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溃》从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角度解读鸦片战争 :比如指出传统史学道德批判的说服力欠缺 ;指出鸦片战争清政府不仅失败在武器装备、战略战术上,更失败在思想落后、体制落后上;不存在“如果没有‘投降派',鸦片战争可能胜利”的可能性。通过该书提供的丰富史料、研究思路和研究结论,我的解读有 :
1.“不确定性规避”的差异。鸦片战争时期道光皇帝“守其常而不知其变”,认为英国人和中国的少数民族并无不同,都是“夷”,都是天朝的子民,对待英国人的宣战也像对待少数民族的叛乱一样,或剿或抚 ;《虎门条约》的签订过程中,两广总督耆英主动放弃了对英人的司法审判权。签订《南京条约》,对于在华犯罪的英国人,英方提出中英共审。耆英困顿于五口通商之后可能加剧的“民夷矛盾”,不愿在英国人“带同所属家眷”居于通商口岸后制定新的规则,提出英国人就由英国在华的代表管理,不接受英国设想在通商口岸施行商业制度。这样不思改变,让英国人也没有想到,英国代表璞鼎查对于耆英的提议喜出望外。这种违反国际法属地主义、侵害清朝司法审判独立权的条款,竟是中国官员为了“减少变化”而自己提出的。英国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当然欣然接受,“治外法权”从此开了先例。
2. 权力秩序的差异。中国社会一直是一个等级秩序分明的社会,在统治阶层内部也是如此 :权力高度集中,皇权威严,不同等级官员之间的界限也泾渭分明,因此,中国文化是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 ;而英国等国家贵族制对社会影响虽然较大,但与中国相比,其权力秩序小于中国。根据“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儒家原则,一切战争的决定都要来源于圣裁,这场由近代化敌手发动的鸦片战争,最快的驿马相对于军情的变化也太慢了,朝廷的决策比现实慢了不止一拍。定海失陷的第 12 天,道光帝才收到一个月前林则徐报告压制住英军的奏折,而全然不知战争实际已经打响。反观英国,其代表义律具有高度的决策自主权,他很好地利用了中国文化“大权力秩序”这一点,比如战前斡旋中,义律强调要皇帝的“全权代表”与其谈判,而在钦差大臣琦善被撤职后,存在着真空状态,也就为义律的进攻提供了借口。
3.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欧洲属于海洋文化,人们较早地展开航海贸易,文化上具有个人主义的特质 ;而中国宗法制影响持久,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文化中,家国一体,这个意义上的“集体主义”浓重。综观整个鸦片战争,无论前方大臣选择是战是和,其出发点都在于维护“天朝上国”.从中国的平民层面解读,这个问题就变得复杂。中国文化的集体主义在平民之中,主要表现于对“家”这一概念的认识。清朝多团练,实际就是以地方为单位的民兵组织。三元里抗英的发生,因为英军侵扰了当地民众的正常生活,所以才奋起反抗,这里的集体主义指向家族、乡里。
鸦片战争其实也是传统的中国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的一次交锋。在这场文化交流中,中国从儒家的角度看待西方文化:
君主立宪,在皇权至上面前有如大臣擅权 ;经商贸易,在农本主义面前显为舍本求末 ;追逐利润,在名教面前只是小人之举 ;女王主位,被视为牳鸡司晨类的“夷俗”;令人兴叹的西方器物则是“奇技淫巧”.仅从文化维度差异看,清廷在鸦片战争中也注定失败。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天朝的崩溃》中的道光帝与大臣探析 | 实例分析官僚士大夫在鸦片战争中的心态转变 |
京官李棠阶对鸦片战争失利的认识 | 鸦片战争时期中英对情报的认识差异 |
以《天朝的崩溃》谈鸦片战争中的信息交流 | 鸦片战争失败视角下清朝兵制的弊端分析 |
道光皇帝对鸦片战争失败应负的责任 | 《筹海篇》中对鸦片战争失败的认识 |
探索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