战争来开辟更大的资本主义市场。鸦片战争就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爆发的, 没有资本主义的野心扩张, 就没有侵略战争的出现。从上述英国的情况中, 可以清楚地看出:到了十九世纪, 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 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发展阶段, 各个强国为了寻求更大的资本主义商品市场、夺取原料产地, 采取殖民侵略战争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野心。因此, 中英的鸦片战争在这种世界形势下是无法避免的, 中国国内的禁烟运动仅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没有禁烟运动的话, 英国还会寻找其他借口来打开中国的大门。
(二)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抵抗精神我们给予肯定, 他在民族危亡之际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面对侵略英勇抵抗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1839年6月, 林则徐率部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这个持续了半个世纪的鸦片祸乱终于暂时得到安定了。这场禁烟运动后被英国当作借口发动战争, 但是它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民族纯洁的内心和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定意志。西方国家办的《澳门月报》中有很多人持肯定的看法。一则新加坡报道就说道:“鸦片系不法之贸易, 中国官府理应禁止。因禁鸦片尽其所能而行, 所事皆是公正合理之事。我等见得并无一条道理可以驳之, 说其不善。” (6) 从中可以看出林则徐的做法得到了世界上不少国家的赞成, 并没有不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举动。在虎门销烟之后, 林则徐下令开放中英正常贸易, 要求国外船只出具凭证, 保证永不懈怠鸦片, 如有再犯, 立刻就地正法。这也侧面说明了林则徐坚持正当的国际贸易, 坚决取缔鸦片走私的正面立场。1839年7月到10月里, 英国人在香港岛、九龙附近挑衅中国水师, 林则徐率中国军队第一次与英军正面交锋, 英军没有占到一丝便宜, 甚至有士兵回忆这次交战说:“如果中国师船炮火充足, 英军将无人生还。” (7) 林则徐在国家危亡面前表现出了坚定和严正的态度, 是一个勇于献身的民族英雄。
(三) 琦善是清政府内部投降派的代表人物, 他所主张的外交手段就是通过接受帝国主义各种苛刻的条件来达成停战的目的
由于他手中掌握很大的实权, 通过污蔑林则徐自行销毁英国国王的文书, 最终接手中英之间的谈判。接替林则徐后, 他漏出了狐狸的尾巴, 开始向英军求和妥协, 他想用国家的主权领土来换自己一时的苟且偷生。英军方面, 义律这时已经是英国侵略军的代表, 琦善基本上接受了义律提出的各种要求, 只是割出香港岛一条不能作主, 还得请示皇帝。1841年初, 琦善为了早日停战, 赶紧与义律议和, 订立《穿鼻条约》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岛, 赔偿烟价六百万元, 开放广州等。 (8) 这种出卖国家的领土和主权来结束这场战争的做法, 实在是“卖国贼”所为。
再说士大夫阶级没有提倡改革吗?在主战派里, 像龚自珍、魏源、邓廷桢等人, 都是近代史上有名的具有改革创新思想的, 他们接受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 主张引进武器制造技术、枪船炮弹、筹划海防等, 于林则徐一样持有相同的认识。林则徐的宝贵之处在与最先用西方的眼光去衡量中国现存的不足之处, 军队上的差距, 装备上的差距, 思想文化上的差距。林则徐看到中西方之间的巨大差距后, 处在旋涡中心的他决心要做“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持翻译“《四洲志》、《华事夷言》、《在中国做鸦片贸易罪过论》、《各国律例》, 不仅是一种历史材料, 而且记录了中国民族最初借助文字而了解到的泰西形象和情态。” (9) 虽然林则徐骨子里是士大夫阶级的旧见识, 但是他能够从封建观念中展望世界发展, 这正是革新图强的表现。之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及一系列学习西方火器、兵法的主张, 都是一种时代革新的思想, 都是在鸦片战争失败后汲取经验教训的体现。
四、结语
综上所述, 蒋廷黻对鸦片战争的观点和人物评价是放在十九世纪的世界背景下产生的, 与主流论述的研究多少会产生偏见和差异。对同样一个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观点, 这并不奇怪。因为每个阐述者有不同的角度和追求, 所坚持的价值标准和认识水平也不相同, 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也不相同。所以, 琦善和林则徐二人谁好谁坏没有一定的判断标准, 只有建立在历史事实基础上的观点才能站得住脚, 才能在不同立场的评论者之间互相启迪学习。而离开基础的史实的观点, 则永远是无法站住脚的。文章正是通过后世的角度去看待鸦片战争, 是站在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的立场上分析二人的优劣, 虽有一些个人感情色彩融入其中, 但是对于林琦二人的观点是遵循历史事实来阐述的, 是符合历史史实的论述。
参考文献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1, 9-19.
[2]鸦片战争 (第二册) [M].372-373.
[3]中国近代史稿 (第一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9, 45-46.
[4]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 5:54-55.
注释
1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1, 9.
2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1, 11.
3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1, 12.
4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1, 12-13.
5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1, 19.
6 鸦片战争 (第二册) [M].372-373.
7 中国近代史稿 (第一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9, 45.
8 中国近代史稿 (第一册)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8:9, 48.
9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5, 54-55.【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鸦片战争发生前后中英的较量 | 研究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等国货币政策 |
研究鸦片战争时期水勇的招募与裁撤 | 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因素 |
浅析鸦片战争反推近代中国社会军事发展 | 浅析鸦片战争爆发的因素 |
浅析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国际处境 | 在鸦片战争以前清朝水师战船的发展进程 |
浅析《京报》英译及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中英关 | 研究鸦片战争爆发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