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八里桥之战清军为何失败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1 13:18
摘 要:1856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英法逐步扩大对华侵略。1860 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占领天津后,继续向北京进犯,在通州以西的八里桥,遭遇清军主力,由此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八里桥战役。此役清军军事战略战术失误、武器装备落后等问题暴露无遗,给予清朝统治者极大震撼,迫使咸丰帝逃离北京。八里桥战役促使清朝军队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关键词:八里桥;火炮;英法联军;僧格林沁;清军。
八里桥战役是近代清朝对外作战中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损失最为惨重的战役之一。但是这么重要的一次战役失败的具体原因,之前却很少有人提及,或者仅仅以统治者昏庸和武器落后几笔寥寥数语带过,缺乏深入细致分析。《筹办夷务始末》只是提及毙敌千余人,主将胜保重伤先行撤退,僧格林沁担心被英军包抄,继而后撤。参与八里桥战役的英法军官在回忆录(如《远征中国纪行》《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1860 年华北战役纪要》)中谈到清军失败原因时,只是简单地将其归于清军武器落后。军事科学出版社田地版的《中国近代战争史》提出了主帅逃跑军心涣散、朝廷战和不定和僧格林沁指挥失误三个八里桥战役失败的表因,但没有深入分析八里桥战役中清军失败的内在实质,也没有说明清军失败的影响。本文拟对八里桥战役中清军失败的具体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八里桥战役爆发前的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军队落后的武器装备便暴露无遗。为此,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国内一度兴起办海防、用西式武器等改革思想。但《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自以为是“万年和约”的清政府,又继续执行“防民胜于防寇”的方针。两次鸦片战争时隔近 20 年,本是中国进行军事改革的一次绝好时机,但是清政府没能把握住这次历史机遇。统治集团中也曾有人提出过购买夷船,雇佣夷匠,制造船炮,加强海防的建议,但道光皇帝拒不采纳,竟下令“毋庸雇觅夷匠制造,亦毋庸购买”船炮[1]102.
1856 年(咸丰六年),由于不满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既得利益,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由于当年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1857 年英属印度又爆发了殖民大起义,英法一直没有足够兵力侵入中国。1858 年这两场战争结束之后,英法联军随即集结了 1 万余兵力,攻陷大沽口并进逼天津,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但是,由于英法两国执意武装舰队由白河入京,遭到大沽炮台守军迎头痛击,被毙伤近 500 余人,英法联军大败而逃。这次惨败在英法等国内引起强烈震动,英法等国叫嚷着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2]11.1860 年 2 月,英、法当局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 15000 人、法军 7000 人,扩大侵华战争规模。在占领舟山、大连、烟台后,8 月 21 日英法联军第二次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而清军溃逃至通州。8 月 24 日,清政府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等人与之议和,但英法代表强烈要求开天津为商埠,并武装 1000 余人进京换约,谈判再次破裂。于是,英法联军继续向北京进犯。这时,由于与太平军作战不利,加之北京防守兵力不够,清政府不得不再次派载垣、穆荫到张家湾议和。但双方仍然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9 月 17 日,英法联军进攻张家湾,清军一触即溃,退至通州以西的八里桥。英法联军统帅蒙托班认为“不应该给僧王以足够时间布置兵力,应速战速决”[3]36,决定继续进军。21 日清晨,八里桥战役爆发。
二、八里桥战役概况。
张家湾战斗失利后,清军撤退至八里桥,在三天内集结了三万余人,其中蒙古马队万余,步兵近两万[1]123,主帅为僧格林沁,而英法实际投入作战兵力仅六千,统帅为法军将领蒙托班。1860 年 9 月21 日凌晨,英法联军向八里桥推进,骑兵探路,步兵跟进,清军则在八里桥周围临时构筑了大量战壕土垒。上午 7 时,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清军阵地展开进攻,东路为法军雅曼将军指挥的第一旅,西路为英军格兰特指挥,南路为法军第二旅,由科林诺指挥,担任主攻八里桥的任务。
战役开始后,清军骑兵发起反复冲击。在距离清军 2000 余米处,英法联军开始释放康格里夫火箭,火箭雨点般地落入冲锋的清军骑兵群中,由于头一次遭遇此种情形,马匹惊骇反冲清军阵地。在经过短暂混乱后,清军重新发起冲击,到达联军1000 余米处,联军开炮发射霰弹,炮弹纷纷在人群中爆炸,炮弹内上百枚钢珠四射,半径 30 米内的清军中弹纷纷倒地,损失近半。最终还剩下三分之一的清军冲到距离联军 200 米内时,联军开始排枪不间断地射击,清军也开始射箭,但他们大都使用的是弱弓(军备废弛已久,骑兵缺乏训练,清初的强弓已拉不开),弓箭有效射程仅 70 余米,无法进行有效还击,当冲到联军阵地仅 50 余米处时,清军骑兵几乎伤亡殆尽,最终没有一人冲破联军阵地。随后,联军发动反攻,随着雨点般的炮弹落入清军阵地,清军步兵也伤亡惨重,主帅僧格林沁逃跑,副帅胜保重伤,清军大败溃逃,联军占领八里桥。这场持续 4 个多小时的战斗变成了英法联军对清军的一场屠杀,英法联军伤亡 61 人,却使清军伤亡近万[4]61.
此战彻底摧毁了清朝统治者低抗侵略者的自信心,在八里桥战役结束的第二天,咸丰皇帝从圆明园逃到热河,英法联军随后火烧圆明园。
三、八里桥战役清军失败的具体原因。
(一) 武器落后--火枪与弓箭。
火枪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滑膛枪,另一类线膛枪。在 19 世纪中叶之前的枪支都属于滑膛枪,由于枪管内没有刻膛线,其射程近、准确率差。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使用的枪支就属于滑膛枪,有效射程约 200 米,射速一分钟三发[5]88;清军使用的抬枪、鸟枪(火绳枪)也属于滑膛枪一种,发射频率为 2 分钟 3 发,有效射程仅 120 米左右[5]89,但八旗兵装备鸟枪数仅占三分之一弱。此时,清军使用最多的武器仍是弓箭,有效射程仅为 100 米左右[6]19,射速虽比英军步枪要快,但威力比鸟枪还要小。而且,由于军备松弛、缺乏军事训练,清军骑射水平已大不如前,许多士兵连满弓都拉不开,甚至只能射 50 米左右[6]95.可见,清军蒙古骑兵在与近代化装备的英法军队作战时无异于被屠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已经换上了线膛枪,英军装备的是恩菲尔德步枪,法军使用的是米涅步枪,命中率有大幅度提高,有效射程能达到近300 米,最远射程达 800 余米。在 1856 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的线膛枪与沙俄部队装备的滑膛枪对峙,英法联军在 300 米处开枪时,俄国军队不得不顶着枪林弹雨跑到离敌军阵地 200 米处才能组成阵型射击,伤亡惨重[9]58.因此,八里桥战役中英法联军使用的线膛枪,在与有效射程仅 100 多米的清军火器和仅有 70 米有效射程的弓箭对抗下,无疑占尽了优势。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关键词:八里桥;火炮;英法联军;僧格林沁;清军。
八里桥战役是近代清朝对外作战中伤亡最大的一次战役,也是损失最为惨重的战役之一。但是这么重要的一次战役失败的具体原因,之前却很少有人提及,或者仅仅以统治者昏庸和武器落后几笔寥寥数语带过,缺乏深入细致分析。《筹办夷务始末》只是提及毙敌千余人,主将胜保重伤先行撤退,僧格林沁担心被英军包抄,继而后撤。参与八里桥战役的英法军官在回忆录(如《远征中国纪行》《蒙托邦征战中国回忆录》《1860 年华北战役纪要》)中谈到清军失败原因时,只是简单地将其归于清军武器落后。军事科学出版社田地版的《中国近代战争史》提出了主帅逃跑军心涣散、朝廷战和不定和僧格林沁指挥失误三个八里桥战役失败的表因,但没有深入分析八里桥战役中清军失败的内在实质,也没有说明清军失败的影响。本文拟对八里桥战役中清军失败的具体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一、八里桥战役爆发前的背景。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清朝军队落后的武器装备便暴露无遗。为此,林则徐、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国内一度兴起办海防、用西式武器等改革思想。但《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自以为是“万年和约”的清政府,又继续执行“防民胜于防寇”的方针。两次鸦片战争时隔近 20 年,本是中国进行军事改革的一次绝好时机,但是清政府没能把握住这次历史机遇。统治集团中也曾有人提出过购买夷船,雇佣夷匠,制造船炮,加强海防的建议,但道光皇帝拒不采纳,竟下令“毋庸雇觅夷匠制造,亦毋庸购买”船炮[1]102.
1856 年(咸丰六年),由于不满足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既得利益,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和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但由于当年英法正与俄国进行克里米亚战争,1857 年英属印度又爆发了殖民大起义,英法一直没有足够兵力侵入中国。1858 年这两场战争结束之后,英法联军随即集结了 1 万余兵力,攻陷大沽口并进逼天津,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但是,由于英法两国执意武装舰队由白河入京,遭到大沽炮台守军迎头痛击,被毙伤近 500 余人,英法联军大败而逃。这次惨败在英法等国内引起强烈震动,英法等国叫嚷着要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报复”[2]11.1860 年 2 月,英、法当局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 15000 人、法军 7000 人,扩大侵华战争规模。在占领舟山、大连、烟台后,8 月 21 日英法联军第二次攻陷大沽炮台,占领天津,而清军溃逃至通州。8 月 24 日,清政府派怡亲王载垣、兵部尚书穆荫等人与之议和,但英法代表强烈要求开天津为商埠,并武装 1000 余人进京换约,谈判再次破裂。于是,英法联军继续向北京进犯。这时,由于与太平军作战不利,加之北京防守兵力不够,清政府不得不再次派载垣、穆荫到张家湾议和。但双方仍然争执不下,谈判再次破裂。9 月 17 日,英法联军进攻张家湾,清军一触即溃,退至通州以西的八里桥。英法联军统帅蒙托班认为“不应该给僧王以足够时间布置兵力,应速战速决”[3]36,决定继续进军。21 日清晨,八里桥战役爆发。
二、八里桥战役概况。
张家湾战斗失利后,清军撤退至八里桥,在三天内集结了三万余人,其中蒙古马队万余,步兵近两万[1]123,主帅为僧格林沁,而英法实际投入作战兵力仅六千,统帅为法军将领蒙托班。1860 年 9 月21 日凌晨,英法联军向八里桥推进,骑兵探路,步兵跟进,清军则在八里桥周围临时构筑了大量战壕土垒。上午 7 时,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清军阵地展开进攻,东路为法军雅曼将军指挥的第一旅,西路为英军格兰特指挥,南路为法军第二旅,由科林诺指挥,担任主攻八里桥的任务。
战役开始后,清军骑兵发起反复冲击。在距离清军 2000 余米处,英法联军开始释放康格里夫火箭,火箭雨点般地落入冲锋的清军骑兵群中,由于头一次遭遇此种情形,马匹惊骇反冲清军阵地。在经过短暂混乱后,清军重新发起冲击,到达联军1000 余米处,联军开炮发射霰弹,炮弹纷纷在人群中爆炸,炮弹内上百枚钢珠四射,半径 30 米内的清军中弹纷纷倒地,损失近半。最终还剩下三分之一的清军冲到距离联军 200 米内时,联军开始排枪不间断地射击,清军也开始射箭,但他们大都使用的是弱弓(军备废弛已久,骑兵缺乏训练,清初的强弓已拉不开),弓箭有效射程仅 70 余米,无法进行有效还击,当冲到联军阵地仅 50 余米处时,清军骑兵几乎伤亡殆尽,最终没有一人冲破联军阵地。随后,联军发动反攻,随着雨点般的炮弹落入清军阵地,清军步兵也伤亡惨重,主帅僧格林沁逃跑,副帅胜保重伤,清军大败溃逃,联军占领八里桥。这场持续 4 个多小时的战斗变成了英法联军对清军的一场屠杀,英法联军伤亡 61 人,却使清军伤亡近万[4]61.
此战彻底摧毁了清朝统治者低抗侵略者的自信心,在八里桥战役结束的第二天,咸丰皇帝从圆明园逃到热河,英法联军随后火烧圆明园。
三、八里桥战役清军失败的具体原因。
(一) 武器落后--火枪与弓箭。
火枪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滑膛枪,另一类线膛枪。在 19 世纪中叶之前的枪支都属于滑膛枪,由于枪管内没有刻膛线,其射程近、准确率差。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使用的枪支就属于滑膛枪,有效射程约 200 米,射速一分钟三发[5]88;清军使用的抬枪、鸟枪(火绳枪)也属于滑膛枪一种,发射频率为 2 分钟 3 发,有效射程仅 120 米左右[5]89,但八旗兵装备鸟枪数仅占三分之一弱。此时,清军使用最多的武器仍是弓箭,有效射程仅为 100 米左右[6]19,射速虽比英军步枪要快,但威力比鸟枪还要小。而且,由于军备松弛、缺乏军事训练,清军骑射水平已大不如前,许多士兵连满弓都拉不开,甚至只能射 50 米左右[6]95.可见,清军蒙古骑兵在与近代化装备的英法军队作战时无异于被屠杀。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已经换上了线膛枪,英军装备的是恩菲尔德步枪,法军使用的是米涅步枪,命中率有大幅度提高,有效射程能达到近300 米,最远射程达 800 余米。在 1856 年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联军使用的线膛枪与沙俄部队装备的滑膛枪对峙,英法联军在 300 米处开枪时,俄国军队不得不顶着枪林弹雨跑到离敌军阵地 200 米处才能组成阵型射击,伤亡惨重[9]58.因此,八里桥战役中英法联军使用的线膛枪,在与有效射程仅 100 多米的清军火器和仅有 70 米有效射程的弓箭对抗下,无疑占尽了优势。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天津条约缔结的幕后原因与结果 | 第二次鸦片战争谈判中的李泰国 |
僧格林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先胜后败的悲剧 | 鸦片战争过程中广东官员外交特点分析 |
李泰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外交活动 |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虎门炮台的重建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