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未民初变迁中程德全与张謇的关系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1911年的辛亥革命可以说是带有全民参与性质的一场民族民主革命。参加者除了“具有崇高思想与高超见识的人”①,如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外,尚有反清排满、怀有种族革命的人和对现实不满的人,如会党、众多抗捐抗税的民众; 也有对清廷“行宪”感到失望、进而转向革命的人,如立宪派人士和部分清朝地方官员,张謇与程德全就是其中最具典型的人物。他们抱着“行宪救亡”的思想,希望清政府能认真实行真正的宪政,然而“皇室内阁”的成立,使他们彻底失望。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们仍不死心,继续致电清廷,请求解除亲贵内阁,下罪己诏,提前宣布行宪。待到这最后的努力都完全失败,他们终于决定“抱弃落日,改而手捧朝阳”①,转赴革命。张謇和程德全,一个作为江苏省临时咨议局议长,一个作为江苏省巡抚,不仅领导了江苏的独立,而且双双参加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分别担任实业总长和内务总长,为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有着作认为程德全从一个清朝的地方官僚一度成为民国“政要”,得之于张謇的“知遇之恩”②。这里就他们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关系略作论述。
一、忧危国家危亡,主张君主立宪,是张、程走近的原因
1910年4月( 宣统二年三月) ,奉天巡抚程德全调任江苏巡抚。此前,张謇和程德全,一个在东北,一个在江南,可以说平日几乎没有什么联系,然而两人均名扬全国,张謇是甲午状元、清末知名的教育家、实业家、立宪派的领袖; 而程德全在1900-1903年沙俄侵占我国东北期间,誓死抗俄、拯救受难民众、扞卫国权的英勇行为早为中外周知,深得朝野的颂扬。两人虽不相识,但相知是完全可能的。最终因忧危国家的危亡,两人由相知进而相识,在风云激荡的晚清朝局中走到了一起。
程德全(1860-1930) ,字纯如,号雪楼,法号寂园,四川云阳( 今属重庆市) 人。出身书香世家,父亲曾是一名副贡生,以教书为生。到程德全时,已是家道败落。程德全自幼师从于父亲,饱读诗书。云阳县学结业后,一度随父亲外出教书。1884年( 光绪十年) 考取廪生。此后前往京师国子监学习。期间因生活所迫,曾到一家俄国人开的作坊干活,并借此了解俄国的历史和风土人情,留意搜集有关东北的资料,关心东北边疆的形势。一次偶然的机会,结识了爱国将领、齐齐哈尔都统寿山将军。1891年( 光绪十七年) 后,经寿山推荐,程德全先后在黑龙江副都统文全、黑龙江将军依克唐阿幕中任职。1899年( 光绪二十五年) 寿山任副都统,将程德全从安徽候补知县调至自己幕下,任为银元局董事,总办将军文案。
1900年( 光绪二十六年) ,沙俄借口镇压东北义和团,大举入侵中国。程德全奉命担任寿山的行营营务总理。俄军逼近齐齐哈尔时,奉命代寿山前往俄营交涉。他只身前往敌营,指责敌军背约、不义,力劝不要过河,面对俄军的强横无理,他毫不畏惧,并以死抗争③。寿山壮烈殉国后,受寿山生前重托,为了保护齐齐哈尔全城生命财产,他“以身挡住( 敌军) 炮口”④,“悬命毡车,不屈不挠,卒寒敌胆”⑤,使全城幸免俄军炮火涂炭。事后,黑龙江将军萨保如实奏报朝廷,折中说:“程公既无官守,又无言责,唯因受寿帅一言之托,即奋不顾身,以定和议,使江省免屠戮之惨于前; 又复投河觅死,以抗俄霸,使江省免剥削之虐于后。在江省之人,得以复生。”⑥折上,程德全晋升为道员,发往吉林,慈禧太后当时正需要这样“忠勇任事”的官员,破格赏加副都统衔,命其署理齐齐哈尔副都统。汉员任副都统,这在当时是极为少见的。程德全后来还一度署理黑龙江将军。
1905年,清廷为了缓和空前尖锐的社会矛盾,宣布预备立宪。江苏的张謇表示赞同,认为当今国势阽危,惟有行宪才能救国。张謇还被举为江浙立宪公会副会长。宣统改元后,曾率领各省代表赴京请愿,要求提前召开国会。张謇还以南通为基地,大办实业,创办大生纱厂、垦牧公司,兴办教育,建造园林等,搞得轰轰烈烈。而在黑龙江的程德全也在大力推行新政。为了实边,改“旗领民佃”为“旗民兼招”的耕种制度,招民垦种; 为了制止沙俄侵占中东铁路沿线的中国土地,设官殖民,进行开发; 效法道胜银行制度,创设官钱局,以济商困; 修建龙沙公园; 重视文化教育。和张謇一样,程德全也认为“今日为政之要,莫先于力图富强,而富强之基必本于改良教育,以开通民智,造就人才”①。在各府、厅、州、县创办小学,聘请内地师范毕业生担任教员。为了宣传宪政,专门设立宣讲兼阅报处。此外,他还认为“教育贵乎普及,师范急宜养成”,师范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因此又大力发展师范学校,先后创办两级师范学堂、满蒙师范学堂、呼兰、肇州等多所师范学堂。创办齐齐哈尔、呼兰、巴彦州立女子学堂,农商实业学校、齐齐哈尔民族学校等。在君主立宪的问题上,他多次上奏朝廷,要求召开国会。“自日俄协约、日法协约屡见报章,彼皆弃仇寻好,协以相谋,侵逼之来,岂必在远。我若不于此时大辟新规,实行宪政,开国会以大伸民气,先躬行以激励人心,不惟有他族吞噬之忧,抑将有自相鱼肉之祸。此则臣眷恋家国而不能不急切上陈者也。”②他的这些想法和活动与张謇极为相似。共同的志趣、相似的追求,使他们走到了一起。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相关论文推荐: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 儒商传统在中国近代的发展及其价值 |
英、法舰队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探析 | 辛亥革命文字——“排满”宣传 |
东北地区徐镜心的革命活动探析 |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参与者 |
辛亥革命前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研究 | 陕西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意义 |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分析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