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何谓民族发展?这是目前学术界讨论比较激烈的一个话题。讨论的焦点主要体现于两种不同的学术话语体系下,即:一是民族发展作为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过程,即民族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阶段;二是民族发展是我国除汉族以外的其他 55 个少数民族的发展。
(一)民族发展是民族过程的一个组成阶段
“民族过程”理论最早起源于苏联,与之相对应的英文单词是“Ethnic Process”。“民族过程”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民族层面上的定义,即“民族产生、发展、消亡的全部过程”。苏联学者认为,民族过程理论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1)民族过程是民族在时间上的不断变化;(2)民族过程表现为民族的自身的变化(语言、文化、民族意识等的变化)和民族社会共同体的变化;(3)民族过程分为进化和变异过程,民族进化过程只表现为某些民族特点发生转变,不会造成民族族属和自我意识发生转变,民族变异过程会使民族状态发生转变,从而导致该民族成员自我意识发生转变;(4)民族过程受民族语言、民族文化、民族人口、民族物质生产方式、民族经济联系方式以及民族所生活的区域、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学者关于“民族过程”的定义是在苏联学者理论基础上的扩充,即:“民族过程”是指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全部历程,应该包括族体形态过程、民族经济过程和民族政治过程。
通过对“民族过程”理论的分析,我国学者对民族发展定义从不同角度做了界定。主要有:从时间角度上看,“民族发展是民族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民族是在纵向质的演进和横向量的扩展过程中,实现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
从内容和形式角度上看,民族发展是“民族自身的整个内部结构和诸种外在特征以及民族之间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更新、相互适应推进的过程。”
(二)民族发展是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
学术界注意并提出此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金炳镐、吴金、王希恩等人。金炳镐教授认为民族发展不仅是民族内部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面发展,也是各民族之间以自身发展为重点,在互帮互学、互助合作的基础上实现的共同发展。
吴金教授认为民族发展是当代一切处于欠发达状态的民族如何利用自身所独有的优势,借助科学技术及新技术革命所带来机遇,通过全面改革本民族社会和经济,以达到世界先进民族水平的努力。
王希恩教授认为当前中国民族发展中的重大问题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差距过大,而最终解决这一问题,只能依靠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从近年来学术界对民族发展内涵的学术讨论我们可以看出,关于民族发展内涵的研究已越来越贴近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民族发展问题作为当今我国所有民族问题中的根本问题,迫切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当务之急是推动民族自身的发展。
二
民族自身发展是指民族自身所创造的和拥有的文明从低级阶段不断向高级阶段演进,共同体成员的生存质量不断得到提高的过程与现象。民族自身发展是全方位的,具体体现为民族自身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等。
首先,民族自身发展最直接体现于民族自身的经济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内地沿海发达地区在经济上存在的较大差距,是加快民族自身经济发展的最根本途径。加快民族自身的经济发展是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坚实的物质基础;其次,民族自身发展体现于民族自身的政治发展。民族自身的政治发展不仅能为社会和谐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而且能够通过政治发展促进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解决,[9]最终有利于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
因此,民族自身政治的发展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有力的制度保障。最后,民族自身发展还体现在民族的教育发展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还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有贫困就不可能有和谐,要解决贫困就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就要提高民族群众的整体素质,而提高民族群众整体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民族的教育发展。
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教育等自身发展方面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就。但民族自身的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依然较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民族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各民族相对平衡发展的一个捷径,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民族平等,促进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青海省为例,据调查,2010 年青海省各自治州(除海西州外)人均 GDP 为 12721 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 GDP 水平的 4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 7997 元;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73%和 65%,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40%和 63%。根据青海省最新的扶贫标准,民族地区贫困人口达117.73 万人,占全省农牧民总人口的 32%,占全省贫困农牧民人口的 85%。
由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出,青海省等西部民族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依然很大,如果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则更大。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态和贫困问题不能尽快地得到有效解决,势必会导致一小部分群众心里的不平衡,在经济方面也就容易引起矛盾,甚至会产生不满情绪,进而影响民族内部的团结及凝聚力,阻碍民族的自身发展。
(二) 民族自身政治发展水平滞后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族的自身发展是在民族自身政治良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民族自身政治发展是民族自身发展的制度保障。但是,目前在我国具体实现和保障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制度还不完备。例如,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制度不够健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的制度保障不够具体、不够明确;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制度保障还不够严格、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国家工作人员的民族政策观念不强以及民族自身素质的参差不齐等也阻碍了民族自身的政治发展。
(三) 民族自身教育发展水平缓慢
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自身素质及民族成员科学文化水平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的民族教育就其范围来说,主要是指对汉族以外的 55 个少数民族成员所实施的教育。它是我国整体教育事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教育文化水平,而各族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将有利于增强民族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包容力,进而明显提高各民族人民交往中的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的自觉性,所有这些都将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自身发展。但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自身教育发展水平严重滞后,已严重影响民族的自身发展。以青海省为例,各自治州(除海西州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 37.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30 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不高,青海省民族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只达到 8.24 年,其中玉树州、果洛州分别只有 7.32 年和 7.58 年,低于全国 9.27 年和全省 8.82 年的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目前青海藏区教育部门办的职业技术学校生均建筑面积约为 7.39 平方米,与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中,“建筑生均面积不少于 16 平方米”的标准相差较远。建筑面积缺口达 11.72 万平方米;教育资源严重缺乏,青海省许多地区八九十名学生才拥有一台计算机。全国小学建立校园网的学校总数为 11%,青海省民族中小学仅为 0.32%。近三分之二的中小学没有实验室、语音室和图书室,小学自然实验仪器和初中理科实验仪器达标学校也仅为 16%。
由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当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低于东部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速度滞后、校舍供给不足、教育资源缺乏、教学仪器设备等配套设施短缺等是制约民族自身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四
针对上述民族自身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民族自身经济发展
1. 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无论是民族地区的城镇建设,还是民族地区的农村建设,普遍存在着建设速度缓慢,基础设施、生活设施、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要加快民族自身的经济发展,必须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特别是水利、电力、通信、道路等民生领域的建设,尽快改变有些民族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现状。
2. 多举措促进农牧区传统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地区农田基本建设和草原基本建设,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无偿发放农具、发放生产资金、减免农业税、发放无息或低息贷款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农牧区经济的发展。积极开展外引内联,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3. 推行边境开放战略,发展边境贸易。我国陆地国境线延绵两万多公里,周边与 15 个国家相接壤,且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在这些区域并且同邻边国家的居民血缘相近,语言互通,历史上就存在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紧邻边境的少数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我国边境线长的特点,大力开拓边境市场,发展边境贸易。
4. 充分发掘民族地区独特的资源优势。各民族地区都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并且在全国市场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各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力度,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加大策划宣传攻势,使其成为名优特新产品。
(二)提高民族自身政治发展
1. 努力培养和提拔少数民族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熟知本民族的发展现状和群众所需,工作时更能被本民族接受,在民族地区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的桥梁和纽带,是民族地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组织基础和保证。
2. 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人们充分享用自身民主权利和民族平等的能力,使民主和平等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化行动,使民主和民族团结逐步成为人们的自然习惯,为民族自身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 落实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落实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有:提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的宣传力度,增强少数民族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和自治观念;贯彻落实宪法和法律所赋予少数民族群众的自治权和平等权,用法律的手段规范民族关系。
(三)增强民族自身教育发展
1. 增强公众对民族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民族教育作为提升少数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已越来越显示出少数民族教育自身所具有的威力。只有大力发展民族教育,才能解决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缺乏之忧。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教育作为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是提高民族素质和促进民族发展的根本途径。
2. 大力支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加大扶持力度,落实目标责任制。鼓励并组织教育发达省份对口支援、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教育扶贫。在内地条件较好的学校举办西藏班、新疆班、青海班等;开设民族班、预科班、进修班等,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人才。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希望工程等多种渠道资助少数民族贫困落后地区发展基础教育设施建设,以此来改善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的办学条件。
3.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成人职业技术教育,注重举办能直接为农业、牧业、林业服务的专业。少数民族成人职业技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要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要使少数民族学生既能够学到一定的文化知识,又能够掌握一定的实用技术。少数民族成人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能够满足农牧业生产、新型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要能够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和改变落后面貌服务。
4. 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把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教育资源的投入要能够满足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要把培养、培训“双语”教师作为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建设一支合格的质量过硬的“双语型”教师队伍。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少数民族和西部地区任教。
参考文献:
[1][9]贺金瑞.中国民族发展:概念、途径和理论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0,15.
[2][苏]勃罗姆列伊.民族与民族学[M]. 刘宇端,李振 锡 , 译 . 呼 和 浩 特 : 内 蒙 古 人 民 出 版 社 ,1985:188-215.
[3]王希恩.关于“民族过程”的两个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1997,(3):66-69.
[4]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4:118.
[5]谭明华.试论民族的发展及其度量[J].民族研究,1992,(5):1-7.
[6]金炳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理论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8,(3):8-15.
[7]吴金.论当代民族进程和我国民族发展的多元化战略[J].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2):9-14.
[8]王希恩.科学发展是解决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必由之路[J].民族研究,2007,(6):5-7.
[10]青海省民宗委调研组.全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调研报告,2011.
[11]青海省教育厅调研组.关于青海民族教育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2011.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僜人与西南少数民族的体质、民俗事项对比分析 | 恩施州传统习俗传承与发展现状与对策 |
景颇族族源神话中的民族认同 | 从民族主义与建构主义谈民族的形成 |
2014年世界民族热点问题与成因分析 | 黑水靺鞨的民族关系和文化研究 |
西南少数民族背儿带研究 | 汉族的形成和发展探析 |
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上指定服役制度研究 | 民族分层与民族关系之间的作用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