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认同的界定
"民族"和"民族认同"的概念界定说法不一,且富于争议,对于民族认同的界定,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究。对"民族认同"进行界定,首先应该了解"民族"及"认同"的含义。最为我们熟知的当属斯大林的民族定义: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1].在其定义中,将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的四个基本要素。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和界定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民族理论对苏联民族国家体系建立的指导作用具有权威性[2],而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其他体制下的国家)这个问题还需进一步探究。
2005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指出:"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我国对"民族"定义的最新阐释,虽然其中一些因素现有民族已不能满足,但此种定义在中国应属最适用、最权威的。世界上不存在从未与"他族"接触过的民族,民族意识在与"他族"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民族有不同的对象和范围,广义的民族和国家联系在一起,有人主张称为"国族",如"中华民族"、"法兰西民族"等,而狭义的民族则是指国家内部的民族,一些专家学者也将此称为族群,如"汉族"、"土家族"等。本文要探讨的民族是属后者。
弗洛伊德最早提出"认同"这一术语,在心理学中用以指个人与他人、群体或者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的趋同过程。后来在心理学上一般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某些人联系起来并与其他一些人区分开来的自我意识[3].而后被引入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形成民族(族群)认同,民族(族群)认同是民族意识的重要部分。民族认同,是将个体定义为某一民族的一份子以区别于其他群体,"本民族个体或群体之间的相互认同是民族自我意识的核心,民族自我意识则构成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核心。"[4]
在各民族内部产生"自认为"属于某一民族,而后才为社会所接受,形成"被认为"属于某个民族,民族认同是"自认为"和"被认为"的集合体,没有社会的接受和认可,这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难以为继。
二、邓家土家族乡概况及认同现状
(一)邓家土家族乡概况
邓家乡的来历,是因原乡政府所在地有一个邓家坡,当地人几乎都姓邓,故此得名,民国前属湖北省建始县。邓家土家族乡成立于 2002 年,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属湖北与重庆交界地带。"巫山本身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生产水平低下,属资源丰富的贫困县。"邓家土家族乡可以说是整个巫山县发展状况的一个缩影。全乡辖有池塘村、神树村、伍绪村、楠木村和邓家村共五个村,民族构成只有汉族和土家族两个民族,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邓家土家族乡现有 4 225 人,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 2 428 人,占 57.46%;少数民族人口 1 797人,占 42.54%[5]2-236.
(二)邓家土家族乡的民族认同
1.邓家土家族乡人口来源
历史上邓家乡的居民大部分都是外来移民,如清朝初期的"湖广填四川"国家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人们躲避战乱、逃避抓壮丁和自由通婚等,使很多人迁居到邓家,并在此后的历史发展中与原住民融合,在语言、服饰、文字、生活习惯、生计方式等方面都相互交叉影响,最终趋于一致,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共生的局面。因此在民族识别和民族划分之前,当地居民未曾意识到民族归属对自身的影响,民族互动相当频繁,民族冲突和矛盾在邓家土家族乡也不曾发生。
2.民族意识的发展。
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展开,民族划分工作的完成,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力度加强,族群意识有所增强,但是邓家土家族乡仍存在民族认同危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因素都影响着民族意识的发展,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在某种情况下有助于民族认同的增强,但有时也会造成民族认同混乱,出现民族认同危机。
在笔者看来,传统文化与生活的分离是邓家土家族乡居民民族认同危机产生的最重要因素。下文将详细分析邓家乡出现民族认同危机的影响因素。
(1)传统信仰与习俗的弱化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对各地风俗习惯差异性最好的表述,风俗习惯直接反映出当地社会群体的经济文化面貌。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但目前的邓家土家族乡的土家族村民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淡忘了本民族的传统习俗,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已经濒临消亡,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已几乎看不到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痕迹。邓家土家族乡的土家族与汉族之间的长期共同生活,很多传统习俗方面己渐渐趋同,比如服饰、丧葬、语言等,还有一些传统信仰和习俗也有所弱化。
白虎图腾是土家族的标志性信仰之一,相传土家族先祖是巴人务相,被推举为五姓部落首领,成为"廪君".廪君率族人沿夷水(今清江)迁徙至盐阳,射杀盐水神女,定居下来,以夷城(今湖北恩施)为都城建立巴国,从此土家族人在此定居,后来廪君去世,魂魄化为白虎升天[4].在邓家乡的调查中,很多人已不知道白虎图腾的来历,只是说以前父辈人崇拜它,所以后人也跟着信奉。
土家族婚俗是较有代表性的土家族文化之一,其中哭嫁是土家族人结婚的独特习俗。据当地人介绍,10 年前的婚礼,还存在许多古老习俗,如"哭嫁""坐十姊妹""插画""开脸"等,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水平的提高,现代化婚姻习俗进入邓家土家族乡,越来越多的人更愿意接受现代婚俗,原有的仪式大大简化,特别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在外面精彩世界感受新思想、新方式,潜移默化,许多风俗难以为继,脱离了文化中心的边缘文化逐渐被他族文化所同化。
(2)地理因素的限制
巫山县属四川盆地边缘山地,位于大巴山和鄂西山接壤地带。大巴山屏于西北,七曜山亘于中部,巫山环于西南,在大巴山和巫山两山之间,全县地势西北高,中间低。邓家土家族乡在巫山县的东南方,以山地为主,山高坡陡,地形复杂,沟壑纵横。
海拔高度在 580~1 890 米之间,平均海拔 1 550 米。地处偏僻,"北距巫山县城 127 公里,距长江 52公里;东距湖北省巴东县 89 公里,南距湖北省建始县 67 公里".[5]
由于邓家土家族乡处于重庆市与湖北省的交界地带,且地理环境较为复杂,距离城市较远,交通不便,以致整个邓家乡没有集市,没有完整超市等便于生活购物的场所,各村村民生活购物较为困难,有很多年纪大的村民从来没有走出过邓家乡。身处大山深处的邓家土家族乡,通往各处的交通极其不便,全乡只有一条交通主干道,从乡政府到各个村之间大部分的路还未修缮完整,有些村社尚未通公路,各村通往乡政府的村级道路大部分是简单的石子路,坑洼不平,路势险要,人们出行主要依靠摩托车或步行。这样的地形地势大大的限制了邓家乡居民同外界的联系,而占少数的土家族人更是"背井离乡".首先是离开了土家族文化的背景,使得大多土家族人忘记了原有的文化和生活习俗,而外地的土家族文化成分也难以进入;其次在与比例较大的汉族杂居过程中,受汉文化影响深重,原有文化消失殆尽。地理位置的限制使邓家土家族乡接触不到其他土家族文化,只能逐步被汉族文化所同化,逐渐自认为或被认为是汉族。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僜人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质、民俗事项对比分析 | 景颇族族源神话中的民族认同 |
从民族主义与建构主义谈民族的形成 | 2014年世界民族热点问题与成因分析 |
黑水靺鞨的民族关系和文化研究 | 西南少数民族背儿带研究 |
汉族的形成和发展探析 | 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上指定服役制度研究 |
民族分层与民族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 | 民族互嵌式社会结构的实施背景、理论依据及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