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一、中国的“文艺复兴”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由于“反帝抗日”运动、“铲除汉奸”运动、新文化运动这几方面的伟大运动汇合而成,奔腾澎湃,形成一股不可阻挠的伟大的力量。五四运动当日在北京发生的时候,是作为一种民族救国运动而出现的,因此,大家更多偏向于政治和经济两方面,尤其是政治。我不否认政治层面强大的因素导致了五四运动,铲除卖国贼,拒签巴黎和约正是五四运动的目的。但是,文化方面包含的事实我更想提出来,为什么称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这个词语,本是特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如此看来,似乎不能用于中国,学术界对此确实也有许多争论。我之所以赞同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并非是照搬欧洲的模式,只是我更愿意将它赋予中华民族的特点,于是我将“文艺复兴”理解为文化的自觉改革,即人们对本土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重新评估,由此推出新的文化。从这一点上来说,我认为五四运动是极其符合的。五四运动它采用白话文作为国语,同时建立起了一种新的文学,除此之外,五四时期的中国人提出个性解放、不受传统的栓桔,从这一点来看,也是很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但更多地,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文艺复兴”体现的是文化的一种颠覆,由此建立起来的新标准,是一种文学革命,是为我们脱离中古黑暗走向近代光明白勺运动。
二、与欧洲文艺复兴的对比
主要从思想文化方面总结以下几点:
1.文艺复兴是从故纸堆里重生出来的新生文化,而五四运动则是主张颠覆传统文化。文艺复兴推崇古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和科技,希望用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代替中世纪的文化,并且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五四运动则恰恰相反,它主张打倒“孔家店”,想要在一个古老的国家中植人一种现代文明,并伴随着对旧文明的严厉批判,倡导西方文化。
2.在文学方面,虽然两种文化都主张使用白话文创作一种新的文学,但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绝大多数白话文创作的伟大的文学作品是在运动期间及以后写成的,而在五四运动之前,许多优秀的白话文就已经在中国产生了。欧洲的文艺复兴热衷于人文主义,而五四运动倡导的文学到后来就演变成为一种被利用来作为政治工具的“革命文学”.
3.在对人的认识方面,虽然文艺复兴和五四运动都主张追求个性解放,摆脱传统的栓桔,但从某种程度上讲,欧洲的文艺复兴更具有自发性,而五四运动的被迫性就更为明显。由于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所以文艺复兴有着深厚的经济基础,但五四运动的爆发实际上是为了拯救民族危亡,迫在眉睫。
如此对比看来,似乎更能让我们记住五四文化运动的教训,学习欧洲的哲学、科学或文学,而后形成适应我们现阶段需要白勺文化。
三、五四精神的启发式学习
五四时期所倡导的民主、科学、理性精神和个性解放使得中华民族完成了一场具有时代意义的思想革命。“法律上之平等人权,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就是对五四时期民主涵义的概括。毛泽东赞誉说:“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则是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自有中国历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北京大学作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其成立之初就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的校长之后,他趋时更新,整顿改革,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为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开拓了道路,主张学术民主、自由争辩。一批像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这样思想尖锐,敢于批判、斗争和寻求救国真理的新派人物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看到他们可敬的爱国主义思想,更多地,我觉得他们是进步的、是勇敢的、是创新的。
现代中国,少有那个时代先进的、勇敢的人物。姑且不评论他们的思想是否完全正确,但是他们就是敢于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上,肩负起改变祖国命运的任务,大胆地批判、大胆地质疑。尤其是在学术上,即便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远比那个时代来的迅速,经济基础更加雄厚,我也少看见不屈服于现实,在时代文化上敢于说话的人,在学术上一丝不苟的人,有着强烈爱国情怀和无畏牺牲精神的人。反而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在经济社会条件落后的中国,这些革命人士抬起了中国的头颅,创造了新时代的文化。
回到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五四运动,其本身是复杂的,也是有缺陷的。但在这里,主要从思想文化的一面对其进行了探讨与认识,我肯定它的历史地位、肯定它的跨时代的文化成果,肯定它的精神,肯定它之于先前的文化运动独特的一面。从“文艺复兴”的视角切人,更多地将它理解为中国历史上自觉的、有意识的文化运动,它革新了陈旧的观念,与西方文明接触,并努力创造出一种属于民族自身的新世纪的价值文化。
参考文献:
[1]蒙木。《五四风云》。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版。
[2]杨琥《民国时期名人谈五四》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3]沙健孙,龚书铎。《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杨河《五四运动与民族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5]王挺之。《新世纪的曙尤文艺复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英、法舰队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探析
下一篇:胡适与五四运动的关联探析
相关论文推荐:
五四运动中河南政府与学、商的互动研究 |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三种分化倾向 |
五四时期学生与政府的真实关系研究 | 五四时期现代新文化建设研究 |
怎样认识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 |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运动起因与特征 |
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及其评价 | 胡适与五四运动的关联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