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正传》分析辛亥革命的斗争与局限
点击量:发布时间:2019-01-03 14:17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有很深刻的社会根源。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是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动力,而无限加深的民族危机是它的催化剂。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整个中国千疮百孔,广大农民贫苦不堪。《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更是恬不知耻地实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外交政策,使整个中国变成了“洋人的中国”,这与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完全一样。“精神胜利法”是在病态的社会里面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而清政府在当时病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为了掩盖其卖国的本质,把这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演绎到了极致。鲁迅先生笔下的未庄,就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一个缩影,而阿Q就是广大贫苦人民的一员。
一、从《阿Q正传》分析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农村的阶级斗争状况
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1]农民在地主阶级的剥削下,失去了他们自己原有的土地,只能沦为雇农,得到少量的钱来维持自己的生计。“雇农工资每年十千文,无力娶妻成家,依附雇主过奴隶生活,是农民中最苦的一级。”[2]阿Q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未庄,存在着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 一个是以阿Q为代表的贫苦农民阶级,一个是以假洋鬼子和赵太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摧残和压迫着农民阶级,这两个阶级的对立是当时整个中国阶级对立的缩影。
《阿Q正传》开头写道:“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那是赵太爷的儿子……阿Q,你这浑小子! 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3]这是赵太爷不允许阿Q姓赵。“‘秃儿。驴……’阿Q历来本只在肚子里骂……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枝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的头上了。”这是假洋鬼子拿着哭丧棒毫不留情地打在了阿Q的头上。“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啊呀! 吴妈愣了一息,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且跑且嚷,似乎后来带哭了……明天用红烛---要一斤重的,到赵府上去赔罪……阿Q不准再去索取工钱和布衫。”这是阿Q向吴妈求爱,却被说成是造反,还要买红烛去赔罪。以上种种表明,地主阶级对于任何触碰封建主义尊严的东西都要进行打击。作品揭露了他们专横跋扈的丑态,形象地表明了“土豪劣绅、不法地主,历来凭借势力称霸,践踏农民。”农民是社会最底层的群体,他们没有任何的政治权利。
在残酷的封建制度压榨下,像阿Q这样的农民在经济上也是相当悲惨。“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司里; 棉被,毡帽,布衫,早已没有了,其次就卖了棉袄: 现在有裤子,却万不可脱。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 阿Q真能做。临末,因为在晚上,应该送地保加倍酒钱四百文,阿Q正没有现钱,便用一顶毡帽做抵押,并且订了五条件。”从以上不难看出,即使阿Q真能做,也是没有家、没有衣服,还饿着肚子,那瘦伶仃的身躯连平时最看不起的小D都打不过,就连地主家的狗腿子地保也要勒索他一笔。作品的这些描写,表现了封建地主的敲诈和勒索,使广大的农民丧失了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在《阿Q正传》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地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还对下层农民进行着精神压迫和统治。“他大约未必姓赵,即使真姓赵,有赵太爷在这里,不该如此胡说的……否则也如孔庙里的太牢一般,虽然与猪羊一样,但既经圣人下箸,先儒们便不敢妄动了。”显然,农民阶级必须遵守这些通例,要老老实实地去做奴隶,封建制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这时候的中国,犹如烈日下暴晒的小草,迫切地需要一场革命来打破黑暗的统治。接下来,一次伟大的革命风暴---辛亥革命到来了。
二、从《阿Q正传》分析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辛亥革命的功绩在于推翻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制度,给未庄的人们也带来了一丝民主清风。“赵太爷小声的叫阿Q为老Q,赵白眼惴惴的称呼阿Q为阿Q哥。”革命党到来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地主阶级的威风,让阿Q这样的农民受到了一丝尊重。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全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对中国的统治,“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下,把政权让给了代表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反动军阀袁世凯,使革命遭到失败。”
【文章来源:金英文案】
版权所有:金英文案为您提供专业的论文代写、论文发表服务,秉承信誉至上、用户为首的服务理念,服务好每一位客户
本站部分论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不慎侵犯您的权益,请您及时致电或写信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邮箱:service@kingying.net
下一篇:湘省新军在辛亥革命期间的活动探析
相关论文推荐:
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教育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 英、法舰队对近代中国的影响探析 |
辛亥革命文字——“排满”宣传 | 东北地区徐镜心的革命活动探析 |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的参与者 | 辛亥革命前立宪派与革命派的关系研究 |
清未民初变迁中程德全与张謇的关系 | 陕西辛亥革命的基本概况与历史意义 |
辛亥革命对中国政治文化的影响分析 |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