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鸦片战争前后道光帝的心路历程剖析
摘 要:鸦片战争前后过程中,道光皇帝从禁烟到鸦片战争爆发后的战与和,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道光皇帝为何在战争过程中出现“战和不定”的状况?本文简要的从整个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进程中剖析道光帝心理变化的过程及原因。
关键词:鸦片战争;道光皇帝;心理变化;原因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因为鸦片战争而成为中国众多封建帝王里里知名度极高的一位。道光帝“继承了一荒淫而腐败的朝廷, 一个无秩序而贪污的政府, 以及被叛乱弄成百孔千疮的帝国”.①以他的智力和魄力,根本无法振衰起弊,开创一个新局面。②。本文仅对他在鸦片战争前后的心路历程做一下简单的回顾与评析。
一。鸦片战争前道光皇帝为禁烟所下的决心
道光帝即位之初就已经强烈意识到鸦片问题。当时在朝廷内部,对于鸦片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不同的阵营,分为“严禁”派和“弛禁”派。1836年11月,江南道御史袁玉麟上书批评“弛禁”之议,并建议道光帝将这个重大问题, 令高级官吏“ 悉心妥议”.③当时的湖广总督林则徐在7月份的复奏中提出了一整套禁烟办法。道光帝御览之后,最终下了严禁鸦片的决心。道光帝于12 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亲去广东禁烟。同时道光帝指示一度赞同“ 弛禁” 主张的邓廷祯、怡良等, “断不可存观望之见, 尤不可有推诱之心”,要求他们配合林则徐的禁烟行动,要“趁此可乘之机, 力救前此之失”.④就此拉开了震惊中外的禁烟运动的帷幕。可以说此时的道光帝雄心满满,静待林则徐禁烟成功的捷报。
当时清朝整个社会面临财政拮据、吏治败坏、武备废弛、海防空虚等内忧外患交逼的现状。而烟毒泛滥成灾,导致银荒兵弱日趋明显, 使清王朝难以长治久安,威胁到满清的统治,道光帝才毅然转向支持严禁鸦片。另外,作为一个自幼接受严格儒家教育的封建帝王,“我为上国, 率土皆臣”的思想植入骨髓。在处理对外交涉事务中, 反映在具体的对外政策上就是恩威并用, 剿抚兼施。即倘其输诚慕化,不妨怀柔羁糜, 以示天恩浩荡;倘其桀骜不驯, 则只有大张挞伐,示以天威懔懔。这些都是道光帝下定决心禁绝鸦片的原因之所在。
二。鸦片战争爆发后的主抚心态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 不负道光帝的厚望,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收缴鸦片两万多箱, 并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道光帝看到烧尽鸦片的奏章, 无限欣慰, 批示说:“可称大快人心一事”.⑤
此后英军在广东沿海遇受打击后, 派出了远征军扩大战争,于1840年8 月抵达大沽口外。此时道光帝本身并不清楚英国政府的本质及其发动战争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他认为英人只是为了请求贸易而来,于是指示琦善, 如果英军船驰至天津, “倘有投递案帖情事, 无论夷字汉字, 即将原察进呈”.然而在第二道让琦善向英人宣布的谕旨中,则把事端的起因归因于林则徐,其中有“上年林则徐等查禁鸦片,未能仰体大公至正之意,以致受人欺蒙,措置失当”的语句。可以说,为了自己的主抚大计,道光帝将林则徐当成了自己的替罪羊。
第一,道光帝本身并不愿轻启事端,投身战争。战争需要耗费大量的财政。道光帝即位时,国库已不充盈。1840年清政府的国库存银仅为1034余万两。财政的紧缺导致道光帝不愿轻启战事。二,道光帝受到了臣下的蒙骗,特别是琦善在巴尊麦照会上做的手脚,使道光帝自认为认识到了英人进犯的原因,以为只要将林则徐革职,赔偿英人损失并恢复原来的贸易政策,就可以解决事端。他认为“以牺牲林则徐换得和平,实在是一个最简便、最省钱的好办法”.从这些原因来看,道光帝作为一名天分一般,以守成作为执政目的的封建君主,提出“主抚”的策略,也是不难理解的。
三。 鸦片战争爆发后的主战
然而事情的走向并没有按照道光帝的预想来进行。道光帝原以为把林则徐革职查办, 重开贸易, 就满足了英人的“奢求”, 谁知英方不实现巴麦尊照会的全部要求, 就要进一步扩大战争。此时, 他不得不面对现实, 逐步打消“议和” 的幻想, 指示琦善立即停止同英方谈判,要琦善“ 固不可失之冒昧, 尤不可稍有畏葱”.道光帝终于拿起了天朝皇帝的气概,为保卫大清的脸面,要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好歹”的外夷番邦。
中国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形成了“天朝权威”对“逆夷之徒”的本能反应。同时,道光皇帝认为自己手中掌握着几十万天朝军队,而“滋事”的英军不过数千之众。所以,尽管战争初期清政府军队一败再败,但为了天朝颜面,道光帝却坚持对英作战,并从各地不断调集兵力,对作战地区进行支援。另外,本身的无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清政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与世界的融合与交流,不仅仅是道光帝,整个封建统治阶层对英国人的了解都几乎为零。甚至于对英人开战的原因都没有搞清楚。自闭导致盲目的自大,道光帝对战事有着盲目的自信。这些都是在战争初期道光帝主战的主要原因。
四。战争不断失利后道光帝的投降心态
浙东反攻再次失利,道光帝于是派盛京将军耆英赶赴江南,准备与英军谈和。这次失利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突出表现在道光帝战胜敌人的信心从根本上发生了动摇, 朝廷上妥协求和的势力占了上风。特别是英军攻占镇江之后, 封锁瓜州运河, 切断槽运后, 道光帝更加恐慌。道光帝便指示耆英、伊里布迅速议和。在英军坚船利炮的威慑之下,清朝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被迫与英军议和,最终于8月2 9 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道光帝于9 月15 日批准了《南京条约》。从此,中国的主权受到破坏,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首先,道光帝对战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没有足够的认识,浙东反攻的失利摧毁了道光帝的信心。第二,国内政局不稳。1842年前后。广东、广西、云南等十几个省市都发生相当规模的群众反抗斗争。他们散布揭帖, 对抗清军, 捣毁官衙, 惩办土豪劣绅。在国内外不平静的双重压力之下,道光帝担心如不立即结束与英国的战争, 很可能出现一个所谓“外患未除,内江又起”的局面, 将不可收拾。第三,道光帝深信“防民”之策,始终将百姓视作防范的首要目标。自古以来,封建统治者都将“民变”看作对自己的统治最有危险的行为。可以说,道光帝在思想深处对百姓始终是有戒备的, 他非常害怕民众武装起来难以驾驭, 成为日后的大麻烦。纵然在战争中出现了一批爱国将领,但由于清军武器的落后以及制度的腐败,导致战争一败涂地。
道光皇帝作为中庸之主,如若生活在太平之时,必成一位合格的守成之主。然而世界的历史潮流却容不得道光帝在祖宗为他打下的基业庇护下维护自己守成之誉。在整个鸦片战争过程中,道光帝的每一次心理变化以及决策的改弦更张,其实都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诚然,他也有自己的性格缺陷、认识局限,对于道光帝而言,鸦片战争的失败,并不只是他自己的罪责,更要归功于封建制度的没落与腐朽。道光帝的人生悲剧,永远值得我们进行深思。
注解:
① 马士: 《中华索目对外关系史》第1卷第243 页
②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第170页,1994年
③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5页
④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33页
⑤ 《筹办夷务始末》道光朝,第197页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鸦片战争后我国陈旧观念的转变 | 鸦片战争下中西文化冲突与演变 |
鸦片战争带来的灾难与反思 | 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受鸦片战争的影响 |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与改善对策 | 鸦片战争前后社会存在的矛盾探究 |
鸦片战争前后的西传的影响探究 | 鸦片战争对中国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的影响 |
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情况比较 |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综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