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外交理念与实际外交活动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李鸿章主持晚清外交数十载,其在外交思想和外交活动等方面多有建树。下面由学术堂为大家整理出一篇题目为“李鸿章的外交理念与实际外交活动”的近代史纲要论文,供大家参考。
原标题:对晚清李鸿章外交的再认识
摘要:晚清是中国近代史上屡受列强侵略的时期,也是外交上极度衰弱的时期。李鸿章作为主持晚清外交的重臣,为挽救清国的危亡,其在外交思想和外交活动上积极创新,他的外交成果对晚清及后来中国的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晚清;李鸿章;外交
李鸿章主持晚清外交数十载,其在外交思想和外交活动等方面多有建树。然而晚清历史是中国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李鸿章在竭力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又不得不处理好涉及列强和清政府利益的一系列问题。直至现在,学界对于李鸿章外交的评价仍多有争议。我们只有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实际外交活动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对李鸿章的外交作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一、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指导着李鸿章的实际外交活动,本人就从两个方面谈一谈他的外交思想:
(一)“和戎外交,师夷自强”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和戎外交,师夷自强”是指中国在国力无法与列强抗衡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持一种缓和的对外关系,同时针对中国的不足努力学习列强先进的东西,再将不断增强的国力展现给列强。在这一外交思想下,李鸿章外交的基本原则是“以和为贵”,并通过洋务运动将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展现给列强。李鸿章明确地表达了“自海禁开通,中外交涉频繁,吾过墨守旧法,不适与今世”的看法。〔1〕他也认识到“洋人论势不论理,视我国势之强弱……我不能自强,则虽民物萧条,洋人也必隐图其狂逞。”〔1〕他更认识到“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日本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取法……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2〕
(二)“循理外交,以夷制夷”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循理外交,以夷制夷”是指中国在国势不及列强的情况下,在外交中要尽可能以理服人,并且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和相互牵制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这一外交思想下,李鸿章大多“循理”去解决外交问题,并在洋务运动中常常利用列强在经济上的竞争来给中国兴办洋务带来一些优惠和好处。李鸿章深知当时清政府军队无力对抗外敌的入侵,最后他开创了“循理外交”.他认为这可以使中国在和平的环境下学习技术,改进军备,增强对抗列强的实力。他又将古代的“以夷制夷”和西方的“均势思想”相结合,采用远近交攻的合纵连衡之术,使强敌相互对立、相互牵制,以维持中外相安局面。
二、李鸿章的实际外交活动
李鸿章的实际外交活动是对李鸿章的外交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本人就以中法战争为界,谈一谈前后两个阶段中李鸿章的实际外交活动:
(一)中法战争前李鸿章的实际外交活动
这一阶段李鸿章的实际外交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外交活动是:中英马嘉理案件的处理,抵制日本吞并朝鲜,中法战争的急于求和。
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可以说是对云南马嘉理案的处理。1875年2月,英国外交官马嘉理在接应英国武装“远征队”侵略云南的过程中与地方部族群众发生冲突,马嘉理被击毙,这就是“马嘉理案”.此案发生后,英国政府向清政府提出了很多侵略要求。李鸿章在此案的交涉中,有意将此案与列强要求修改商约的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列强对此案的关注。借列强观摩烟台海军演习之机,李鸿章把英国公使威妥玛也接到烟台与俄、德、美、法、日、奥六国公使会晤。李鸿章在会谈中充分利用英国同其他列强在商业利益上的矛盾,“故示整暇,往来谈宴”,〔3〕在此案处理上故作不紧不慢的姿态,这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清国在此案解决上的被动局面。最终,李鸿章与威妥玛在北京会谈时,威妥玛不再要求“问罪滇抚岑毓英”.这次“以夷制夷”外交胜利后,西方列强都觉得李鸿章是中国最有能力的外交大臣。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加紧侵略朝鲜,李鸿章便极力向朝鲜输出他“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1879年8月,主管清国外交事务的李鸿章在写给朝鲜原任太师的信中说:“为今之计,宜乘机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藉以牵制日本……以朝鲜之力制日本,或虞其不足,以统与泰西通商制日本,则绰乎有余”.〔3〕朝鲜在李鸿章“以夷制夷”思想的指导下,积极与日方在外交上周旋,最终避免了被日本吞并。李鸿章的这一间接的“以夷制夷”外交活动对于阻止日本的侵略以及维护中国东北边疆安全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在后来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僵化地执行“和戎外交”的思想,致使清国优势丧尽。当时李鸿章并不在前线积极布置防御去应对法军的进攻,他说:“若与法人开衅,彼必分遣兵船扰我海口,顾彼失此,尤与根本大局有妨”.〔4〕1884年,在中国军队溃败后,法国提出“中国承认法国对越有保护权”等条款。李鸿章很快将此条款送交总理衙门:“与其兵连祸结,日久不解,待至中国饷源匮绝,兵心民心动摇,或更生他变,似不若随机因应,早图收束之有裨全局矣”.〔5〕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增援问题上也很消极,以致清军失掉战机。朝廷在法国军队进攻基隆被击败后,准备调派军舰增援台湾,而北洋大臣李鸿章却拒绝增援,并且言道:“开衅即不可收拾,与之战,法始必负,继必胜,终必款。”〔5〕清国在李鸿章“保证和平局面”这一战略下,最终与法国签订了不败而败的《中法新约》。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原标题:对晚清李鸿章外交的再认识
摘要:晚清是中国近代史上屡受列强侵略的时期,也是外交上极度衰弱的时期。李鸿章作为主持晚清外交的重臣,为挽救清国的危亡,其在外交思想和外交活动上积极创新,他的外交成果对晚清及后来中国的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晚清;李鸿章;外交
李鸿章主持晚清外交数十载,其在外交思想和外交活动等方面多有建树。然而晚清历史是中国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李鸿章在竭力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又不得不处理好涉及列强和清政府利益的一系列问题。直至现在,学界对于李鸿章外交的评价仍多有争议。我们只有对李鸿章外交思想和实际外交活动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对李鸿章的外交作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一、李鸿章的外交思想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指导着李鸿章的实际外交活动,本人就从两个方面谈一谈他的外交思想:
(一)“和戎外交,师夷自强”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和戎外交,师夷自强”是指中国在国力无法与列强抗衡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持一种缓和的对外关系,同时针对中国的不足努力学习列强先进的东西,再将不断增强的国力展现给列强。在这一外交思想下,李鸿章外交的基本原则是“以和为贵”,并通过洋务运动将中国不断增强的经济军事实力展现给列强。李鸿章明确地表达了“自海禁开通,中外交涉频繁,吾过墨守旧法,不适与今世”的看法。〔1〕他也认识到“洋人论势不论理,视我国势之强弱……我不能自强,则虽民物萧条,洋人也必隐图其狂逞。”〔1〕他更认识到“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日本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取法……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2〕
(二)“循理外交,以夷制夷”是李鸿章外交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循理外交,以夷制夷”是指中国在国势不及列强的情况下,在外交中要尽可能以理服人,并且利用列强间的矛盾和相互牵制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在这一外交思想下,李鸿章大多“循理”去解决外交问题,并在洋务运动中常常利用列强在经济上的竞争来给中国兴办洋务带来一些优惠和好处。李鸿章深知当时清政府军队无力对抗外敌的入侵,最后他开创了“循理外交”.他认为这可以使中国在和平的环境下学习技术,改进军备,增强对抗列强的实力。他又将古代的“以夷制夷”和西方的“均势思想”相结合,采用远近交攻的合纵连衡之术,使强敌相互对立、相互牵制,以维持中外相安局面。
二、李鸿章的实际外交活动
李鸿章的实际外交活动是对李鸿章的外交进行评价的重要参考。本人就以中法战争为界,谈一谈前后两个阶段中李鸿章的实际外交活动:
(一)中法战争前李鸿章的实际外交活动
这一阶段李鸿章的实际外交中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外交活动是:中英马嘉理案件的处理,抵制日本吞并朝鲜,中法战争的急于求和。
李鸿章“以夷制夷”外交活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可以说是对云南马嘉理案的处理。1875年2月,英国外交官马嘉理在接应英国武装“远征队”侵略云南的过程中与地方部族群众发生冲突,马嘉理被击毙,这就是“马嘉理案”.此案发生后,英国政府向清政府提出了很多侵略要求。李鸿章在此案的交涉中,有意将此案与列强要求修改商约的问题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列强对此案的关注。借列强观摩烟台海军演习之机,李鸿章把英国公使威妥玛也接到烟台与俄、德、美、法、日、奥六国公使会晤。李鸿章在会谈中充分利用英国同其他列强在商业利益上的矛盾,“故示整暇,往来谈宴”,〔3〕在此案处理上故作不紧不慢的姿态,这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清国在此案解决上的被动局面。最终,李鸿章与威妥玛在北京会谈时,威妥玛不再要求“问罪滇抚岑毓英”.这次“以夷制夷”外交胜利后,西方列强都觉得李鸿章是中国最有能力的外交大臣。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加紧侵略朝鲜,李鸿章便极力向朝鲜输出他“以夷制夷”的外交思想。1879年8月,主管清国外交事务的李鸿章在写给朝鲜原任太师的信中说:“为今之计,宜乘机次第与泰西各国立约,藉以牵制日本……以朝鲜之力制日本,或虞其不足,以统与泰西通商制日本,则绰乎有余”.〔3〕朝鲜在李鸿章“以夷制夷”思想的指导下,积极与日方在外交上周旋,最终避免了被日本吞并。李鸿章的这一间接的“以夷制夷”外交活动对于阻止日本的侵略以及维护中国东北边疆安全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是在后来的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僵化地执行“和戎外交”的思想,致使清国优势丧尽。当时李鸿章并不在前线积极布置防御去应对法军的进攻,他说:“若与法人开衅,彼必分遣兵船扰我海口,顾彼失此,尤与根本大局有妨”.〔4〕1884年,在中国军队溃败后,法国提出“中国承认法国对越有保护权”等条款。李鸿章很快将此条款送交总理衙门:“与其兵连祸结,日久不解,待至中国饷源匮绝,兵心民心动摇,或更生他变,似不若随机因应,早图收束之有裨全局矣”.〔5〕李鸿章在战争中的增援问题上也很消极,以致清军失掉战机。朝廷在法国军队进攻基隆被击败后,准备调派军舰增援台湾,而北洋大臣李鸿章却拒绝增援,并且言道:“开衅即不可收拾,与之战,法始必负,继必胜,终必款。”〔5〕清国在李鸿章“保证和平局面”这一战略下,最终与法国签订了不败而败的《中法新约》。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相处经历
下一篇:李鸿章“防日”思想及其评价
相关论文推荐:
李鸿章洋务运动对电报业的推动作用 | 李鸿章海防观念的发展变化 |
北洋海军的建立中李鸿章的作用 |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李鸿章 |
李鸿章“防日”思想及其评价 |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相处经历 |
曾国藩与李鸿章的行事作风比较 | 李鸿章与马关条约的签订 |
晚清时期李鸿章的宗藩关系观念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