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谎言”引起鸦片战争不实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1 13:18
原标题:林则徐与鸦片战争研究再议
摘要:历史真相不容歪曲。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林则徐用一系列“谎言”蒙骗了道光皇帝,并使道光皇帝谕令断绝一切中西贸易而引发的,而是英国侵略者为维护鸦片贸易的垄断地位,进一步拓展东方市场,并经过长期精心策划而发动的一场“极端不义的战争”.翻检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方面的一些直接参与者的日记、信函等史料发现,即便没有林则徐等人的禁烟举措,没有道光帝“断绝中外贸易”的决策,这场战争也会迟早爆发。林则徐不仅不应承担引发这场战争的责任,而且因其抵抗外来侵略的伟大壮举而应受到人们的尊敬。
关键词:林则徐;鸦片战争;“谎言”;辨析
近些年来,学界不时冒出一些奇谈怪论。比如,有学者认为,虽然林则徐“是一位正直清廉的好官”,但他“依然不能摆脱权威之下谎言的困扰,他在虎门销烟的同时,也本能地说些谎言。但就是这一系列的谎言,使得道光皇帝血脉高涨,龙威大震,并最终发布圣旨:断绝一切与夷人的贸易往来。于是鸦片战争的战火开始蔓延。”①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不是一个孤立的偶发事件,而是西方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产物。为辨明是非,有必要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大致经过及其原因作些回顾和分析,然后引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后英国方面的一些直接参与者的日记、信函等纪实性史料对上述错误观点进行驳斥,并对林则徐的抗英谋略及其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作些简要评价。
一、英国武力侵华蓄谋已久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鸦片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毒品,清政府一再申令禁止。然而,对于鸦片贩子、英属东印度公司以及英国政府来说,则是一种一本万利的特殊商品。正如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Chales Elliot)在1837年2月致函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Henry John Temple lord Palmerston)时所说:“去年我们的商人输出的鸦片总共将近一千八百万元,超过同一时期英国输入的茶、丝总值大约一百万元。”②查顿(William Jardine)、马地臣(James Matheson)等鸦片贩子在中国走私鸦片也获利颇丰。更为重要的是,东印度公司不必再像以前那样装运大量白银去中国购买茶叶、丝绸等土特产品,而是用贩卖鸦片所得的收入进行抵补。正是因为鸦片贸易使得英国各方面大获其利,所以一旦中国严禁鸦片,他们就会不惜发动战争,迫使清朝政府放弃禁烟政策,以期把它“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
早在1831年,怡和洋行老板查顿就曾致信给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威亭(John weddell),请求他派遣英国军舰前往中国沿海,“开始一场对中国的战争”③。1832年,英属东印度公司秘密派遣其高级职员胡夏米(Hugh Hamition Lindsay)和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Gutzlaff)等70人乘坐“阿美士德”号(Amherst),探测了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山东登州等港口,搜集相关情报,并扬言:“采取商议的办法,将会得不到任何结果。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一艘战舰。”④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迫终止,在广东从事鸦片贸易的英商查顿、马地臣等64人立即集体上书英国国王,请求派遣官员“乘坐陛下一艘战列舰,在一支充足的海军部队陪同下,迫使清政府开放北方口岸,将贸易关系置于安全的和有利的基础之上”⑤。1835年7月24日,胡夏米又将1832年探测中国沿海的情况写成对华作战方案,以私人书信的形式,呈报外相巴麦尊,并建议:“直接用武力来对过去的损害取得赔偿,对将来取得保障。”并且认为“采取恰当的策略,配以有力的行动,只要一支小小的海军舰队,就万事皆足了”.信中还详列了这支小舰队的规模(“74尊炮主力舰”1艘,大小军舰11艘,加上“陆上部队”600人,共计2940人),并且断言:“这支武装之满够达到我们所想望的一切目标,是毫无疑义的。”⑥以上事实表明,至少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5至10年以前,英国鸦片贩子就已经在策划这场对华战争了。
1836年,许乃济的弛禁主张被否决后,英国鸦片利益集团眼看中国的禁烟措施将危害到他们的利益,于是加紧策动武装侵略活动。1837年1月23日,义律继任驻华商务监督不久,就上书外相巴麦尊:“靠和平的外交代表去进行交涉,肯定地说是没有得到一点好处的希望的。”“用和协的态度把我们所受到的一切损害都提出来,但以顽强的态度坚持下去,凡是经我们沉着坚定的努力幸而获得的一切,都应该成为我们的权利。”⑦并建议立刻在小笠原群岛附近建立海军基地。2月2日,义律再次致函巴麦尊,再次提出派遣舰队到中国的要求,同日还致信英印总督奥克兰(Lord Auckland)等人,认为,只有派遣舰队开赴中国水域,才“可以使广东当局回到在此以前一贯的做法,或使清廷加速鸦片贸易合法化。”⑧1838年7月,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仑(Sir Federick Maitland)乘坐“威里士厘”号(Wellesley)来华示威,就是英国政府依据义律的一再请求而采取的行动。1839年,道光皇帝鉴于鸦片危及国家生存,决定从断绝鸦片来源入手,内外并重实行最严厉的禁烟措施,特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面对鸦片贩子的抵制,林则徐决定封锁商馆,暂停贸易,迫使义律谕令鸦片贩子缴出鸦片两万多箱。在4月3日,被围困在广州商馆的义律秘密致函巴麦尊,建议使用足够的武力,给予清政府“以迅速而沉重的打击”,并“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⑨与广州的义律遥相呼应,伦敦的印度中国协会也闻风而动。同年8月5日,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第二天,印度中国协会主席拉本德(G. G. de H. Larpent)致函英国外交部,要求谒见巴麦尊。7日,他们又在伦敦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如何策动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会后,拉本德和士密(Captain H. Smith)兄弟、颠地等9人就依约前往巴麦尊私邸,与巴麦尊进行了会谈,并向英国政府提供有关中国禁烟的详细情报,呈献对策,提出种种要求。此后,他们将陆续收到的中国情报不断递送外交部。9月9日,伦敦侵华集团又开会讨论如何加紧策划活动,并决定由拉本德和大鸦片贩子查顿等9人组成委员会负责进行。22日,士密又谒见了巴麦尊,专门与其商议对华动用武力问题。巴麦尊通过士密嘱咐查顿暂时留居伦敦,以备查询。24日,该委员会开会讨论并决定由拉本德、士密和查顿等3人组成核心小组,并赋予其自由行动的权力。
和鸦片利益集团密切协作的英国纺织利益集团是策动侵华战争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在当时的英国,纺织业是最主要的工业部门。其纺织品的出口值,1780年还只有35.5万英镑,而1835年至1840年间的纺织品年出口值平均达2400万英镑,相当于1780年的67倍多。1827至1830年,棉纺织业为英国提供了一半的出口收入。⑩随着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产品很快供过于求。为寻觅过剩产品的销路,摆脱经济危机,纺织利益集团迫切希望到中国开辟新的市场。1829年,英国着名政客柏金汉在一次演讲中鼓吹,“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在那个市场上的销售,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1831年,广州英商大卫荪(W.S.Davidson)在英国议会作证时认为,要开辟中国市场,“中英之间迟早会有一场战争”.1832年,东印度公司广州管货人委员会(东印度公司特派委员会)前主席马奇班克斯(Charles Marjoribanks)也认为,“英国的海军司令是最好的大使”,“因为海军司令在几小时内就可收到外交官几周、几个月才能得到的效果”.1936年2月,曼彻斯特商会上书首相迈尔本(Melbourne)和外相巴麦尊,强调“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同时又为印度的出产(按:指鸦片)提供销路,众信其数达300万镑,而这又使得我们的印度人民借以能够消费我们的制造品”,因此“以最迫切的心情呈请不列颠政府施加保护(英商的)威力。”1839年,中国严厉禁烟的消息一传到英国,曼彻斯特、伦敦、里滋、利物浦、卜赖克卜恩、布列斯特等城市的纺织资本家近300人纷纷上书英国政府,要求对中国采取迅速的、强有力的、明确的对策,“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他们认为,面对中国严禁鸦片的系列举措,英国政府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屈服;一是用适当的武力,要求中国方面让步。”但“自从1805年以来的对华贸易,使我们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屈服只有使危机加深,我方应当用武力强迫中国方面让步,将贸易置于一个安定的、永久的基础之上”.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John Mac Vicar)还亲自参加了8月7日伦敦鸦片集团的紧急会议,并且担任会议主席,商讨如何煽动英国政府动用武力。从此时起,纺织利益集团和鸦片利益集团合流,连续进行了3个月的紧张活动,终于促成了英国政府决定派兵到中国去,并继续为英国打好侵华战争这一仗出谋划策。
英国政府在上述两个集团的积极推动下,很快把发动对华战争提上日程。巴麦尊多次听取了这两个集团的意见与建议,并于1839年9月23日建议首相迈尔本认真考虑被中国没收的鸦片赔偿、动用武力、占领岛屿、缔结条约等问题。10月1日,英国内阁举行会议专门讨论中国问题。巴麦尊详细介绍了中国禁烟方面的大致情况。军政大臣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坚决主张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之后,终于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去,“决定对三分之一的人类的主人作战”.10月18日,巴麦尊根据内阁会议的精神和两个利益集团提供的情报,写成致义律的第十五号秘密训令,并告诉他“女王陛下政府打算派遣一支海军部队前往中国海面”,而且很可能还派遣一小支陆军部队前去,并对舰队抵华后的行动作了初步安排。11月4日,巴麦尊对义律又发出第十六号秘密训令,告诉他对华作战方案,嘱咐他努力收集有关情况,做好作战准备。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又向海军总司令、全权代表乔治·懿律(George Elliot)和副代表义律发出1840年第一号训令,详细规定了对华作战的行动计划和条约要求。这一训令是巴麦尊依据鸦片和纺织两个利益集团提供的情报、建议和要求拟定的。正如巴麦尊在1842年4月28日致密士的信中所说:“基本上是借助于你和查甸(顿)先生那么慷慨地提给我们的帮助和情报,我们才能够就中国那边海陆军和外交各事发出那么详细的训令,从而获得如此其满意的结果的(结果指江宁条约--译者),体现在1840年2月训令里的那些帮助和情报是那样的精确而又全面,以致我们的后继人对于那些训令找不出任何修改的理由来。”
上述事实无可争辩地表明,1840年的鸦片战争,完全是英国鸦片利益集团和纺织利益集团,为维护鸦片贸易和开辟中国市场,策动英国政府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内阁会议决定发动这场战争的时间是1839年10月1日(道光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以1839年第十五号训令通知义律的时间是10月18日(九月十二日)。道光皇帝谕令林则徐封港并断绝英国贸易的时间是10月30日(九月二十三日)林则徐接到这道谕令的时间是11月20日(十月十五日),随后正式发布“断其贸易”的封港告示是在11月27日(十月二十二日),实行封港的时间是12月6日(十一月初一)。由此可见,无论是道光皇帝发布谕令的时间,还是林则徐奉命封港的时间,都是在英国决定发动对华战争和巴麦尊发给义律秘密训令之后。因此,《谎言下的鸦片战争》一文作者说,鸦片战争是林则徐“一系列的谎言”,使道光皇帝“最终发布圣旨:断绝一切与夷人的贸易往来。于是鸦片战争的战火开始蔓延”.从时间上来看,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该文所说的“断绝一切与夷人的贸易往来”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林则徐的封港告示中对“各国夷船遵式具结者仍准通商,以示劝惩而分良歹”这一点说得非常明白。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摘要:历史真相不容歪曲。第一次鸦片战争不是林则徐用一系列“谎言”蒙骗了道光皇帝,并使道光皇帝谕令断绝一切中西贸易而引发的,而是英国侵略者为维护鸦片贸易的垄断地位,进一步拓展东方市场,并经过长期精心策划而发动的一场“极端不义的战争”.翻检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英国方面的一些直接参与者的日记、信函等史料发现,即便没有林则徐等人的禁烟举措,没有道光帝“断绝中外贸易”的决策,这场战争也会迟早爆发。林则徐不仅不应承担引发这场战争的责任,而且因其抵抗外来侵略的伟大壮举而应受到人们的尊敬。
关键词:林则徐;鸦片战争;“谎言”;辨析
近些年来,学界不时冒出一些奇谈怪论。比如,有学者认为,虽然林则徐“是一位正直清廉的好官”,但他“依然不能摆脱权威之下谎言的困扰,他在虎门销烟的同时,也本能地说些谎言。但就是这一系列的谎言,使得道光皇帝血脉高涨,龙威大震,并最终发布圣旨:断绝一切与夷人的贸易往来。于是鸦片战争的战火开始蔓延。”①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不是一个孤立的偶发事件,而是西方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产物。为辨明是非,有必要将鸦片战争爆发的大致经过及其原因作些回顾和分析,然后引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后英国方面的一些直接参与者的日记、信函等纪实性史料对上述错误观点进行驳斥,并对林则徐的抗英谋略及其为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所作出的历史贡献作些简要评价。
一、英国武力侵华蓄谋已久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鸦片是一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毒品,清政府一再申令禁止。然而,对于鸦片贩子、英属东印度公司以及英国政府来说,则是一种一本万利的特殊商品。正如英国驻华商务监督查理·义律(Chales Elliot)在1837年2月致函英国外交大臣巴麦尊(Henry John Temple lord Palmerston)时所说:“去年我们的商人输出的鸦片总共将近一千八百万元,超过同一时期英国输入的茶、丝总值大约一百万元。”②查顿(William Jardine)、马地臣(James Matheson)等鸦片贩子在中国走私鸦片也获利颇丰。更为重要的是,东印度公司不必再像以前那样装运大量白银去中国购买茶叶、丝绸等土特产品,而是用贩卖鸦片所得的收入进行抵补。正是因为鸦片贸易使得英国各方面大获其利,所以一旦中国严禁鸦片,他们就会不惜发动战争,迫使清朝政府放弃禁烟政策,以期把它“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
早在1831年,怡和洋行老板查顿就曾致信给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威亭(John weddell),请求他派遣英国军舰前往中国沿海,“开始一场对中国的战争”③。1832年,英属东印度公司秘密派遣其高级职员胡夏米(Hugh Hamition Lindsay)和传教士郭士立(Karl Friedrich Gutzlaff)等70人乘坐“阿美士德”号(Amherst),探测了厦门、福州、宁波、上海、山东登州等港口,搜集相关情报,并扬言:“采取商议的办法,将会得不到任何结果。由大小不同的一千艘船组成的整个中国舰队,都抵御不了一艘战舰。”④1834年,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迫终止,在广东从事鸦片贸易的英商查顿、马地臣等64人立即集体上书英国国王,请求派遣官员“乘坐陛下一艘战列舰,在一支充足的海军部队陪同下,迫使清政府开放北方口岸,将贸易关系置于安全的和有利的基础之上”⑤。1835年7月24日,胡夏米又将1832年探测中国沿海的情况写成对华作战方案,以私人书信的形式,呈报外相巴麦尊,并建议:“直接用武力来对过去的损害取得赔偿,对将来取得保障。”并且认为“采取恰当的策略,配以有力的行动,只要一支小小的海军舰队,就万事皆足了”.信中还详列了这支小舰队的规模(“74尊炮主力舰”1艘,大小军舰11艘,加上“陆上部队”600人,共计2940人),并且断言:“这支武装之满够达到我们所想望的一切目标,是毫无疑义的。”⑥以上事实表明,至少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5至10年以前,英国鸦片贩子就已经在策划这场对华战争了。
1836年,许乃济的弛禁主张被否决后,英国鸦片利益集团眼看中国的禁烟措施将危害到他们的利益,于是加紧策动武装侵略活动。1837年1月23日,义律继任驻华商务监督不久,就上书外相巴麦尊:“靠和平的外交代表去进行交涉,肯定地说是没有得到一点好处的希望的。”“用和协的态度把我们所受到的一切损害都提出来,但以顽强的态度坚持下去,凡是经我们沉着坚定的努力幸而获得的一切,都应该成为我们的权利。”⑦并建议立刻在小笠原群岛附近建立海军基地。2月2日,义律再次致函巴麦尊,再次提出派遣舰队到中国的要求,同日还致信英印总督奥克兰(Lord Auckland)等人,认为,只有派遣舰队开赴中国水域,才“可以使广东当局回到在此以前一贯的做法,或使清廷加速鸦片贸易合法化。”⑧1838年7月,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仑(Sir Federick Maitland)乘坐“威里士厘”号(Wellesley)来华示威,就是英国政府依据义律的一再请求而采取的行动。1839年,道光皇帝鉴于鸦片危及国家生存,决定从断绝鸦片来源入手,内外并重实行最严厉的禁烟措施,特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3月10日,林则徐抵达广州。面对鸦片贩子的抵制,林则徐决定封锁商馆,暂停贸易,迫使义律谕令鸦片贩子缴出鸦片两万多箱。在4月3日,被围困在广州商馆的义律秘密致函巴麦尊,建议使用足够的武力,给予清政府“以迅速而沉重的打击”,并“立刻用武力占领舟山岛,严密封锁广州、宁波两港,以及从海口直到运河口的扬子江江面”.⑨与广州的义律遥相呼应,伦敦的印度中国协会也闻风而动。同年8月5日,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伦敦。第二天,印度中国协会主席拉本德(G. G. de H. Larpent)致函英国外交部,要求谒见巴麦尊。7日,他们又在伦敦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如何策动英国政府发动侵华战争。会后,拉本德和士密(Captain H. Smith)兄弟、颠地等9人就依约前往巴麦尊私邸,与巴麦尊进行了会谈,并向英国政府提供有关中国禁烟的详细情报,呈献对策,提出种种要求。此后,他们将陆续收到的中国情报不断递送外交部。9月9日,伦敦侵华集团又开会讨论如何加紧策划活动,并决定由拉本德和大鸦片贩子查顿等9人组成委员会负责进行。22日,士密又谒见了巴麦尊,专门与其商议对华动用武力问题。巴麦尊通过士密嘱咐查顿暂时留居伦敦,以备查询。24日,该委员会开会讨论并决定由拉本德、士密和查顿等3人组成核心小组,并赋予其自由行动的权力。
和鸦片利益集团密切协作的英国纺织利益集团是策动侵华战争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在当时的英国,纺织业是最主要的工业部门。其纺织品的出口值,1780年还只有35.5万英镑,而1835年至1840年间的纺织品年出口值平均达2400万英镑,相当于1780年的67倍多。1827至1830年,棉纺织业为英国提供了一半的出口收入。⑩随着纺织业的迅速发展,产品很快供过于求。为寻觅过剩产品的销路,摆脱经济危机,纺织利益集团迫切希望到中国开辟新的市场。1829年,英国着名政客柏金汉在一次演讲中鼓吹,“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在那个市场上的销售,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1831年,广州英商大卫荪(W.S.Davidson)在英国议会作证时认为,要开辟中国市场,“中英之间迟早会有一场战争”.1832年,东印度公司广州管货人委员会(东印度公司特派委员会)前主席马奇班克斯(Charles Marjoribanks)也认为,“英国的海军司令是最好的大使”,“因为海军司令在几小时内就可收到外交官几周、几个月才能得到的效果”.1936年2月,曼彻斯特商会上书首相迈尔本(Melbourne)和外相巴麦尊,强调“中国为英国制造业提供了一个销量庞大而又迅速扩张的市场,同时又为印度的出产(按:指鸦片)提供销路,众信其数达300万镑,而这又使得我们的印度人民借以能够消费我们的制造品”,因此“以最迫切的心情呈请不列颠政府施加保护(英商的)威力。”1839年,中国严厉禁烟的消息一传到英国,曼彻斯特、伦敦、里滋、利物浦、卜赖克卜恩、布列斯特等城市的纺织资本家近300人纷纷上书英国政府,要求对中国采取迅速的、强有力的、明确的对策,“将对华贸易置于安全的稳固的永久的基础之上”.他们认为,面对中国严禁鸦片的系列举措,英国政府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屈服;一是用适当的武力,要求中国方面让步。”但“自从1805年以来的对华贸易,使我们得到一个强有力的印象:屈服只有使危机加深,我方应当用武力强迫中国方面让步,将贸易置于一个安定的、永久的基础之上”.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John Mac Vicar)还亲自参加了8月7日伦敦鸦片集团的紧急会议,并且担任会议主席,商讨如何煽动英国政府动用武力。从此时起,纺织利益集团和鸦片利益集团合流,连续进行了3个月的紧张活动,终于促成了英国政府决定派兵到中国去,并继续为英国打好侵华战争这一仗出谋划策。
英国政府在上述两个集团的积极推动下,很快把发动对华战争提上日程。巴麦尊多次听取了这两个集团的意见与建议,并于1839年9月23日建议首相迈尔本认真考虑被中国没收的鸦片赔偿、动用武力、占领岛屿、缔结条约等问题。10月1日,英国内阁举行会议专门讨论中国问题。巴麦尊详细介绍了中国禁烟方面的大致情况。军政大臣麦考莱(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坚决主张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之后,终于决定派遣一支舰队到中国去,“决定对三分之一的人类的主人作战”.10月18日,巴麦尊根据内阁会议的精神和两个利益集团提供的情报,写成致义律的第十五号秘密训令,并告诉他“女王陛下政府打算派遣一支海军部队前往中国海面”,而且很可能还派遣一小支陆军部队前去,并对舰队抵华后的行动作了初步安排。11月4日,巴麦尊对义律又发出第十六号秘密训令,告诉他对华作战方案,嘱咐他努力收集有关情况,做好作战准备。1840年2月20日,巴麦尊又向海军总司令、全权代表乔治·懿律(George Elliot)和副代表义律发出1840年第一号训令,详细规定了对华作战的行动计划和条约要求。这一训令是巴麦尊依据鸦片和纺织两个利益集团提供的情报、建议和要求拟定的。正如巴麦尊在1842年4月28日致密士的信中所说:“基本上是借助于你和查甸(顿)先生那么慷慨地提给我们的帮助和情报,我们才能够就中国那边海陆军和外交各事发出那么详细的训令,从而获得如此其满意的结果的(结果指江宁条约--译者),体现在1840年2月训令里的那些帮助和情报是那样的精确而又全面,以致我们的后继人对于那些训令找不出任何修改的理由来。”
上述事实无可争辩地表明,1840年的鸦片战争,完全是英国鸦片利益集团和纺织利益集团,为维护鸦片贸易和开辟中国市场,策动英国政府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英国内阁会议决定发动这场战争的时间是1839年10月1日(道光十九年八月二十四日),以1839年第十五号训令通知义律的时间是10月18日(九月十二日)。道光皇帝谕令林则徐封港并断绝英国贸易的时间是10月30日(九月二十三日)林则徐接到这道谕令的时间是11月20日(十月十五日),随后正式发布“断其贸易”的封港告示是在11月27日(十月二十二日),实行封港的时间是12月6日(十一月初一)。由此可见,无论是道光皇帝发布谕令的时间,还是林则徐奉命封港的时间,都是在英国决定发动对华战争和巴麦尊发给义律秘密训令之后。因此,《谎言下的鸦片战争》一文作者说,鸦片战争是林则徐“一系列的谎言”,使道光皇帝“最终发布圣旨:断绝一切与夷人的贸易往来。于是鸦片战争的战火开始蔓延”.从时间上来看,这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该文所说的“断绝一切与夷人的贸易往来”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林则徐的封港告示中对“各国夷船遵式具结者仍准通商,以示劝惩而分良歹”这一点说得非常明白。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是谁挑起了鸦片战争
下一篇:鸦片战争前后道光皇帝的心理变化
相关论文推荐:
分析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后的思想特征 | 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文明冲突 |
清军在鸦片战争中情报错误的缘由 | 清王朝不发布《南京条约》的内幕 |
浙东战役中英军的情报战及其影响 | 鸦片战争前后英国对“华夷”体制的抵制 |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我国的国际困境 | 鸦片战争是一场货币战争 |
鸦片战争中“鹰派”林则徐与“鸽派”琦善 | 道光帝的心理性格特点及其对鸦片战争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