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及其评价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一、五四运动的多重历史意义
20世纪在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上具有特别意义。回溯20世纪的一百年,无疑具有许多历史事件与时间节点值得人们珍视与记忆,但其中有三个历史性的时间节点尤其应该载入中华民族的近现代史史册:一是以1919年为节点的五四运动的爆发;二是以1949年为节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三是以1978年为节点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上述三个时间节点之所以具有特别意义,理由在于:五四运动的爆发是沉睡已久的中国真正醒过来的历史性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了的历史性标志;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中华民族开始重新崛起与强大的历史新起点。
对于20世纪中国的历史来说,五四运动具有多重历史意义。一方面,五四运动是中华民族从沉睡中苏醒,并实现真正苏醒过来的历史性标志。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1840年前的中国,封建的生产方式,以及以封建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封建经济统治与政治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陷入穷途末路的困境。1840年前的世界,经过18世纪的工业革命,以及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英、法、美等欧美大国相继进入了大工业时代,社会生产力与社会物质财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与增加。正如《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纪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77.伴随着资本主义统治地位的确立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列强便开始了“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历史的”[1]277历史进程。1840年的中国处于内忧日深,外患将临的历史时刻。面对这样的历史境遇,除了像魏源、龚自珍等个别旧制度中的知识精英,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有过敏锐的预感并发出过变革的呐喊。对于大多数的中国人而言,不仅对日趋严重的积贫积弱麻木不仁,对飞速发展的世界一无所知,对即将降临的危险全然无感,甚至一些人仍热衷于对康乾盛世的记忆与回望,陶醉于泱泱大国与文明久远的自信与自豪。1840年的鸦片战争,轰开了由封疆海禁而成的闭关锁国的大门,由洞开的国门流入的不仅仅是鸦片与商品,还有东吹的西风与东渐的西学,在使中国人饱尝屈辱的同时,也开始从沉睡中苏醒。这一苏醒经历了从片面到全面,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在这个逐步苏醒的过程中,中国人对来自于西方世界的坚船利炮、鸦片和商品的认识,对西风与西学的认知,以及对中国社会本身的认识是逐渐深化与演进的。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起点,到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时间 段 ,可 视 为 中 国 从 沉 睡 中 苏 醒 的 第 一 个 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与强权感到屈辱与愤怒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自身与西方之间存在差距的认知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不自觉地萌发出追赶西方的意识。鸦片战争的失败,迫使一部分中国人将视野开始转向了西方,遗憾的是,人们的眼光只是聚焦在器物的层面,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直观性的感觉是,中国之所以在外国列强面前屡战屡败,根本原因在于技不如人,而对于自身制度与文化观 念 的 问 题 则 思 之 甚 少 ,甚 至 根 本 不 愿 意 思考。在这个阶段上,一些开始觉醒的中国人虽然感到有向西方学习与进行变革的必要,但在社会精英人群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中学为体 ,西 学 为 用 ”,“ 师 夷 之 长 以 制 夷 ”的 主 张 .1895年甲午战争,使中国人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失败并不仅仅在技不如人,更在于制度不如人,文化观念不如人。甲午战争的失败及其对失败的反思的两个成果:一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与封建帝制的倾覆;二是五四运动的爆发。五四运动既是一场反帝反封建运动,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是20世纪中国两个具有标志性与节点性的历史事件,它们既是中国人民觉醒的历史发展必然,也是全面觉醒的标志。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胡适与五四运动的关联探析
下一篇:五四时期欧美留学生反帝爱国行为
相关论文推荐: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 | 五四运动中河南政府与学、商的互动研究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种分化倾向 | 五四时期学生与政府的真实关系研究 |
五四时期现代新文化建设研究 | 怎样认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起因与特征 | 胡适与五四运动的关联探析 |
五四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