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徐镜心的革命活动探析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中国东北,地域辽阔,军事战略地位尤为突出,近代以来一直成为列强侵犯和冲击中国防御体系的一个主要目标。与此同时,东北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因物产丰饶,在清朝政治统治框架和经济发展布局中一向被视为重中之重。为了抵御列强侵略,发展和壮大革命形势,从根本上动摇清王朝的统治,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多次前往东北组织反清活动,使东北地区的革命形势迅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山东籍革命党人徐镜心发挥了核心作用。以往学界对徐镜心的革命史迹已有一定研究,①但鉴于对他在东北地区的活动研究偏少,其事迹尚有一定研究空间,本文遂就此展开论述。
一、担当同盟会东北革命的第一责任人
徐镜心,族名文衡,字子鉴,1874年12月生于山东省黄县( 今龙口市) 黄山馆镇后徐家村。其家历代“自奉勤俭”,靠小商贩生意积攒开办粉坊、油坊等产业。随着买卖规模的扩大,在其父亲一代,家业就从黄县扩展到了辽东的安东和奉天省城等地。[1]5所以,徐镜心从童年时代起,就对与龙口仅有一水之隔的东北这块地域产生了特殊印象。1895年徐镜心中秀才,1901年进入烟台毓才学堂读书,1902年转入济南山东高等学堂。烟台济南两地的学生生活,使其眼界大开。尤其是烟台,这个孕育了中国第一家葡 萄酒酿造企业---张裕公司的城市,到20世纪初,已经成为山东对外开放的首位性口岸,外侨众多,外向型企业林立,社会演进迅速,更推动他把奋斗目光投射到海外。1903年,徐镜心前往日本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学习法律。在此他接触到了许多江浙及两湖地区的进步留日学生,开始接受西方近代民主思想的影响。先后阅读了《法兰西革命史》《美利坚独立史》《三十三年之梦》《警世钟》等宣传革命的书籍。通过对西方进步理论的学习,其思想迅速提升,相继撰写了 一系列很有分量的读书笔记。为了使进步思想得到传播,他将自己的笔记寄回国内,发表在烟台新办报纸《芝罘日报》上。[2]他以自己的理论素养和领导能力赢得了许多山东籍青年的支持和拥护,于是一个以他为中心的北方革命小团体就此形成了。不久,在河北籍党人张继的介绍下,徐镜心与孙中山结识了。这是孙中山结识的第一个山东籍革命青年,孙中山非常器重徐镜心。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一成立,徐镜心即被任命为同盟会山东支部主盟人。按照1906年5月修订的《中国同盟会总章》规定,中国同盟会的国内支部设为五部,其中北方支部设于烟台,下辖山西、陕西、蒙古、直隶、东三省等分支部。所以虽然以后同盟会没有在烟台正式成立北方支部,但事实上烟台在1906年前后的一段时间内即成为北方各省反清革命中心,徐镜心即在事实上成为山东、东北及整个北方地区同盟会分支机构的第一负责人。
为了推进国内反清革命的发展,1906年,徐镜心与其他一些同盟会分支领导人陆续被派孙中山和黄兴派回国内。以徐镜心为首的同盟会北方分会积极利用这个环境,首先在山东半岛开展以创建新式学堂、通过培养新学生传播革命思想的活动。此间北方分会创办的学堂主要有: 刘冠三在济南创办的山左公学和在青岛创办的震旦公学,邱丕振在莱州创办的掖西中学,徐镜心在烟台创建的东牟公学。①其中东牟公学是在徐镜心的日本友人仓谷箕藏和栾星壑等人资金支持和协助下建立的,该校租赁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烟台分会的房屋做校舍,聘请胡瑛、邹秉授等一批留学归国青年做教员。为了掩护身份,徐镜心安排谢鸿焘任校长,他本人名义上任监学。因学堂教员的思想和课程内容新奇、尚武,受到就学青年的普遍欢迎,学堂人数最多时超过200人。在徐镜心组织下,东牟公学开始成为烟台及整个北方地区革命活动的总机关。继东牟公学创办成功后,徐镜心又带领亲戚、朋友在家乡黄县接连办起了东川小学、务实小学、明新学校、中村小学、谊诚小学等。[1]9徐镜心和北方分会的创建活动,使以往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山东半岛一带迅速成为北方地区新式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先进地区。随着这些由革命党人主持和控制学堂的普遍建立,一大批优秀青年被吸纳到革命队伍中来。山东革命党人队伍迅速壮大。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上一篇:李鸿章洋务运动对电报业的推动作用
下一篇:辛亥革命文字——“排满”宣传
相关论文推荐: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 英、法舰队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探析 |
辛亥革命文字——“排满”宣传 |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参与者 |
辛亥革命前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研究 | 清未民初变迁中程德全与张謇的关系 |
陕西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意义 |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分析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 维新派向辛亥革命派过渡中的暴力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