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极其重大的事件,是清朝由盛转衰的开始,是清朝走下神坛的开始,是西方列强侵略我国的开始,也是史学界热门的话题之一。以往的历史分析,一般都立足于政治、军事、技术等角度进行研究。但是,我们发现在整个战争中,少数关键人物的性格特点、价值观与心理深刻地左右了战争的进程与成败,道光皇帝便是其中之一。从心理史学的角度对他进行分析,应是研究鸦片战争一个很有意义的视角。
一、道光皇帝的性格分析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1821-1850 在位) 是清朝直接被大规模卷入世界格局下的第一位皇帝。对于他的性格特点的探讨,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清朝政府之后对于“夷务”的态度与政策变化。
纵观道光皇帝成长与执政的一生,矛盾的性格特点贯穿了一生,他的这些特点也表现在他作为皇帝的决策上摇摆不定,一方面作为一个大国的皇帝,他希望能像祖先一样有所作为,但却没有祖先那样的能力与魄力,剩下好大喜功的性格,另一方面,在他的政策或政令收到阻力或挫折时,又表现出守旧软弱。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 道光皇帝性格矛盾,具有两面性。这一点有一些学者也认识到,喻大华认为“道光皇帝在性格上有两个特点: 一个是谨慎过度,二是缺乏定见。”道光皇帝的这一性格、心理特点影响到了他的政治决策,也影响了清王朝的发展与命运。
1. 他性格循规蹈矩、应循守旧。道光皇帝自小便受到了极其严格的帝王教育,这使他养成了遵从祖制的守旧、保守的思维方式,但是道光皇帝面临的问题有一部分,却是他的祖先们没有见过的全新的问题,如果总是试图以旧法解决新问题,结果可想而知。
道光五年因为洪泽湖决堤,治理运河耗费巨大却不见成效,导致往北京运粮的漕运出现延误,面对这一问题,英和与陶澍等大臣,力主突破旧制,海运皇粮,并取得了显着效果:“六年春,开兑,至夏全抵天津,无一漂损者,验米色率莹洁,过河运数倍。”虽然漕运古法弊端已久,海运益处很多。但仅此以后,道光帝便以遵从祖制为由恢复漕运。
道光皇帝的这一性格特点还表现在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上。曹振镛和穆彰阿是道光帝最为倚重的两位大臣。其中曹振镛更是历经三朝而不倒,但是这样一位“政坛常青树”在政绩乏善可陈,没有建树,他最大的功劳是在刘凤诰的提醒下指出了遗诏中关于乾隆出生地的错误,并因此受道光赏识而入阁,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振镛小心谨慎,一守文法”,一生极为循规蹈矩。《清史稿·曹振镛列传》中对他政绩的描述也只有一百多字,也可以看出其无作为的程度。面对这样一位只会“多磕头、少说话”的军机大臣,但道光对他却赞赏有加: “亲政之始,先进正人。密勿之地,心腹之臣。问学渊博,献替精醇。克勤克慎,首掌丝纶。”
2. 他在认知上习惯于开始时将问题简单化,流于形式,不求甚解,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后来因为挫折或失败后又将问题复杂化、夸大化。道光帝刚一登基就赶上了西北边疆张格尔率三百余人骚扰边卡的事件,面对这样一件事,《道光朝实录》卷一记录的道光皇帝的反应却是: “实因穷苦起意抢掠”、“勿妄杀戮,以安众心而靖边圉”,而忽略了带头人张格尔的玛赫杜米家族曾经在天山南麓广大地区的长期统治,在当地政治上、宗教上的广泛影响,也忽略了他背后的浩罕王朝及英国殖民者的支持与阴谋,并天真地认为通过严办了失职的官员,就可以平息边境的事端,结果导致了后来费银近千万,用兵近 4万,历时一年半的更大规模的战事。同样,道光帝在处理鸦片问题、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也因为他的性格特点采取了类似的处理思路。
3. 他性格软弱,易受他人压力左右,做事习惯虎头蛇尾。道光帝在登位初期的清查陋规的事件,也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性格。一开始道光帝听了英和的意见,想表现出自己的一番作为,下令彻查原来存在的陋规。但是道光帝不了解陋规陋习,对官员们的重要性,它关乎官员们的切身利益,结果令一出,立即引来了群臣的反对,据《道光朝实录》卷十记载,道光皇帝登基的第一件大事,便皇帝的自我检讨二停止: “于天下吏治民生情形未悉”,“此事不但无益于民生,抑且有伤于国体”,“着即明白宣示各督抚,停止查办”,只好不了了之、草率收场。
再例如,道光帝也曾因节俭、养民等原因,向地方官员们下令停止向北京进贡特产。但是,由于地方官员们拿不准这位新皇帝的真实想法,出于各种原因,他们仍继续缴纳各种贡赋,并向新皇帝上书解释其缴纳贡赋的原因和缴纳贡赋与节俭和养民没有矛盾的理由。最后,这位新皇帝,面对这样一直情况,又一次采取了默不作声、不了了之、虎头蛇尾的处理方法。道光皇帝软弱的特点,始终贯穿在他的统治中。
4. 他在心理归因类型上属于外控型归因,喜欢推卸责任,不承担责任。封建时代皇帝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决策者,自然理应成为国家决策的最高的担当者。但是道光帝却是一位推卸责任的帝王。自己的决策执行不下去,往往会找一位“替罪羊”,让事情不了了之。前面提到到清理陋规事件,这件事应该是道光想树立新形象的决策,本是一件好事,结果却因群臣的反对而停止,最后找到了英和承担责任; “英和罢军机大臣,照旧供尚书等职。”草草收场。
相比起来,太常寺卿许乃济的经历就悲剧的多。道光十六年四月二十七日,太常寺卿许乃济专门上了《鸦片例禁愈严流弊愈大,亟请变通办理折》,建议恢复嘉庆以前的鸦片进口征税制度,以货易货,管控白银外流的情况; 各地只要不妨碍农业,也允许栽种罂粟,以便逐渐杜绝鸦片输入。道光帝看了奏折后动了心,便下诏全国讨论。结果,全国除广东外一律对该折子大加批判。结果道光帝无法承受这些压力,便把矛头指向许乃济,将其降职并勒令退休“许乃济冒昧渎陈,殊属纰缪,着降为六品顶戴,即行休致,以示惩儆”皇帝不承担责任的结果,便是让官员们不该广开言路,只能使官员们更加小心谨慎,离心离德。虽然道光皇帝性格上有这些不好的特点,但是他勤勉、节俭、自律的特点也应该得到后人的认可。
二、道光皇帝的心理性格特点对他在鸦片战争决策的影响
作为大清帝国的核心决策人的道光帝,他的性格、心理特点不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他的性格、心理特点注定会影响他的决策,他的决策又一定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命运。而他的这些性格特点、心理也注定将全面影响这个帝国未来命运的鸦片战争中的成败。
因此,分析道光帝的性格、心理对他在战争中决策过程的影响,可以开启我们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新的视角:
1. 上文提到道光帝的第一个性格特点是循规蹈矩、应循守旧。这也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体现程度最明显的一个特点。道光帝登基后,还沉浸在大清帝国昔日的强大与辉煌之中妄自尊大,对外面世界的变化充耳不闻,道光刚登基的第一年,就曾发过一道上渝说: “英吉利系海外夷人,向在广东贸易。……外夷部落,荒远难稽,疆圉之外,原可置之不问。”此时的大清皇帝还认为此时的英国是蛮荒、未开化之地,他认为中英贸易“得少失多,为害不可胜言”,而维持中英贸易的理由也是为了维持旧例、示惠远商,属于不得已而为之。但当当英人真正打过来的时候,他对付“夷人”的办法还是祖训: “从来外夷,非畏威不知怀德,故驭夷必先剿而后抚”.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文明冲突 | 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情报错误的缘由 |
清王朝不发布《南京条约》的内幕 | 浙东战役中英军的情报战及其影响 |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华夷”体制的抵制 |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我国的国际困境 |
林则徐“谎言”引起鸦片战争不实 | 鸦片战争是一场货币战争 |
鸦片战争中“鹰派”林则徐与“鸽派”琦善 | 浙江在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