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五四运动的关联探析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毫无疑问,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人之一。陈独秀在蔡元培去世之后曾发表感言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之必然的产物,无论是功是罪,都不应该专归到那几个人 ;可是蔡先生、适之和我,乃是当时在思想言论上负主要责任的人。”(陈独秀 :《蔡孑民先生逝世感言》)
在很多人的眼中,胡适是五四运动的领导人,胡适自己却说 :五四运动不是我胡适之搞出来的。因为事实很清楚,“五四”当天,胡适不在北京,他在上海招待从美国来华的杜威博士。直到 5 日,他才知道北京起了极大风潮。如果“五四运动”就指1919 年 5 月 4 日当天的话,胡适确实是没有参与。但我们要明白,“五四运动”这个名词并不单指 5 月 4 日那天的北京学生游行示威事件。
众所周知,五四运动得名于 1919 年 5月 4 日由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学生游行事件,在事件发生后的半个月内,人们对它并没有统一的称呼,一般把它称为“学生事件”“五月四日之事”“四日事件”“四日的示威事件”等。当年 5 月 18、19 日,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前后发表的《罢课宣言》与《上大总统书》,首次使用了“五四运动”这一概念。此后,“五四运动”这一概念开始被广泛使用。不过,一直到中国外交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签和约成功,人们对“五四运动”概念的使用仍仅指 5 月4 日事件。1919 年下半年,“五四”的外延开始扩大为五六月间的群众运动。1919 年7 月,蔡晓舟、杨亮功一同编写的《五四》一书,其所用“五四运动”的涵义就不止“五四”当日,而包括了自 5 月 4 日示威游行至 6 月初政府之大拘捕、各地三罢斗争及对曹汝霖等 3 人的罢免、6 月中旬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等内容。
目前已很难考证,究竟是何时开始又出现了广义五四运动之说,即扩大为不仅包括由学生、知识分子与其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政治活动,而且还包括五四事件前后主要由知识分子发动和领导的新文学、新思潮运动。这样,五四运动就主要由两部分内容组成,即 1919 年的群众爱国运动与前后为期数年的新文化运动。
我们只要把“五四运动”放宽到 6 月,就会发现胡适在这场运动中是相当活跃的。翻检史料,我们会发现胡适主要做了以下四件事 :
一、维持北大 : 5 月 8 日,胡适从上海赶回了北京。当时校长蔡元培留下“杀君马者道旁儿”的字条辞职离京,校事暂交原工科学长温宗禹署理。但当时北大工科势弱,部分教员对温并不信任。5 月13 日晚,北大评议会和教授会召开联席会议,商量维持学校办法,温宗禹、沈尹默、胡适等到会。会议决定由评议会、教授会各举三人协助温宗禹主持校务。评议会推举了王建祖、张大椿、胡适,教授会推举了黄右昌、俞同奎、沈尹默。六三事件发生后,北大教职员会决议,将王建祖驱逐出学界,继而温宗禹离校赴津,校务由其他五人轮流主持。由于胡适在教员中素有威望,在蔡元培校长离校期间,实际上是胡适在主持大 局。 当 年 6 月, 和蔡元培同在杭州的蒋梦麟致函胡适,表示蔡校长对于胡适尽力维持北大是十分感激的。
二、声援学生 :1919 年 6 月 3 日,北洋政府开始大肆逮捕爱国学生,连北京大学部分校舍也成为临时监狱。6 月 4 日,胡适借了一张有京师警察厅的执照,走进学生第一监狱,也就是北大的法科,探望了被捕的学生。胡适注意到有的学生病倒了,有的学生还没有吃饭,就请北大的一班教职员买了面包送到监狱。之后,他写信给上海《时事新报》主编张东荪,以平实冷静的笔调介绍了学生们在监狱里的情况,被《时事新报》以《北京学生受辱记--大学教授胡适之先生来函》为题刊登在 6 月 8 日该报的头版头条。文中充满对学生的同情,对北洋政府的愤慨及蔑视。
三、营救陈独秀 :出于对爱国学生的声援,陈独秀撰写了一份名为《北京市民宣言》的传单,向政府 提 出“ 对日外交,不抛 弃 山 东 省经 济 上 之 权利, 取 消 民 国四年、七年两次密约”“免除徐树铮、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段芝贵、王怀庆六人官职”等 5 条要求。陈独秀请胡适将这份宣言译成英文,并自己出资印刷。据胡适回忆,6 月 11 日,陈独秀与胡适、高一涵一起在北京城南“新世界”喝茶聊天,陈独秀从口袋里取出《北京市民宣言》向其他桌子上散发。过了一会儿,胡适和高一涵就回家了,陈独秀单独留下继续散发传单,随即被警察逮捕了。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五四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
相关论文推荐:
中国自由主义领军人物胡适的苏俄认知 | 五四运动中河南政府与学、商的互动研究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种分化倾向 | 五四时期学生与政府的真实关系研究 |
五四时期现代新文化建设研究 | 怎样认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起因与特征 | 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及其评价 |
五四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