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爆发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其所产生的危害也不仅仅是鸦片毒害。鸦片战争是中英贸易关系矛盾长期累积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必然结果。鸦片战争后,英帝国主义利用先进的金融工具,大肆在中国掠夺财富,由此达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峰。清政府则由于经济基础遭到重创,根本无力从事政治体制改革,最终走向垮台。
一、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关系
18 世纪 20 年代后,茶叶风靡世界。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生产国,在茶叶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中国每年出口的茶叶价值在 1.2 亿两白银,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鸦片战争前[1]35.19世纪 20 年代,英国工业技术飞速发展,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家。同时,英国凭借着自身的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殖民贸易体系。但是,在和中国的贸易过程中,英国一直处于劣势。一方面英国的产品在质量上无法和中国商品相比,虽然生产成本低,但是加上运输成本、关税成本后,英国产品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中国同类产品,因此严重滞销。同时,英国每年至少从中国进口价值 500 万两白银的茶叶,最多时可达 1000 万两,所有货款均用白银结算。英国并不是白银产国,巨大的贸易逆差,无疑会动摇英国的货币体系。因此,英国政府迫切要求改变这种贸易状况。
起初,英国政府试图采用外交手段来解决贸易问题。1792 年 9月 23 日,英国政府任命乔治·马戛尔尼为特使,以为乾隆皇帝贺寿为名出访中国。马戛尔尼向乾隆皇帝提出自由贸易的要求,结果遭到了拒绝。1816 年,英国特使阿美士德再度访华,主要目的仍旧是希望清政府能够开放市场,允许自由贸易活动。最终,由于所谓的礼仪问题,阿美士德连嘉庆皇帝的面也没有见到。
外交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双方的互不了解。从马戛尔尼的日记来看,访华之前他并未充分了解中国的政治及社会情况,他将中国想象成一个美好的开明君主国家。然而实际情况让他感到震惊,从而彻底打乱了他的谈判计划。同样,在清政府的眼中,英国和东南亚诸国一样,只有俯首称臣份儿,哪有谈判的资格。因此在马戛尔尼提出通商要求后,清政府一概拒绝,以显示天朝大国的威严。
虽然正常贸易无法发展,狡黠的英国商人发展出两种变态贸易,并且从中获得巨额利益。一种是套汇贸易,另一种就是臭名昭着的鸦片贸易。长期以来,对于鸦片贸易的危害认识较为深刻,而对于套汇贸易的危害,存在着认识不足的情况。事实上,套汇贸易的危害性远远超过鸦片贸易,是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半封建的根源[2]41.
英国商人的套汇活动大体上始于 18 世纪初,当时中国的金价约为欧洲的三分之二,存在着巨大的套利空间。由于中国基本上不进口英国商品,因此套汇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早期最主要的贸易活动。套汇贸易大体流程是:用白银从中国购入黄金,再将黄金运回本国,从本国购买白银,再到中国购入黄金。据粗略计算,以这种方式,英国商人从中国套汇至少在白银 20 亿两。套汇贸易活动的成本较高,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黄金在海运过程中风险很大,贸易规模无法扩大。同时,对于英国政府而言,从套汇贸易中得不到实质利益。
18 世纪中期,在英国政府的支持下,东印度公司开始从事起了罪恶的鸦片贸易。起初,鸦片贸易规模仅在 200 箱左右。由于获利颇丰,且十分畅销,其后规模不断扩大。截止 1839 年前后,鸦片贸易的规模达到了 35000 箱左右,价值达白银 2000 万两。鸦片贸易从根本上逆转了中英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大量白银从中国流入印度和英国。据不完全统计,1814 年至 1839 年期间,从中国流向英国的白银可达 1 亿两之多[3]27.
二、鸦片战争是一场货币战争
正所谓"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在外交无果的情况下,英政府必然会选择武力将中国拖入它的殖民贸易体系之中。事实上,英国早在马戛尔尼访华时,便已经开始筹备对华战争。而抑制英国战争欲望的根本原因在于英国一直未做好战争的准备。一方面英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不断地遭遇周边国家的挑战,且维系庞大的殖民地需要巨大的经济开支;另一方面和中国开战将面临巨大的风险,没有绝对获胜的把握。
1825 年,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英国工业受到重创。
英国政府意识到只有开辟新的市场才能够渡过难关,而当时最大的新市场莫过于中国。但是英国政府也意识到贸然发动战争,一旦失败的话,后果将更为严重。1837 年,经济危机再度爆发,其所造成的后果远远超过 1825 年。在市场压力的作用下,英国政府的战争需求被激发了出来。
1839 年 6 月 3 日至 25 日期间,林则徐在广州虎门销毁了大量鸦片,其中多数鸦片为英国商人所有。同时,林则徐宣布禁止鸦片贸易。对于英国而言,禁烟意味着中国市场的彻底关闭,也意味着巨额利润的彻底丧失。在面临国内市场压力,且外交手段失灵的情况下,英国政府决定以武力手段突破清政府设置的贸易壁垒[4]55.
英国最终在鸦片战争中获胜,存在着一定的侥幸因素。事实上,英国也从未做好取代清政府的准备,而且也不具备取代清政府的能力。从一开始,英国的目的就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如果清政府能够明白英国的真正战略意图,鸦片战争走向可能完全不同。鸦片战争后,英国不仅获得了巨额的赔款,并且成功地打破了清政府的市场封锁。中国市场的开辟成功,从根本上解决了英国经济危机问题,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清政府的货币危机日益严重,最终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值得一提的是,1874 年后英国的鸦片贸易活动逐渐减少。可见,鸦片战争并非是为了保护鸦片贸易而发动的。同时,鸦片战争的实质性危害并不局限于鸦片的毒害。【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文明冲突 | 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情报错误的缘由 |
清王朝不发布《南京条约》的内幕 | 浙东战役中英军的情报战及其影响 |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华夷”体制的抵制 |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我国的国际困境 |
林则徐“谎言”引起鸦片战争不实 | 鸦片战争中“鹰派”林则徐与“鸽派”琦善 |
道光帝的心理性格特点及其对鸦片战争的影响 | 浙江在鸦片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