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茅海建老师指出的那样,在当时人的观念里,中国是一个世界而不是世界的一部分。纵观鸦片战争中的信息交流,皇帝与大臣、国人与洋人颇有自说自话的意味,北京与沿海、国人与英人犹处两个世界。
茅老师通过大量史料让我们看到,由于话语体系和东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上的问题等种种原因,中英间的信息交流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林则徐一度将来自外国人的英军侵华的消息看作谣言恫吓;在琦善发给懿律的照会中,琦善似乎并未答应赔偿烟价,可在英方看来已然应允;道光帝面对英方照会亦是长期不得要领,竟将领兵上门要挟的敌人,看作上门告御状的负屈外藩,将英方的要求视作“伸冤”与“乞恩”,自以为高高在上有权施恩或不施恩,在主观臆造的氛围中一厢情愿地下达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命令。在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始终未能真正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思,很多时候都在依据自己的经验主观臆测。单就中国方面来看,我认为原因一方面是当时国人对近代条约体例缺乏基本了解,以至于相关条约的签订“在当时绝大部分顽固派官僚和士大夫看来,只不过是中国历史上一贯的以金钱来‘怀柔夷人'
的做法而已”.另一方面,“天朝”的思想文化传统早已根深蒂固,以至于“英国最先进的事物,经过儒家教义的折光,顿时变为最荒谬不堪的东西”.在鸦片战争这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前,国人活在“天朝”的光芒之下,从未诚心去了解过外面的世界,此时面对英人,自是一无所知。此外,翻译官们按照当时外藩致华的官文书体例对英军照会进行意译,主观上使用卑下的文句使西方表现得“情词恭顺”,以使这样一份照会符合天朝皇帝的脾胃,这亦是造成中西方在信息交流中差异巨大的原因。
通过茅老师的介绍,我们发现鸦片战争中的官员面对英军几乎都经历了从剿到抚的心理历程,在这一转变之后又往往选择用阳奉阴违的方式来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在他们的弥天大谎之下,北京与沿海犹如梦境与现实两个世界。在这些官员初到沿海时,他们的选择与遵循古法的历代将军一样--“因利而制权”,积极营造炮台、招募兵勇,以期血刃英夷、建功立业。然而他们遇到的是从未接触过的对手,有些所谓“骁勇善战”的将军,其战马甚至未曾涉足沿海地区。在实战中,他们很快就发现在陌生的环境对抗这样一群陌生的敌人是那样的不易,英军并非传说中那样“不擅陆战”,而关于炮台的设想很大程度上只是自己想当然。
面对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一方面极力拖延时间,小心翼翼地依靠谎言度日,按照道光帝的喜好以小说家的笔触为其编织了一个又一个的迷梦;一方面自作主张与英谈判以求避战,为了自己“下得去”、“奏得大皇帝”,不惜以国家利益去讨好英军。
前线败绩连连,仍兀自向皇帝高奏凯歌,这些被皇帝寄予厚望的大臣所设计的计谋已不再是针对英国人而是针对道光帝了。看过这些捏谎高手们精心粉饰甚至凭空想象的捷报后,道光帝在剿夷梦境中越陷越深,对自己的军队终将擒获夷酋深信不疑,而现实中的清军早已兵败无策。大臣们的谎言虽使他们一时免遭厄运,却使中国在天朝迷梦中无法自拔,在列强侵略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我们无比悲哀的看到,直到 1941 年 9 月,在战争进行了一年多后,道光帝在颜伯焘厦门失陷的奏折中见有“伪陆路提督郭”的字样时,方讶异英军竟也能陆战,甚至此时的他仍对此将信将疑,怀疑是否误将汉奸当作了英军。信息交流之不力竟至于斯!
在这场战争中唯一拥有真正决定权的道光帝竟在败局已定时才对自己的对手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鸦片战争中信息交流存在的诸多问题与道光帝本人是分不开的。道光帝对其臣子所下的命令,无论是先前的“鸦片务须杜绝,边衅决不可开”,还是之后的“上不可以失国体,下不可以开边衅”,根本就是无法执行的悖论。
况且道光帝这个偌大帝国的最高决策者从来不会把失败归咎于自身或者国家体制,而是一味推诿于臣子,怀疑大臣们对自己的忠诚,天真地以为激发了臣子们的天良便可挽狂澜于既倒。而臣子一旦犯错,他便毫不留情地进行严厉的惩戒,这样的高压统治只能使满朝文武奉“多磕头,少说话”为圭臬,谨小慎微、得过且过,每每行事先竭力揣摩圣意,只讨欢心而不究事理。面对真正的实话,道光帝将其视作“妄称”、“危言要挟”,指责其“辜恩负国”、“丧尽天良”,只是这道德的责难难掩体制的沉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终使清王朝气数散尽。
信息传递存在一定的距离,自然需要相应的时间。茅老师把中英大臣比作提线木偶,利用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差演出了道光帝和巴麦尊并未编排的众多节目,是信息传递的多个环节逐渐造成了信息失真。同时书中也通过大量的数字让我们看到,当时中英间的距离并无我们想象的那么远,英国通过轮船技术、地理知识和殖民体系诸方面的进展大大缩短了空间距离,东西两个大国越来越近;而清王朝却因其技术的落后、君臣的异心拉长了本来更短的距离。“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信息交流的不力终将清王朝拉入覆亡的深渊,这是时代的悲哀,是技术的悲哀,也是人心的悲哀。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天朝的崩溃》中的道光帝与大臣探析 | 实例分析官僚士大夫在鸦片战争中的心态转变 |
京官李棠阶对鸦片战争失利的认识 |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对情报的认识差异 |
鸦片战争失败视角下清朝兵制的弊端分析 | 道光皇帝对鸦片战争失败应负的责任 |
《筹海篇》中对鸦片战争失败的认识 | 《天朝的崩溃》对鸦片战争失败的解读 |
探索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